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行醫人 醫者仁心接力傳

在麗水有這樣一個家庭,從外婆到父母再到孫子一輩,一家三代從醫,他們經歷了代際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唯醫者仁心不變。

一家三代行医人 医者仁心接力传
一家三代行医人 医者仁心接力传
一家三代行医人 医者仁心接力传一家三代行医人 医者仁心接力传
一家三代行医人 医者仁心接力传

一家三代從醫 日常話題是病例

吳進的外婆林欽,溫州人,杭州高級產科學校畢業後,在溫州白累德教會醫院(現溫州醫科大學附屬二院的前身)擔任婦產科主任。

吳進的爸爸吳寶珊,山東人,1943年參加革命,先後經歷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父親在朝鮮戰場負傷回國後,來到龍泉當醫生,經組織推薦保送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曾任龍泉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院長、書記。

吳進的媽媽徐甬,溫州人,溫州衛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慶元縣人民醫院工作。兩年後,調到龍泉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後期,到婦幼保健站任職。因婦女病普查、兒童健康普查等工作做得出色,曾代表華東地區在全國婦幼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在祖輩、父輩的影響下,吳進毅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1983年,他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麗水市人民醫院工作。1985年,醫院組建了骨、腦外科,當時剛20歲出頭的吳進成為了主要創始人之一。1986年,他完成了龍泉首例腰椎間盤手術,之後相繼開展血管神經吻合的顯微、人工關節置換、頸胸腰椎的椎弓根螺釘固定、頸椎經頸前入路等20多項新手術項目,其技術含量均走在麗水地區縣級醫院前列。

一家三代從醫,涵蓋了婦產科、內科、骨科,醫學氛圍自然很濃。吳進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一家人圍在大圓桌上邊吃飯邊談論病例。吳進說,他的童年是在醫院度過的,小學讀書時削鉛筆的刀就是用醫院廢棄的手術刀;如今,自己家人在一起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平時他們經歷的較為疑難的病例。

家是“臨時門診” 不斷有病人來看病

“外婆是個熱心腸,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每次上街後,都會領幾個病人回家。”

吳進的外婆林欽雖然是婦產科醫生,但在缺醫少藥的年代裡,為了能看更多不同病患者,她非常認真學習醫學知識和臨床刻苦鑽研,成了名副其實的“萬金油”,每個科她都熟悉,成為全科醫生。林欽退休後,家裡還成了“臨時門診”場所,經常有病人前來找她,她便義務給她們看病。對於吳進外婆的行為,同是醫生的吳進爸媽沒說半個“不”字。有時還一起幫忙給病人看病,有人拿了方子臨走時硬要給錢表示心意,他們就偷偷塞到病人衣服裡還回去。

“臨時門診”歷經十多年,在吳進外婆去世後關閉。若干年後,吳進媽媽徐甬退休,“臨時門診”又重新“開張”了,因為常常有一些她以前診治過的病人朋友找她聊天,她就會順便把病也一起看了。

創新服務方式 “微信問診+綠色療法”

聊起祖輩、父輩的從醫故事經歷,吳進感慨頗深。“小時候,聽媽媽說,有一次,慶元縣和山鄉麻疹流行,情況十分緊急,媽媽便揹著7個月大、尚在哺乳期的哥哥下鄉防治麻疹。”

從那時起,吳進就決定要長大後要當一個醫生,做一個像媽媽一樣的醫生。

與祖輩、父輩從醫時期不同,如今正處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雖然為病人服務的內容沒有變化,但服務的方式卻在發生著變化。”為了動態掌握患者的病情,吳進平時看病後,在徵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會和患者互相加微信,還把醫院的公眾號推送給病患者,並提醒患者要記得關注。“有了這些平臺,可以隨時隨地和患者進行交流。”吳進說。

“能不吃藥的就儘量不吃藥,有患者主動來要求打吊瓶,也是極力勸阻。”

吳進在給人看病時,總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除非萬不得已,他不喜歡給別人開藥方。如遇到情況不太嚴重的病人,就儘量利用一些物理療法治療,或者開一些便宜但是療效也很好的藥。前不久的一天,吳進在微信上就收到了一條患者的求助信息:“吳醫生,我28歲,腰疼,是腰椎突出了嗎,還是肌肉勞損?”。吳進詳細詢問了患者的情況後,給出了物理治療的方法,幾貼麝香鎮痛膏再加一個熱水寶就把病人治好了。

行醫近40年,吳進始終堅持的精準醫療、綠色療法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同。

一家三代行医人 医者仁心接力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