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人撬動壟斷中國通訊市場,以巨大中華崛起,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華為人撬動壟斷中國通訊市場,以巨大中華崛起,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第五節 “巨大中華”的崛起

在華為人為撬動壟斷中國通訊市場的“七國八制”嘔心瀝血時,國內的其他廠商也在為同一目標而努力,正所謂“吾道不孤”。

以“巨大中華”為代表的國內廠商的崛起,徹底扭轉了進口設備控制國內市場的格局,中國人從此不再受制於人,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

“巨大中華”的說法,是由當時擔任信息產業部部長的吳基傳首創的。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後期,中國通信市場呈噴發之勢,本土力量應運而生,而發展最快、實力最強的幾家企業巨龍通信(簡稱“巨龍”)、大唐電信(簡稱“大唐”)、中興通訊(簡稱“中興”)、華為技術(以下簡稱“華為”),頭一個字聯起來剛好是一個既朗朗上口又非常響亮的名字——“巨大中華”。

“巨大中華”一直在市場上尋找著突破口,最終它們不約而同地抓住“農話”的發展契機,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當時國外廠商錯誤地估計了中國農村市場的潛力,在他們看來,中國農村經濟落後、利潤太小,拓展農村市場利潤空間不大,所以他們的目光只集中於城市的大單。在“巨大中華”的帶領下,國內企業抓住這一縫隙,迅速收復“失地”。因為國內廠商的崛起,競爭日益激烈,國內程控交換機價格急劇下降,價格從每線300~400美元降到50美元。在“巨大中華”的帶領下,中國通信行業異軍突起,一舉奪回了“半壁江山”。

隨著萬門機的研發成功,“巨大中華”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技術和品牌。它們突破了國外廠商的重圍,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從此,通信行業形成了“巨大中華,四柱擎天”的格局,長期在中國“橫行無阻”的“七國八制”徹底成為歷史。

當年四大通信巨頭“巨大中華”一度稱雄南北,而且實力不分伯仲。雖然從成立的時間上看,中興和華為要遠遠早於巨龍和大唐,但實際上,論政策資源和技術實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位於北京的巨龍和大唐都優於位於深圳的中興和華為。成立於1995年的巨龍由數家國有企業發起,目的是推動中國第一臺萬門程控交換機HJD04-ISDN(以下簡稱“04機”)的產業化。04機早在1991年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研究人員鄔江興主持研發成功,基本上彙集了早期中國交換機領域的最高成就。大唐儘管1998年才正式成立,但其前身是1993年從郵電科學院分拆出來的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這個研究院有40多年的歷史,技術實力雄厚,國家也給予了它最大的扶持,在成立當年的10月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中興雖然有國有企業的背景,但是國家並沒有實際的資金投入,華為則是“巨大中華”中唯一的私營企業,因此,中興和華為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另外,兩家企業的創始人侯為貴和任正非都沒有通信行業的經驗,在技術方面更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源。

然而,滄海桑田,驀然回首,不知不覺中“巨大中華”已是風雲變幻起。因為體制、技術、產品、規劃等方面的原因,“巨大中華”的命運截然不同。巨龍由於管理失誤,已經悄然衰敗,大唐這些年也呈現頹勢,華為、中興繼續舉著中國本土企業的旗幟前行。

有人說,中國通信市場從起初階段開始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國際市場”,因為在中國通信市場啟動之初,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電信巨頭的身影就已出現。從“七國八制”圈地上爭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到如今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中興、華為已然獲得相對強大的話語權,“中華”上演的後來居上的歷史,不正是一部中國公司與跨國巨人邊學習、邊競爭的歷史嗎?

正是因為有了在“國際化競爭”中積攢的豐富經驗,2000年之後,“中華”才能順利地轉戰海外,一路揮戈,在世界通信市場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今天的華為、中興銷售收入已經大部分來自海外市場,已成長為真正的跨國公司。

我們不能忘記“中華”崛起的隱喻——只有在一個足夠開放、能夠充分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中國企業才能一步步成長為能與國際巨頭一決高下的大型企業。中國企業也只有充分地參與市場化進程,在經營管理、企業文化、制度架構上持續改革與創新,才能保持恆久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