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效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了《中國住房金融發展報告(2019)》,報告指出,儘管與國際相比,我國房價收入比、租金資本化率等指標仍處於高位,可明顯觀察出泡沫,但從貸款償債率指標來看,2018年的5.5%則表明償債壓力較小。究其原因,

IMI顧問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一方面,在我國房貸大規模發放的年代,房價總體處於歷史低位,此後房價上漲,提高了住房的重置價格,客觀上對償債形成“保護”;另一方面,我國居民儲蓄率一直較高,擁有足夠的金融資源支撐還款。日前,針對貨幣供應統計體系、儲蓄率與投資率等相關問題,李揚教授接受了《經濟》雜誌、經濟網記者的專訪。

以下為訪談紀實:

1

高增速的關鍵在於儲蓄率的提高

Q:1994年,您的文章《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及調控》在金融界產生極大影響,更有人稱其為“指導了我國建立現代貨幣調控機制的改革”。請您介紹一下,當時我國現代貨幣調控機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您在當中扮演的角色。

A:根本原因在於激發了人們的儲蓄動力。從物質角度來看,儲蓄始終都存在,過去中國之所以儲蓄不足,一方面在於收入水平低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金融體系進行動員。中國儲蓄率之所以不斷提高,其主要得益於金融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不斷豐富,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儲蓄渠道。

從1978年到1994年的16年間,中國金融機構從人民銀行一家獨享,發展到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財務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在內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股票、貨幣、債券等也成為人們熟悉的投資方式。儲蓄率從1978年的37.9%上升到1994年的42.6%,並且自此一路攀升。

如何將儲蓄轉化為投資,並保證其長期、均衡、可持續,是宏觀調控的基本任務。發展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窮落後,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就是動員儲蓄,讓其為投資所用。只有投資才能增長,隨著儲蓄率的不斷上升,我國投資率也在穩步提高,從1978年的38.22%上升到1994年的41.25%,2008年達到44%,2013年進一步上升到49%左右。雖然近兩年來,在國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我國的投資率出現緩步下降,但仍然穩居世界前列。平均而言,30多年來我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分別達到39%和38%左右,遠高於同期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歷史上高速增長時期的發達國家,可以說,中國30多年GDP年均增長近10%的經濟奇蹟,關鍵在於儲蓄率和投資率的持續提高。

Q:2018年我國國民儲蓄率為44.91%,與2008年的歷史高點51.84%相比,出現明顯下滑。據IMF預測,這種下滑趨勢還將持續下去,到2023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將降至41.61%。對此,我們應如何應對?

A:我們習慣於過去儲蓄率的持續高增長,也要適應增速的逐漸下降。就目前而言,我們要更加有效地使用儲蓄。之前儲蓄量很多,使用效率並不高,比較浪費;儲蓄率下降之後,就要求我們在投資建設之前,做好充分規劃和設計,高效使用有限的儲蓄。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這樣,原先很粗放,現在要集約,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在逐漸下行,但是效率提高了,質量提高了,發展也就更加可持續。

2 “口”變不成“手”,人就會成拖累

Q:居民儲蓄率下降的中長期原因源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您之前也表示,今後看實體經濟應更加關注人口結構的變化。隨著老齡化加速,高速投資時代不再,人口紅利是否還存在?如何看待未來老齡化社會的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A:對於人口問題,歷來有兩種看法,一是把人視為“口”,認為是消耗;二是把人視作“手”,是創造。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只說明瞭一部分道理,人是“手”沒錯,但前提是能就業,否則就只剩下“口”。

也正因此,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一直鼓勵創業,既然原來的“大鍋飯”體系不能創造產值,那就通過承包激勵創收,在農村實施包產到戶,在城市推行承包責任制,讓更多的人從“口”變成“手”,進而推動工業化發展,只有啟動工業化,人才會成為紅利,沒有工業化,人就是拖累。

衡量人口是“紅利”還是“負擔”,其實就兩個因素,一是量,二是就業狀況,現在量下來了,就業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必須承認我們也存在一些問題,老齡化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現象在發達經濟體中早就出現了,我們也要正視這個漫長的進程,解決的方向絕對不能錯,否則就無法回頭。目前來看,我們的方向很正確,還需要進一步推動落實。

Q: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金融改革給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當前我們也在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什麼紅利?

A:不管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都不能脫離歷史進程來討論。40多年前,只要有就行,現在不行,要看是什麼形式,針對什麼問題。金融與其他領域不同,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已經積累了很多問題,有的在高速增長期暴露不出來,增速一旦下降就掩蓋不住了。以銀行為例,每天都有貸款出去,也有儲蓄進來,對其而言,只要儲蓄的量比貸款的多,就不會有大問題,即使有壞賬也能應對。但是當儲蓄量與貸款量相同或者相對減少時,一旦有不良資產,問題就會爆發。現階段我們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從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高質量發展,使得貸款、資金不合理使用等問題凸顯,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和核心就是提高效率,更加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資金,管理金融風險。

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時期,整個過程會很痛苦,近幾年金融市場也不斷出現風險,例如2014年的“錢荒”,2015年股市暴跌,近兩年互聯網金融、P2P暴雷等,這些情況還會發生,也很正常。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新的需求產生,如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對此,我們要認清形勢,貫 J徹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高效推動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李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效率

來源 《經濟》第310期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李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效率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國際貨幣網:http://

www.imi.ruc.edu.cn

理事單位申請、

學術研究和會議合作

聯繫方式:

010-62516755

[email protected]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