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古代戰場是兩軍肉搏,那戰至酣處要如何區分敵我?總不可能像李逵一樣不分敵我全都一概殺死吧!)

咱們現代戰爭講究信息化和科技化,首先從出動空軍對地方進行“手術”一般的打擊,再由陸軍隊伍出馬從容消滅敵人,像古代那種人山人海的肉搏戰現在估計只能出現在小混混們打群架或者是電視劇中了,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是戰事膠著,雙方全擠在一起了,古人們要怎麼區別誰是敵人,誰是戰友呢?總不可能像李逵一樣,打仗就圖個開心快活,戰場上看誰不爽就一斧子掄過去吧?

當然不可能,古人們通過這幾個特點進行區分。

方向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方向是最重要的一點,拿著武器迎面而來的肯定是敵人,別管這麼多照揍就是)

首先當然是方向,兩軍對陣,衝過來的肯定就是敵人,總不可能是戰友吧?當然也有戰場上膽小的想往回溜,但首先不說您這後背直接就讓給對方砍,這大後方拿著明晃晃大刀的督戰隊可正虎視眈眈的等著你呢,所以在打仗前將士們往往會灌輸這種思想“打仗只有努力向前才有活路,後退逃跑只是死路一條!”真要打起來,蒙著頭就往前衝吧,對面的肯定是敵人!

旗幟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鳴金收兵、擊鼓進軍同樣是區分敵我的重要方式,將士們根據指令採取相應行動來區分敵人或戰友)

旗幟、鼓、鑼等通訊工具同樣也非常重要,“擊鼓進軍”、“鳴金收兵”就是主將給士兵們發佈的指令,聽從命令行動當然不會出亂子。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帥旗在戰場上十分醒目,所以同樣起著指示的作用)

而寫有自家主帥名字的帥旗或將旗也同樣有著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在古代戰場,帥旗代表著大本營安全,主帥穩如泰山,而將旗在某種情況下就代表著進攻方向,大家團結在將旗旁邊進行戰鬥,只要旗幟不倒就說明該軍隊首腦仍在,如果是大旗一倒,要麼說明將領戰死,要麼說明大勢已去,主將先找藉口溜走,總之旗幟與士兵的士氣息息相關,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劇中看到大旗倒後士兵們一鬨而散,大家撒丫子逃跑的場景,在歷史上這類情況也並不少見,比如說朱棣靖難時的白河溝之戰,眼看朱棣就要吃敗仗了,這時候老天幫忙“會旋風起,折大將旞,南軍相視而動。”李景隆的帥旗稀裡糊塗被旋風吹斷,這下可不得了,正完全佔據上風的士兵軍心大亂,朱棣稀裡糊塗的贏了這場戰鬥。

裝備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唐代明光鎧,這屬於中高層將領才能享受到的鎧甲)

這一點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咱們看《三國演義》電視劇,魏蜀吳三國的士兵裝備就各不相同(魏國尚黑,吳國穿綠,蜀國身黃),而從中國不同朝代來說,不同國家,不同朝代的正規軍裝備也各異,但相同的是朝廷肯定會對其尺寸、樣式做嚴格要求,裝備統一由國家作坊進行製造。比如說《唐六典》就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鎧甲,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是鐵甲,供軍隊的高級將領享用,而普通士兵則是能穿皮甲或者是木甲了。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北宋士兵裝束,在與外族交戰和鎮壓農民起義時,裝束同樣起著區分敵我的作用)

宋代士兵除了頭戴斗笠,身著鐵甲之外,還會在外面再套上戰袍或者是短身繡衫(高級將領所批戰袍比較精美,所以也被稱為“衷甲”,而普通士兵則簡單套一件繡衫即可);而明代士兵則多穿“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的鴛鴦戰襖,但不管如何,國家對盔甲器械監管甚嚴,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是沒條件接觸,所以在戰場上,根據這些裝備和穿戴不同,同樣可以區分敵人還是友軍。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農民們沒有資本去統一打造裝備,所以一般採用簡單好區分的方式,如頭巾、紋眉等)

那這些是有統一制式,如果不能做到機械化流水線生產又該怎麼辦呢?那可能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識別(一般是奇裝異服)標記來進行區分,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紅巾軍、黃巾軍是在頭上綁上紅布或黃布,這在戰場上就比較顯眼,或者像赤眉軍那樣把眉毛染紅,這樣也比較好區分。不過說句實話,對於正規軍們來說,拿著鋤頭菜刀,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起義軍們好像也不怎麼需要區分......所以紅巾、黃巾,更多的是一種宗教信仰,倒不是為了在戰場上區分敵我。

那萬一要是兩支隊伍裝備都極為類似,或者是已經陷入了肉搏,憑藉防線也不好使了要怎麼區分呢?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然而真正訓練有素的強軍則不需要刻意去區分敵我,只需要聽從長官指令操作即可)

到了這一步也就只能看隊伍的訓練成果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應當是主帥通過金鼓、旗幟發號施令,而將士們如臂使指聽從指揮,根據鼓聲、喇叭聲進軍或後退,戚繼光就在《紀效新書》中說:“凡你們的耳,只聽金鼓,眼只看旗幟,夜看高招雙燈,如某色旗豎起點動,便是某營兵收拾,聽候號頭行營出戰。不許聽人口說的言語擅起擅動;若旗幟金鼓不動,就是主將口說要如何,也不許依從;就是天神來口說要如何,也不許依從,只是一味看旗鼓號令。兵看各營把總的,把總看中軍的。如擂鼓該進,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裡火裡也要前去;如鳴金該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銀山,若金鳴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肯是這等,大家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有何賊不可殺,何功不可立? ”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戚家軍鴛鴦陣)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戚家軍講究配合,由數人組成戰鬥小隊,真正做到了即使數千數萬人也形同一體)

在戚繼光看來在戰場也也不用考慮這麼多,經過充分訓練的將士會在把總、中軍的帶領下聽從指揮進行戰鬥,而不是到了戰場上就四散廝殺,如同沒頭的蒼蠅東砍一刀西捅一槍,那是混混打群架,要真在戰場上這麼來,就算是李逵也得小命玩完!

除此以外戚繼光還發明瞭“鴛鴦陣”等戰陣,十幾名將士各持長槍、狼筅、標槍和腰刀等,分工明確又互相配合,於是呈現在敵人面前的是一個嚴絲合縫的“殺人機器”,在它面前所有的個人勇武全都白搭,人家能遠了能投標槍,3米長的長槍直接就捅了過來,到跟前就是腰刀、大刀招呼,所以戚家軍在戰場上不需要區分啥敵我,跟隨命令走兩步,哪一方是正規軍,哪一方是遊兵散勇都一目瞭然,我相信古代的那些有名軍隊也一定像戚家軍那樣令行禁止,軍容整齊,在戰場上只要看紀律表現就能區分誰是戰友,誰是敵人。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當然,大多數戰鬥沒這麼多講究,就是拿著武器向前衝,一直到把對方沖垮為止)

但戚家軍這種強軍畢竟是少數,所以在古代要真遇上肉搏了,就只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雙方硬著頭皮交戰,這時候就算是局勢混亂,殺的不管是敵人還是戰友也只能堅持下去,只有殺到一方徹底堅持不住朝著自家大本營撤退才算結束。所以這也是遊牧民族這麼能打的原因,人家也沒啥紀律,也不需要怎麼操練,在戰場上只要向前衝,只要攔住自己腳步的一定是敵人!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與中國不同,日本採取的方式簡單粗暴,圖上足輕所背的旗子名為指物,戰場上通過此物區分敵我)

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就簡單粗暴多了,人家直接劍走偏鋒,在足輕、武士們參戰士兵的背後插個白旗子,旗上描繪有各大名、武士特定的家紋,兩軍交戰時便一目瞭然,雖然對戰鬥狀態會有所影響,但好處的簡單省事兒。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戰國三傑:織田、豐臣和德川家紋)

何謂家紋?這其實是日本公卿、武士家族的一種標誌,比如說日本天皇的家紋就是十六瓣的菊花(所以我們也稱呼日本天皇為菊花王朝,可見家紋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了某個家族),喜愛玩日本戰國題材遊戲的朋友們也對家紋不陌生,比如說織田家的家紋是櫻花,明智家的家紋是桔梗花,羽柴家的家紋是“五三の桐紋”等等,家紋最早見於日本的公卿,比如包辦了日本關白職位的五攝家:近衛、九條、二條、一條、鷹司五族,為了誇耀家族門第,顯示自家與他人不同,於是各自選擇了固定的家紋圖案。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源平之戰後,武家家紋被大名們迅速採用,他們紛紛選擇獨特的圖案作為本家的家紋)

而家紋很快也從政壇轉移到了戰場上,平安時代末期爆發的“源平合戰”中,對陣雙方的軍隊、服裝和旗幟的顏色就有所不同,源氏皆為白旗,而平氏皆為赤旗,麾下的武士們也根據旗幟的不同判定敵我。而源氏獲取勝利後規定白旗為源氏嫡系子孫所特有(也就是其他武士家族在戰鬥中沒有資格使用白旗,那具體是用藍旗還是綠旗您就自己費腦筋去想吧),但這一時期日本已經湧現了不少武士家族,如果僅靠著旗幟的顏色進行區分,不但顏色的數量種類不夠而且也很容易造成混淆,武士家紋便應運而生。

在源氏征討日本的陸奧地區時,出身源氏本家的佐竹隆義前來助戰,也不知是這哥們性格太虎還是來的匆忙未做準備,這傢伙所用戰旗竟然是源氏嫡流才能使用得白旗,這就讓源氏首領源賴朝十分不爽,但又不好打擊人家的積極性,於是把軍扇賜給他,讓他把這扇子繪在戰旗上當做自家的象徵(這種戰旗在日本又被稱為“指物”)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電影《影子武士》,足輕們背後都有象徵著武田家的指物,上面就有武田菱家紋)

於是日本的武士大名們紛紛效仿並給自家選定家紋,由於日本小國林立(彈丸之地有著66個國家,各大大名手下的家老、武將們在合戰時也需要區分)家紋在戰場上就起了很好的區分作用,這對於參戰的足輕和農民們也是個好事,畢竟在背後插根白布畫上家紋這種方法簡便快捷,花費甚少,於是從鎌倉時代後,日本的戰場上便盛行起了通過指物來區分敵我。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除了在戰場上,大名們還將家紋繡在了隨身衣物、建築和各種日用品上)

發展到後來大名們不但在營帳、武器、馬車和鎧甲繪上家紋,就連住所、衣物、茶杯上都日常用品也不放過,這就起到了雙方一見面,不用說話只看對方家紋就知道出身何方的作用。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母衣眾,在戰場上負責傳遞消息,發佈命令,所以裝束十分特殊)

當然了,除了“指物”外,戰場上根據兵種的重要性不同其服侍也有所不同,比如說武田信玄的傳令兵背後的指物上就繪有“紅底蜈蚣”,德川家康的傳令兵背後繪有“五”字等。大名們的親衛隊裝束也非常拉風,比如說信長手下有赤母衣眾和黑母衣眾等,所謂“母衣”其實就是用竹子編成一個大球,再套上不同顏色的布料,在士兵策馬狂奔時背後的母衣變回被風撐起來,非常拉風,而這些母衣眾們承擔的任務是在爆發合戰時到各武將處傳達主將的命令,所以在戰場時看到顏色鮮豔燦爛的騎士時,很可能就是自家主將派來發令的(但不得不說,母衣眾們穿著如此獨特,也讓他們成了在戰場上的靶子,畢竟有名的武士才有資格擔任母衣眾)。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武田信玄的孫子四如軍旗,它代表著本陣安泰)

除此以外,各大名也有特殊意義的軍旗,不同的旗幟則代表不一樣的意義,武田信玄有著名的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軍旗,只要軍旗豎起,武田將士們就知道主公穩坐後方,各個奮勇殺敵;

為了分辨敵我日本兵在背後插軍旗,中國:我辦法多得是,用不著

(上杉謙信的亂龍旗,上杉家的將士們看到這面旗幟後就開始全軍衝鋒)

而與之相對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則以“毗”字為軍旗(謙信自認為是戰神毗沙門天轉世),平時本陣豎立“毗”字軍旗,而到了緊要關頭時則豎起亂龍旗,這代表號令將士們全軍突擊,謙信將親自率領將士們衝鋒在前,這時候也別管什麼敵我了,直接向前進攻就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