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共多少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規律在多數太宗身上都應驗

大多數中國人對太祖、太宗、高宗這些古代帝王的稱號並不會感到陌生,但知道這些稱號含義的人卻並不多。其實這些帝王稱號有一個專屬名稱——廟號。

所謂“廟號”是指帝王在駕崩後被後人供奉於太廟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並不是隨便亂取,而是要按照封建禮制的規定。廟號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代表後人對已故皇帝的生前功過得失的評價,如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後一個字則是按“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或重新打下江山的皇帝稱“祖”(太祖、高祖),後代皇帝稱“宗”(太宗、高宗)。今天夜讀史書就藉著廟號這個話題,來說說中國歷史上的太宗皇帝。

中國歷史上共多少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規律在多數太宗身上都應驗

中國歷史上共有22位廟號是太宗的帝王,但其中只有5人是大一統王朝時期的太宗皇帝,他們是: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後來改為明成祖)、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其餘17人是:商太宗太甲(第一位廟號是太宗的帝王,也是唯一一位不是皇帝的太宗)、吳太宗孫休、晉太宗司馬昱、成漢太宗李雄、後趙太宗石寇覓、前涼太宗張茂、西燕太宗慕容衝、前秦太宗苻登、北魏太宗拓跋嗣、劉宋太宗劉彧、南梁太宗蕭綱、閩太宗王延鈞、遼太宗耶律德光、大理太宗段思良、夏太宗李德明、金太宗完顏晟、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窩闊臺在位期間元朝尚未建立,因此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的太宗)。

中國歷史上共多少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規律在多數太宗身上都應驗

在這22位太宗裡面,有的人名副其實,確實對王朝作出了創基立業之功。也有的人則只能算是沽名釣譽,沒多少實際貢獻。不過在這麼多太宗裡面,有一個奇怪規律卻非常有意思,那就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得位都不正常。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太宗皇帝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然而大部分人應該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弒兄奪位得來的。不過唐太宗在成為皇帝后,對國家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其成就超越了歷史上的絕大部分帝王。因此,他的弒兄之舉也就漸漸被後世給淡化了。

漢太宗劉恆本來與皇位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然而一場“諸呂之亂”卻讓漢朝的皇位繼承製度變得支離破碎。最後漢朝權臣周勃、陳平等人在剷除了呂后家族後一致決定擁立長年坐冷板凳的代王劉恆為帝,真是躺著也能成為人生贏家。

中國歷史上共多少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規律在多數太宗身上都應驗

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之謎更是充斥著各種陰謀論。公元976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宮內離奇去世。按照慣例,父死子繼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既然趙匡胤死了,那麼皇位應該由他在世的兩個兒子(均已成年)中的一個來繼承。然而,此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百思不解的事情,趙匡胤的三弟趙光義突然宣佈奉先帝遺詔即皇帝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燭影斧聲”之謎。

明太宗朱棣原來是明朝的燕王,然而他在老爹朱元璋死後不久就發動了一場歷史上稱為“靖難之役”的奪位戰爭。經過三年多時間征戰,朱棣打敗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成功奪取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

中國歷史上共多少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規律在多數太宗身上都應驗

與唐太宗、宋太宗等人的繼位過程相比,清太宗皇太極就要溫和許多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死的比較突然,所以沒來得及公開指定繼承人,但根據努爾哈赤生前的種種行為來判斷,他可能是想將大位傳給大妃(地位相當於皇位)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中的一個。然而,一群旗主貝勒並沒有顧及努爾哈赤生前的種種安排,他們經過商議後宣佈擁立皇太極為繼承人,此事就這樣被定了下來,整個過程沒發生大規模血腥殺戮事件。唯一成為犧牲品的只有被皇太極逼迫著為努爾哈赤殉葬的阿巴亥與其他兩名庶妃。

中國歷史上共多少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規律在多數太宗身上都應驗

除了上述幾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太宗皇帝外,其他的太宗皇帝也多半不是靠正常得位而來。比如吳太宗孫休是政變奪位,晉太宗司馬昱是被權臣桓溫擁立的傀儡,遼太宗耶律德光是在皇太后支持下從他的大哥、皇太子耶律倍手中搶得的皇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那麼多太宗皇帝身上都有得位不正的奇怪規律呢?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多數太宗都是一個政權的第二代帝王,此時國家還沒進入穩定期,自然存在很多變數。而作為開國皇帝的兒子,他們早年往往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建立了很強的個人影響力。所以對這些皇子而言,只要有野心,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