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之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深汕之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深汕特別合作區之後,又有一個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近日,河源市啟動了“深河特別合作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成立“深河特別合作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組,以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謀劃“深河特別合作區”規劃。

深汕之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

值得一提的是,“深河特別合作區”提出,應該是對標“深汕特別合作區”。

專家分析,合作區的設立,不僅能帶動河源的經濟發展,更有利於加強深圳的輻射引領作用。同時,在軌道交通建設的基礎上,深圳-惠州-河源之間還能夠打造一條先進製造業走廊。

深汕之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發揮中心引領作用

河源是深圳對口幫扶的城市之一,此次建設深河特別合作區,通過加快構建產業發展開放平臺,攜手深圳探索共建共贏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對加快河源經濟發展來說十分關鍵。同時,打造合作區也有利於增強深圳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

由於深圳是計劃單列市等原因,在現有體制下,深圳想要合併與其相鄰且經濟更為發達的東莞和惠州,還存在較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通過打造大都會圈等形式,實現與周邊地區更加緊密的合作,是當前對深圳來說更可行的方式。比如,當前不少深圳的企業都將製造環節外遷至東莞、惠州、河源等地,在深圳本土留下總部、研發設計等環節或者母廠。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分析,周邊城市的產業關聯度更高、配套更強、物流交通等成本更低,制度、營商環境外溢更容易,包括生活方式更為接近,人才也容易過去。這種中心城市-周邊城市的模式就是大都會圈的模式。

整個珠三角地區存在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經濟圈。後來為了擴大對粵東西北的帶動,三大經濟圈擴容,其中深圳引領的深莞惠變成了“深莞惠+河源+汕尾”,又名深莞惠經濟圈(3+2)。

深汕之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郭萬達表示,要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包括幾種模式:市場化模式,即通過產業的自然外溢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但這個模式發展有一個過程,需要的時間較長;另一個是行政化模式,比如對口扶貧,產業由政府引領的、行政引導的辦法往外走,雖然有效果,但不顯著。因此,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是最好的方式。

軌道交通是基礎

在打造大都會圈的過程中,交通基礎設施的連通是一大關鍵。

預計到2035年,深圳機場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佔比達到25%,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核心區實現半小時直達,泛珠三角區域主要城市高鐵直達率達90%。這其中,包括高鐵、城際軌道、快軌等在內的軌道交通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頭。深圳正在謀劃對外高鐵新走廊,著力打造京廣深港、贛深、貴廣-南廣、沿海(廈深)、珠江-西江五大鐵路走廊。

深汕之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

在區域交通一體化方面,將探索中心城市引領區域交通協同發展和提升區域輻射能級的新模式,實現都市圈“產業-空間-交通”高度協同。由深圳聯合周邊城市共同編制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並探索建立由深圳主導的城際鐵路項目審批制度。

深圳將與周邊城市共同推動城際鐵路建設,加快珠江東岸中南虎城際、深大城際、深汕城際、穗莞深城際、深莞增城際、常龍城際、深珠城際、深惠城際等規劃建設,促進都市圈融合發展。此外,深圳將適時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向周邊城市延伸。

郭萬達說,交通基礎設施的連通很重要,是產業外溢、要素流動的基礎。高鐵連通後,中心城市的輻射半徑會更遠。比如,隨著未來深圳到河源的高鐵開通,河源到深圳一小時就可以到達。高鐵之外,還有城際鐵路、快軌等軌道交通,深圳到周邊1小時、半小時的通勤會很方便。

在此基礎上,河源與深圳可以實現制度和營商環境的連通。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示範區的制度紅利也可以外延。同時,深圳與河源中間還隔著惠州,在軌道交通的基礎上,深圳-惠州-河源之間可以打造一條先進製造業走廊。

通過深河合作區和先進製造業走廊,可以由原來點對點的對口扶貧模式,轉變成一個面對面的產業外溢,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外溢,由輸血變成造血,將市場的力量和政府行政的力量很好地結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