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烽火戲諸侯,淺論周平東遷的深層次原因與“二王並立”

近期,古裝劇《鶴唳華亭》上線,其為歷史架空劇,託說於南齊時期,劇中一條重要的主線就是皇帝蕭鑑與太子蕭定權之間的矛盾,確切地說,是皇帝對太子的厭惡。因不喜太子蕭定權外有手握兵權的舅父顧思林撐腰,內有清流領袖太傅盧世瑜支持,皇帝對太子蕭定權很是忌憚,不斷利用各種機會打壓太子,而太子蕭定權則對父親忠心耿耿,寧願自己身背罵名也要收付兵權交於國家自己揹負千秋罵名而死。從實際情況來看,蕭定權這樣面對父皇猜忌打壓還能如此恪守為人子為臣的本分,卻是不多。

縱觀數千年的王朝史,作為儲君,被帝王猜忌打壓甚至更換乃是常態,有道是“最是無情帝王家”,儲君始終是高危職業,為了至高權力,歷朝歷代太子弒君,帝王殺子不絕於史。周幽王姬宮涅和周平王姬宜臼就是父子相殘的例證,從某種意義上講,周平王與《鶴唳華亭》中的蕭定權頗為相似。同樣是王后(皇后)嫡子,同樣被立為太子,同樣外有強大的外戚力量(周平王有外祖父申國申侯,蕭定權則有以舅舅武德侯顧思林為首的顧氏家族),但周平王姬宜臼要比蕭定權更加受父親厭惡,連自己的太子位置都被廢黜,留給了兄弟伯服,母親申後也被廢改立褒姒,自己和母親出逃申國。在外祖父申侯的推動下,周幽王被殺,姬宜臼登上王位。但是,周平王登上王位的過程遠不像《史記·周本紀》中說得那樣光明正大,清白無瑕,期間充斥著父子攻伐的殘酷權力鬥爭,甚至還隱藏著“二王並立”的政治軍事鬥爭真相。

《史記·周本紀》中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和“平王東遷”說法

關於西周滅亡的說法,傳統意義上以《史記》的記載為準,大都與周幽王寵信褒姒“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入侵鎬京周幽王被殺有關。按照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的說法,引導犬戎入侵西周的申國申侯是關鍵人物。而當時的西部強國申國之所以這麼做,直接原因在周幽王的王后申後是申侯的女兒,太子宜臼是申侯的外孫,而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愛屋及烏,先是廢除了太子宜臼的儲君位置,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又廢除申後而立褒姒為王后(“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廢申後而立褒姒為後”),太子宜臼出逃至申國,大大激怒了申侯。此時的周幽王為搏美人一笑,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戲碼,參見《史記·周本紀》的記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進攻鎬京,各路諸侯救援不及,周幽王被殺,褒姒被犬戎擄走,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被以申侯為首的諸侯們擁立為周王,並遷都洛邑。

不存在的烽火戲諸侯,淺論周平東遷的深層次原因與“二王並立”

周平王

不存在的烽火戲諸侯,淺論周平東遷的深層次原因與“二王並立”

西周後期疆域示意圖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二王並立”:《竹書紀年》記載的西周滅亡平王東遷背後的權力鬥爭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向來被認為是信史,但是,在西周滅亡平王東遷的問題上,身處事件發生600多年以後西漢的司馬遷,由於相關史料被篡改銷燬,沒有能夠如實反映當時的歷史真相,並沒有記載周幽王周平王父子互相攻伐,更沒有記錄下周幽王死後,曾出現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達十一年之久的鬥爭局面。所幸的是,並未所有的諸侯國都遵照周平王的指示銷燬歷史記錄。西晉初年,有盜墓賊發掘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陵墓,墓中發現了由晉國和魏國史官記錄形成的大量竹簡,經西晉政府組織人員整理成冊,後世稱其為《竹書紀年》。

不存在的烽火戲諸侯,淺論周平東遷的深層次原因與“二王並立”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對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殺周平王東遷的有關記載與《史記》大不一樣。《竹書紀年》記載了周幽王與周平王、申侯之間的權力鬥爭。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十分寵愛褒姒,這就使得太子宜臼感到威脅,宜臼於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出逃投奔外祖父申侯所在的申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廢黜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侯對此十分憤怒。第二年(公元前773年),申侯開始聯絡鄫國和犬戎勢力,準備起事。上述內容都是《史記·周本紀》中有記載的,但是下來的內容,並未見諸於《史記》。

一是周幽王與支持自己的諸侯國會盟於太室,共同討伐申國。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為對抗以申侯為首的反對勢力,周幽王與支持自己的諸侯會盟於太室,並於當年九月,以天子六師討伐申國。

二是周幽王的死因,周幽王死於廢太子宜臼之手,周平王宜臼“弒王及鄭桓公”。

不同於《史記》中認為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死於犬戎之手的說法,從《竹書紀年》的記載看,周幽王率領的諸侯聯軍攻打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西戎的軍隊共同抗擊王室大軍。申侯給繒國許以國土高爵、許西戎各族族長一個附庸爵位,讓他們跟秦人一樣成為王室附庸。天子六軍華而不實,在戰爭中不堪一擊,申戎聯軍很快擊敗了王師。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正月,申國聯合鄫人及犬戎攻破鎬京,廢太子宜臼殺死父親周幽王和司徒鄭桓公,犬戎則殺死太子伯服,並擄走褒姒。

三是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的歷史事件。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提及周攜王,但是這是因為周攜王最終戰敗被殺,勝利者周平王下令將關於周攜王的記載在史書中予以抹去,導致司馬遷在編寫史書,沒有掌握到真實的原始材料。事實上,周攜王不僅真實存在,而且以他為首的周政權還存在了十一年之久。在周幽王被弒後,由申侯牽頭,魯國、許國和鄭國在申國共同擁立廢太子宜臼為周王,但是,原來西周朝廷的宗室和大臣並不認同周平王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因為周平王不僅已經被周幽王廢黜太子之位,而且勾結外部勢力弒君殺父,因此以卿士重臣虢公翰為首的宗室貴族大臣在攜地擁立周幽王之弟餘臣為周王,史稱周攜王。當時周攜惠王的國都大致是在今天河北省望都縣(漢稱望都縣)或任丘縣(漢稱鄚縣)一帶,以鄚陽城為王都。由此形成了“二王並立”的政治對立局面。

《竹書紀年》記載:“”三年,王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幽王)八年,王錫司徒鄭伯多父命。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是為攜王,二王並立。

由於《竹書紀年》的在關於上古聖王的記載方面過於離經叛道,為後世佔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所不容,再加上由於戰亂散佚,後世對《竹書紀年》的許多內容提出質疑。所幸的是建國之後出土的部分戰國時期的竹簡驗證了《竹書紀年》對西周末年的記載真實性。

戰國竹簡(清華簡)進一步印證了周幽王父子的權力鬥爭和“二王並立”

現藏於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清華簡)也記載了關於周幽王與太子宜臼之間的權力鬥爭和“二王並立”,其記載的內容與《竹書紀年》的相關內容基本一致。《清華簡》記載了周幽王率軍進攻周平王所在的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還記載了申國和繒國西戎聯合起來,申侯給繒國許諾以國土高爵、許諾西戎各族族長一個附庸爵位,三方聯軍打敗了周幽王大軍。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中收錄的《系年》: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不存在的烽火戲諸侯,淺論周平東遷的深層次原因與“二王並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

關於周攜王存在的真實性,《清華簡》是這樣描述的:“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周平王東遷得到了晉國、鄭國、秦國的輔助。這時邦君諸侯始不朝於周,晉文侯迎平王而立於京師,“京師”指的是“宗周”,三年之後東徙於“成周”。之後又過了九年,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晉文侯終於找機會進攻虢國殺死了周攜王,周平王的地位終於穩固下來。這就是《國語·鄭語》裡說的“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周平王得國東遷付出的沉重代價

儘管獲得最終的王權,但是,周平王東遷以後,國家形勢急劇變化,周天子成為名存實亡的傀儡,失去對各諸侯的控制和影響力。再加上為了獲得各諸侯國的支持,必須對他們進行酬謝。各路諸侯才是平王東遷過程中最大的贏家。比如王室東遷後,關中之地被賜給秦國,周平王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王室東遷後,王室不得依靠晉、鄭等強大的諸侯來保護。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領地僅僅六百餘里,鄭國、晉國又經常憑藉賞賜獲得部分王室領地,“二年,秦作西畤。魯孝公薨。賜秦、晉以邠、岐之田。”周王室的土地逐漸萎縮。

不存在的烽火戲諸侯,淺論周平東遷的深層次原因與“二王並立”

周代遷都圖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到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在位時,由於壓制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權力,因此周、鄭交惡,最後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開戰,鄭國將領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權威於是蕩然無存。此後,天下的霸權轉移到各個大的諸侯手裡,周王室不可避免地徹底衰落下去,直到苟延殘喘至戰國末期被秦國滅亡。

參考資料:《史記·周本紀》、《竹書紀年》、《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國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