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論語》中的君子論

作為儒家的最重要經典,《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君子這一概念貫穿始終,可見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詮釋君子,君子於是成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會道德的楷模。

可以說,一部《論語》就是一本培養君子的教科書。君子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社會道德的楷模,是“克己復禮”重建理想社會的中堅力量。正因為君子是人格、道德、禮的典範,所以,孔子非常講究君子培養的標準和途徑。“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在《論語》中君子之德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自然滲透於生活的各個方面,擁有具體的內涵。孔子根據具體的人與事,提出關於君子的具體要求。


淺論《論語》中的君子論

一、 君子修己之道

孔子認為,一切皆以修身為本。君子須首先致力於修身,根本的修己做好了,那麼君子要追尋的道便自然而然產生了。君子之事,僅為己為人二事。《論語·憲問》中,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見不論是為了自己要追求的道,還是為了百姓的安樂,君子都不可以不修己。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首先要追求大志。君子時刻思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是努力修養仁的品格的人,無時無刻不將仁放在心中,無時無刻不追求仁這個大志。“君子不器。”君子之思大,且時刻追求大志,故博學多識,通觀全局,不囿於某個方面。作為孔子心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君子絕非“百工”,所做之事也絕非百工之事,因而其所能必為百工所不能。君子若志小,則思小,那麼能力便會有所不足,所做的也只能是小事。故君子修己不可以不立大志,不可以不追求大志。

孔子認為君子修己要注重幾個要點。作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應莊重自持,如此才能給人以穩固威嚴的形象。認真學習,所學到的知識才牢固。為人處世以忠信為主,慎重交友。犯了錯誤就不要忌諱去更正它,過而能改。作為被追求的目標,君子有過錯時,如身處高處的日月暫時有了陰影,人人都會看見,一旦改正錯誤,仍不失君子的風度。君子如日月,一言一行都需謹慎。

孔子認為君子修己須內外兼修。“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博學君子還需通過禮的約束才能做到不違仁義。因為內在的樸勝過了外在的修飾,雖做到了博學,但缺少了禮的約束就會顯得粗俗暗淡;外在的修飾勝過內在的樸,沒有了內在的禮不過是個空架子,也就會顯得膚淺。對待文質,要做到中庸。君子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是本質與外表的統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如此才與君子之稱相協調,表裡如一才是真君子。

孔子還將安於己作為君子修身的標準。君子考慮問題從不逾越自己的身份,守其分,安於己,所以內省不疚。反省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愧疚,也就不會感到憂愁恐懼,安心在道,不對事物心生抱怨,故能隨遇而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心中安定有力,內心散發的力量與氣場可以讓簡陋的環境熠熠生輝。

二、 君子為人處世之道

孔子認為,君子並不是隔離於人的獨立的個體,也需與人相處:“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且君子有其獨有的為人處世之道。首先,君子以禮待人。君子修養自身,對人恭敬且沒有失禮的地方,便沒有“無兄弟”的煩惱。從一而終地用有禮的態度對待他人,便能和所有人相處。

君子有寬廣公正之心,以義待人。不僅僅因一個人會說好話就推舉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德行有所欠缺而不採納他正確的言論。對待所有的人和事,並不是循自己的私心,而是隻是按照義去做。“君子遠其子”,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因為君子為人心中自有一個法在,這個法就是義。所以君子莊重且從不與人發生口角,能與所有人相處,卻從不與人相勾結,和諧相處。

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對不同的人應該採取相應的態度和做法,並且合乎禮與義,“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君子對於自己,要做到恭,在行為上要做到莊重,對待上位者要做到恭敬,對待百姓,要用恩惠養護他們,用法度役使他們。有禮有義地對待不同的人和事情,如此才符合君子之德。


淺論《論語》中的君子論

三、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君子之心大,小人反是。作為君子,應以寬廣的心胸去對待人事,不計個人利益得失。小人則心胸狹隘,與人、與己為難。故“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心胸寬廣的人,並不對人百般挑剔,往往可以量才而用,“及其使人也,器之”,德行有所欠缺的人因心小,所以只能按個人喜好容納人,“及其使人,求備焉”。因為心大,看到的不僅是自己,不憂不懼,所以有德行的人面對事情可以淡然平靜而不狂妄無禮。小人則只能看到自己,侷限於狹隘的內心,貌似驕傲內心卻患得患失,色厲內荏,表裡不一。

君子之思大,小人反是。君子思量的是道德、國家和社會的事情;小人之思小,思量的只是小利、個人和家庭的生計而已。君子看重的是天下之大道,小人看重的是個人的利益。所以君子不可以通過小事來了解他,卻可以擔當大任;沒有德行不可以擔當大任,卻可以通過小事情來認識他。“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因其思大,即使在不得志的時候,也目光長遠,可以安貧樂道;小人因其思小,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事,同樣的狀況下,就會想入非非,胡作亂為。

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取決於高尚者。君子作為高尚者,作為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其自身的德行對百姓與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之德如同風,小人之德如同草,後者會受到前者的影響: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倒伏。孔子認為,君子治理政務,並不用殺戮的手段,只是用自身的德行影響百姓,如此百姓也會隨之修養德行。

四、 因材施教培養君子

孔子將德行作為教導學生的主要內容,希望學生都修君子之德。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不得不注意個體的差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人的資質是有差別的,因此在修君子之德的道路上人各有側重。作為夫子,要因材施教,使學生各言其志,以達修君子之德的目的。

而想要施教,就必須對材有充分的瞭解。於是夫子聽其言、觀其行以知其人,然後因材施教。通過了解,在資質上,孔子將弟子分成天資聰慧的人、才智平庸的人、愚笨的人三類;在性格上,孔子將學生分為進取冒失的人、符合中庸的人和拘謹退縮的人。孔子對弟子也有具體的評價,如他認為高柴愚直,曾參遲鈍,子貢通達,仲由做事果斷,可見孔子對弟子十分了解。

朱熹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材各有各的不足之處,於是孔子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無過無不及,最後都能回到中道上面來。“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對遇事易退縮的冉有,夫子鼓勵他使他進取;對遇事輕率的子路,夫子約束他使他慎重。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司馬牛口無遮攔,夫子勸他措辭要謹慎。而對於為人狂傲,不替他人著想的仲弓,孔子則以忠恕之道教導他。《中庸》所謂“時措之宜也”,育人也要因時制宜。夫子首先要修煉自身,然後用符合中庸的做法去教人,才能使原來行為或多或少有所偏差的學生都回到中道上面來。

相比聖人,君子是一個通過修養可以達成的形象。所以,孔子設立了君子修養的標準和培養君子的途徑。首先,君子修己要追求大志,要安於己,要內外兼修、表裡如一,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其次,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以禮、義待人;對待不同的人與事要採取不同的辦法,處事得體符合禮與義。

孔子將德行作為區分君子小人的標準,把小人行徑作為君子的反面教材。孔子還注重因材施教來培養君子,使學生的行為都回到中道,符合君子之德。孔子關於培養君子的標準與培養君子途徑的思想,對於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