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烽火戏诸侯,浅论周平东迁的深层次原因与“二王并立”

近期,古装剧《鹤唳华亭》上线,其为历史架空剧,托说于南齐时期,剧中一条重要的主线就是皇帝萧鉴与太子萧定权之间的矛盾,确切地说,是皇帝对太子的厌恶。因不喜太子萧定权外有手握兵权的舅父顾思林撑腰,内有清流领袖太傅卢世瑜支持,皇帝对太子萧定权很是忌惮,不断利用各种机会打压太子,而太子萧定权则对父亲忠心耿耿,宁愿自己身背骂名也要收付兵权交于国家自己背负千秋骂名而死。从实际情况来看,萧定权这样面对父皇猜忌打压还能如此恪守为人子为臣的本分,却是不多。

纵观数千年的王朝史,作为储君,被帝王猜忌打压甚至更换乃是常态,有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储君始终是高危职业,为了至高权力,历朝历代太子弑君,帝王杀子不绝于史。周幽王姬宫涅和周平王姬宜臼就是父子相残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周平王与《鹤唳华亭》中的萧定权颇为相似。同样是王后(皇后)嫡子,同样被立为太子,同样外有强大的外戚力量(周平王有外祖父申国申侯,萧定权则有以舅舅武德侯顾思林为首的顾氏家族),但周平王姬宜臼要比萧定权更加受父亲厌恶,连自己的太子位置都被废黜,留给了兄弟伯服,母亲申后也被废改立褒姒,自己和母亲出逃申国。在外祖父申侯的推动下,周幽王被杀,姬宜臼登上王位。但是,周平王登上王位的过程远不像《史记·周本纪》中说得那样光明正大,清白无瑕,期间充斥着父子攻伐的残酷权力斗争,甚至还隐藏着“二王并立”的政治军事斗争真相。

《史记·周本纪》中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平王东迁”说法

关于西周灭亡的说法,传统意义上以《史记》的记载为准,大都与周幽王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镐京周幽王被杀有关。按照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引导犬戎入侵西周的申国申侯是关键人物。而当时的西部强国申国之所以这么做,直接原因在周幽王的王后申后是申侯的女儿,太子宜臼是申侯的外孙,而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爱屋及乌,先是废除了太子宜臼的储君位置,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又废除申后而立褒姒为王后(“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太子宜臼出逃至申国,大大激怒了申侯。此时的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戏码,参见《史记·周本纪》的记载: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进攻镐京,各路诸侯救援不及,周幽王被杀,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王朝灭亡,周平王被以申侯为首的诸侯们拥立为周王,并迁都洛邑。

不存在的烽火戏诸侯,浅论周平东迁的深层次原因与“二王并立”

周平王

不存在的烽火戏诸侯,浅论周平东迁的深层次原因与“二王并立”

西周后期疆域示意图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二王并立”:《竹书纪年》记载的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背后的权力斗争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向来被认为是信史,但是,在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问题上,身处事件发生600多年以后西汉的司马迁,由于相关史料被篡改销毁,没有能够如实反映当时的历史真相,并没有记载周幽王周平王父子互相攻伐,更没有记录下周幽王死后,曾出现周平王与周携王“二王并立”达十一年之久的斗争局面。所幸的是,并未所有的诸侯国都遵照周平王的指示销毁历史记录。西晋初年,有盗墓贼发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墓中发现了由晋国和魏国史官记录形成的大量竹简,经西晋政府组织人员整理成册,后世称其为《竹书纪年》。

不存在的烽火戏诸侯,浅论周平东迁的深层次原因与“二王并立”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对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的有关记载与《史记》大不一样。《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幽王与周平王、申侯之间的权力斗争。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这就使得太子宜臼感到威胁,宜臼于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出逃投奔外祖父申侯所在的申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对此十分愤怒。第二年(公元前773年),申侯开始联络鄫国和犬戎势力,准备起事。上述内容都是《史记·周本纪》中有记载的,但是下来的内容,并未见诸于《史记》。

一是周幽王与支持自己的诸侯国会盟于太室,共同讨伐申国。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为对抗以申侯为首的反对势力,周幽王与支持自己的诸侯会盟于太室,并于当年九月,以天子六师讨伐申国。

二是周幽王的死因,周幽王死于废太子宜臼之手,周平王宜臼“弑王及郑桓公”。

不同于《史记》中认为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死于犬戎之手的说法,从《竹书纪年》的记载看,周幽王率领的诸侯联军攻打申国。申侯联合缯国、西戎的军队共同抗击王室大军。申侯给缯国许以国土高爵、许西戎各族族长一个附庸爵位,让他们跟秦人一样成为王室附庸。天子六军华而不实,在战争中不堪一击,申戎联军很快击败了王师。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正月,申国联合鄫人及犬戎攻破镐京,废太子宜臼杀死父亲周幽王和司徒郑桓公,犬戎则杀死太子伯服,并掳走褒姒。

三是周平王与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历史事件。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及周携王,但是这是因为周携王最终战败被杀,胜利者周平王下令将关于周携王的记载在史书中予以抹去,导致司马迁在编写史书,没有掌握到真实的原始材料。事实上,周携王不仅真实存在,而且以他为首的周政权还存在了十一年之久。在周幽王被弑后,由申侯牵头,鲁国、许国和郑国在申国共同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周王,但是,原来西周朝廷的宗室和大臣并不认同周平王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因为周平王不仅已经被周幽王废黜太子之位,而且勾结外部势力弑君杀父,因此以卿士重臣虢公翰为首的宗室贵族大臣在携地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王,史称周携王。当时周携惠王的国都大致是在今天河北省望都县(汉称望都县)或任丘县(汉称鄚县)一带,以鄚阳城为王都。由此形成了“二王并立”的政治对立局面。

《竹书纪年》记载:“”三年,王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幽王)八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

由于《竹书纪年》的在关于上古圣王的记载方面过于离经叛道,为后世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所不容,再加上由于战乱散佚,后世对《竹书纪年》的许多内容提出质疑。所幸的是建国之后出土的部分战国时期的竹简验证了《竹书纪年》对西周末年的记载真实性。

战国竹简(清华简)进一步印证了周幽王父子的权力斗争和“二王并立”

现藏于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也记载了关于周幽王与太子宜臼之间的权力斗争和“二王并立”,其记载的内容与《竹书纪年》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清华简》记载了周幽王率军进攻周平王所在的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还记载了申国和缯国西戎联合起来,申侯给缯国许诺以国土高爵、许诺西戎各族族长一个附庸爵位,三方联军打败了周幽王大军。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中收录的《系年》: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不存在的烽火戏诸侯,浅论周平东迁的深层次原因与“二王并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

关于周携王存在的真实性,《清华简》是这样描述的:“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周平王东迁得到了晋国、郑国、秦国的辅助。这时邦君诸侯始不朝于周,晋文侯迎平王而立于京师,“京师”指的是“宗周”,三年之后东徙于“成周”。之后又过了九年,晋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晋文侯终于找机会进攻虢国杀死了周携王,周平王的地位终于稳固下来。这就是《国语·郑语》里说的“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周平王得国东迁付出的沉重代价

尽管获得最终的王权,但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国家形势急剧变化,周天子成为名存实亡的傀儡,失去对各诸侯的控制和影响力。再加上为了获得各诸侯国的支持,必须对他们进行酬谢。各路诸侯才是平王东迁过程中最大的赢家。比如王室东迁后,关中之地被赐给秦国,周平王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王室东迁后,王室不得依靠晋、郑等强大的诸侯来保护。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领地仅仅六百余里,郑国、晋国又经常凭借赏赐获得部分王室领地,“二年,秦作西畤。鲁孝公薨。赐秦、晋以邠、岐之田。”周王室的土地逐渐萎缩。

不存在的烽火戏诸侯,浅论周平东迁的深层次原因与“二王并立”

周代迁都图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在位时,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此后,天下的霸权转移到各个大的诸侯手里,周王室不可避免地彻底衰落下去,直到苟延残喘至战国末期被秦国灭亡。

参考资料:《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国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