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福王朱常洵劇照

1. 論資排輩,無法繼位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第三子,生於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他的生母鄭貴妃深受萬曆皇帝的寵愛,鑑於此,朱常洵從小就得到父親的關注與疼愛,遠比他大哥——備受冷落的皇長子朱常洛過得滋潤。

曾經一度,在鄭貴妃的連番策劃下,萬曆皇帝幾乎準備廢長立幼,讓朱常洵當太子。然而,朝廷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明朝的文官集團極力擁戴皇長子朱常洛,為這太子之位,與萬曆皇帝展開了長達數年的“國本之爭”,這場跌宕起伏的持久戰,以文官集團的勝利和萬曆皇帝的妥協而告終。朱常洵與太子之位擦肩而過。

朱常洵吃虧在於生得晚,在皇位繼承順序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慣例中處在下風,加之大哥朱常洛素有仁厚之名,禮賢下士,深受朝臣與民間百姓的愛戴,朱常洵想爭也爭不過,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萬曆皇帝+鄭貴妃劇照

2. 暗鬥失敗,奔赴洛陽

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國本之爭”落下帷幕,朱常洵被萬曆皇帝封為福王,藩屬地在洛陽。此時萬曆皇帝正處在四十歲左右的盛年,按照常理來說,當皇帝的日子還長著呢,這就意味著,往後的許多年,會有許許多多的變數。長子朱常洛雖然被立為太子,可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皇帝發自心底的不喜歡他,根本不想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陰謀家鄭貴妃看在眼裡,如果兒子這時候離京,無異於放棄政治前途,讓太子待在皇帝和群臣中間,參與政事,強化地位,等他坐實了位置,那麼,朱常洵以後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為了母憑子貴,為了將來的無上的權位,她決心採用拖字訣。具體做法就是,讓朱常洵一直賴在都城北京不走。

這期間,拖延的各種理由都可以找到,比如說今天受了風寒,明天患了眼疾,後天要侍奉母親,大後天捨不得離開父親身邊,如是種種,他怎麼說都行。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萬曆皇帝劇照

萬曆皇帝對此睜隻眼閉隻眼,甚至有縱容鄭貴妃母子的嫌疑。於是乎,群臣一個個上書,要求朱常洵趕緊滾蛋,別磨磨蹭蹭扯犢子。萬曆皇帝照例對這些奏摺束之高閣。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萬曆皇帝學著他爺爺嘉靖,跟大臣們玩起了捉迷藏,你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你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就偏偏不上朝,不見你,讓你吃個閉門羹。如果惹急了,萬曆皇帝就抓幾個人,殺幾個人,威懾群臣。就這樣,福王朱常洵得以窩在京城,伺機而動。可中間數年,來來回回幾次交鋒,他都沒佔著便宜。

萬曆四十一年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一個錦衣衛小官犯了事要被定罪,他想通過揭發別人來爭取寬大處理,就說鄭貴妃陰謀用巫術詛咒皇太后、皇太子,藉此擁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此事真假莫辨)。隨後,該案件被冷處理。這件事成為一個導火索,在朝野炸開了鍋,群情洶洶,民憤極大,也加速了福王離京就藩。次年,儘管鄭貴妃暗中發力,萬曆皇帝不情不願,仍不能改變結局。

萬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離開京城,奔赴洛陽,但他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福王朱常洵劇照

3. 遠離朝堂,沉溺酒色

萬曆四十三年,“梃擊案”爆發。照說,朱常洵離京,太子位之爭也該告一段落了,可是有人偏偏喜歡搞事。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的男子拿著木棍闖入慈慶宮(太子朱常洛的居住地),亂打一通,連傷數人,意圖襲擊太子。這名男子被抓獲以後,供出此事是鄭貴妃的人所指使。一方面,太子這邊的人認定鄭貴妃圖謀不軌;另一方面,鄭貴妃哭訴這是太子的“苦肉計”,想借機搞倒自己。最後,萬曆皇帝還是冷處理,殺掉這個人了事。

大概是從這一年起,福王朱常洵開始放逐自己,沉溺酒色,貪圖享樂,既然當不成皇帝,不如寄情這紙醉燈謎,享盡這榮華富貴。幾年以後,他的大哥朱常洛(明光宗)剛剛登基一個月就命喪紅丸,卻不見朱常洵有任何動向,誠然,大勢已去,他想怎麼圖謀都沒用了。

明神宗時代,朱常洵就深受萬千寵愛,鹽稅礦稅的錢分給他,查抄罪臣的錢分給他,皇家田地大把的交給他收稅。光是婚禮開銷,就遠超祖制規定的數十倍。

到了明熹宗和明思宗兩朝,作為皇帝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洛繼續受到尊崇。他極盡搜刮的本事,把家裡的金銀珍寶堆砌成山。朱常洵肥得流油,大家都說:皇帝把天下的財富賞賜給福王,以至於福王府比皇宮更加富有。可老百姓呢,窮困貧寒,流離失所,餓得皮包骨頭,加上天災人禍,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狀。

有人將災情報告給福王,一是希望他出面賑災,顯示朝廷的恩義,同時博取美名;二是擔心出現民變,威脅藩地乃至朝廷的安全。福王這時候哪裡聽得進去,他夜夜笙歌,飲甘醇的美酒,看絕色的美女,品味著山珍海味,胖得幾乎站不起來,全不顧百姓的死活。

這樣沒心沒肺的行為,給他帶來了大禍。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福王朱常洵劇照

4. 烽煙四起,福祿酒會

大明王朝這艘破船,此時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後魏忠賢時代,朝廷裡已經沒有人可以跟東林黨抗衡。這幫自詡清流、實則貪腐至極的書生,成天跟崇禎皇帝唱反調,以致政務難以推行。加之崇禎皇帝猶豫多疑的性格,朝令夕改,首輔換了多少輪,仍無法遏制頹勢,朝廷也就控制不住天下局勢了。

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成燎原之勢;外有多爾袞的滿清鐵騎虎視眈眈,想問鼎中原。明朝的軍隊屢敗屢戰,潰不成軍;過重的軍事壓力下,國庫空虛,皇親國戚和土豪鄉紳一毛不拔,崇禎皇帝只能不斷的加稅、加稅、加稅;又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全國各地不是洪水猛獸就是乾旱蝗蟲,老百姓朝不保夕,沒了糧食,沒了土地,他們眼裡就沒了皇帝,於是流民四起,盜賊橫行。崇禎皇帝宵衣旰食,也有一幫能臣幹臣,可惜無力迴天。

福王朱常洵所在的古都洛陽是中原重鎮,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且錢糧充足,在農民起義軍眼裡,

彷彿一塊食之不盡的大肥肉。闖王李自成從商洛山裡打出來,聲勢不斷壯大,拉起來幾十萬人的隊伍,這些人要吃要喝要穿,如果沒糧食,一不小心就要譁變。與此同時,有了宋獻策和牛金星等人的幫助,李自成更是做起了他的皇帝夢,於是,福王朱常洵就成了他的首要目標。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闖王李自成劇照

其實,早在先前,事態並未惡化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勸說福王早作打算,多分些錢糧給士兵,讓他們吃飽喝足,用心備戰,防禦流民。可福王並未放在心上,他只管他自己的快活,哪管他人的死活。這樣,士兵不肯為他賣命,百姓也怨聲載道。等李自成大軍一到,人心就散了。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兵臨城下。朱常洵這時候才慌了,給士兵們發糧餉,號召他們誓死效忠,然而,一切都晚了,李自成軍一舉攻陷洛陽。朱常洵逃到城外的寺廟躲避,不久就被抓獲,他的兒子朱由崧僥倖逃往懷慶,成為漏網之魚。

野史傳聞,福王朱常洵被抓以後,向李自成苦苦哀求活命。李自成可受夠了朱家這幫大爺的氣,直接命人把朱常洵剝光衣服,清洗乾淨,彷彿殺豬一般。然後宰了幾隻鹿,找來一鼎大鍋,將鹿肉連同福王朱常洵放在鍋裡,燃起熊熊大火,燒得滾燙滾燙的。就這樣,曾經威風一時的福王朱常洵,被熬成一鍋濃湯。李自成給這次聚餐取名為“福祿宴”。當然,正史裡的記載,福王是被李自成殺害,然後由忠義之士草草埋葬。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福王朱常洵劇照

5.最後的慘淡的榮光

福王被殺以後,朝廷震驚,崇禎皇帝慟哭不止,輟朝三日。又過了幾年,崇禎皇帝自己也沒撐住,自縊於煤山。

在帶路黨洪承疇、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的帶領下,清兵勢如破竹。但是在南方,包括富饒的江浙在內,明朝還有大片的河山在手裡,翻盤仍有機會。由於崇禎的兒子們都被清兵殺死和俘虜,其後又都不明不白死去,無人繼承皇位,群龍無首。各個派系的鬥爭中,福王那個僥倖逃脫的兒子朱由崧,撿了個便宜,當上了皇帝,儘管這皇帝有名無實,大權旁落。

朱由崧(明安宗,弘光帝)即位後,追封自己的父親朱常洵為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後來改諡孝皇帝),計劃在南京給他興建熙陵。錯失帝位的朱常洵,死後才獲得皇帝的榮譽稱號。然而,朱由崧也是個酒囊飯袋,在他的帶領下,南明王朝節節敗退,最終覆滅。

於是,朱常洵的帝號顯得名不副實,甚至有些諷刺。而他的熙陵,也由於戰亂未能正式修建,這可比他們祖上、嘉靖他老爹興獻帝差太遠。所以,這隻能算是朱常洵最後的慘淡的榮光了。

禍福相依,福王朱常洵一輩子都沒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前半生,他就耗盡了所有的運氣。

(全篇完~)

福王朱常洵:最受萬曆皇帝寵愛,坐享天下財富,卻慘遭闖王烹殺

福王朱常洵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