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引言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英才勃興,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數佔了全國的一半,故而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於江南”。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也有一個地方盛產英才,其所產英才至列國或為將或為相,為將者攻城略地、戰無不勝,為相者縱橫捭闔,睥睨天下,這個地方便是極不起眼的小諸侯國——衛國。縱觀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我們可以發現,幾乎都與衛國有淵源。

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於江南

例如使魏國變法圖強、率先崛起的李悝;使積貧積弱的秦國脫胎換骨、傲視群雄的商鞅;創立魏武卒、率軍七十二戰未嘗一敗的吳起;為秦始皇統一掃除障礙、奠定基礎的呂不韋;還有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刺殺秦王的俠客荊軻。他們無一例外皆是衛國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於衛國”。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衛國出品的人才,又尤以變法型人才居多。那麼,衛國何以成為英才輩出的搖籃呢?

衛國盛產英才,尤以變法型人才居多,這是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的。衛國始封於周武王九弟康叔,周公旦東征後,“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為衛伯,居河、淇間故商墟”,因而衛國所統轄地區為殷商故地,而殷商治國尤重刑法。《荀子·正名篇》就說“刑名從商”,我們從商末“紂乃重刑名,有炮烙之法”的情況中即可見一斑。周王朝建立之後,拋棄刑法代之以德,但在殷商遺民為主的衛國基本遵照了商朝的傳統。

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出自於衛國的人才

周公旦曾經告誡康叔:“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要求康叔在衛國管理時要依照商朝的常法。殷商舊地的傳統與周初政策上的延續使得衛國具有重律法而輕人情的特點,《漢書·地理志》就總結衛國“剛強,多豪桀侵奪,薄恩禮,好生分”。例如春秋初期,衛國發生州籲之亂,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參與其中,事敗被擒。石碏不徇私情,反而派其心腹獳羊肩將其子明正典刑。

史書對石碏法不徇私的做法讚譽頗多,但是從側面也可看出射出衛人執法的冷酷無情,即便面對父子親情也絕不手軟。同樣,這些從衛國走出來的人才也與衛國傳統有著很深的烙印,皆重刑法而少恩情。譬如吳起,時人言他“起之為人,猜忍人也。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君疑之,殺妻以求將”。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力主變法,也因嚴法奪情,得罪大批楚國貴族。

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起之為人,猜忍人也

在如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其天資刻薄人也”。商鞅在秦國開展的變法,嚴酷法而少恩澤,所以其“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同時,衛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為人才提供了可以茁壯生長的土壤。我們可以看一下衛國的地理位置,其地處中原腹心,乃天下之交通要道,水路皆為便利。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工商業的發達,從而經濟繁榮,“衛為天下都會,商旅之所走集也”。

而通達的交通,繁榮的商業,易於信息與學術上的交流,使得衛國之士大都精於言辭,善於權變。如春秋末期子貢就頭腦靈活,巧於辭令。《史記》記載田成子想伐魯,孔子派他出行遊說,最後使得吳齊交戰,化解了魯國的一次嚴重的軍事危機。戰國初的這些變革家顯然繼承了這一傳統,如商鞅見秦孝公,先言帝道,再述王道,最後陳之以霸道。可見商鞅早已準備了三套乃至更多的方案,足以應對君王不同的口味。

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地處中原腹心,乃天下之交通要道,水路皆為便利

所以,這些衛國人才非常善於運用他們所學的淵博知識與言辭技巧來表達政治主張,從而讓各國的君王更易於接受與推行他們的政治主張。由此可知,衛國獨特的政治文化保留著商代重刑法的精神,繁榮的商業利於經世思想的產生,嚴峻的外部環境易於打破周代禮教的束縛。戰國初衛國之所以誕生這些變革家不得不說是得益於這樣的歷史環境。

從春秋以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三”,到戰國初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種持續不斷的社會結構重組與離析到戰國初期終於達到了頂峰。諸侯國們不再滿足於成為區域的霸主,而是積極推行強權的天下一統政策,從而使衛國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如商鞅在給秦孝公謀劃戰略時就說:“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業也”。可見,商鞅給的策略已經超越春秋霸主的範疇,而將“帝王業”作為終極目標。

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業也

戰國初期幾次變法的直接後果是強秦的出現,雖然李悝變法使得魏國率先走向了強盛,但正是因為過早的強盛,盲目擴張,攻趙、伐韓、防秦、迫齊、逼楚,滅中山,使得魏國成為眾矢之的。而後,接連被各國聯軍圍攻,並且吳起變法後復振的楚國也率先把矛頭指向魏國。東方六國的慘烈廝殺消耗了各自的力量,正好給了秦國一個有利東拓的歷史環境。所以從客觀角度上看,李悝、吳起的變法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秦國的崛起。

戰國後期,呂不韋當政秦國,進一步鞏固變法的果實,最終形成秦國日後統一六國的重要趨勢。第二,經過這三次戰國初期的變法,其他各國受其影響也紛紛加入到變法的隊伍,如申不害在韓國變革,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樂毅在燕國的革新,雖然這些變法在程度和效果上各有差異,但均使他們走上了強國之路,戰國時期的政治風貌由此煥然一新。

商鞅、吳起、呂不韋、李悝,“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衛國出品,必屬精品

結語

縱觀歷史上命運多舛的衛國,其從未缺乏過人才。春秋時期,吳王壽夢之子季札巡遊列國,對衛國情有獨鍾。季札回到吳國後說道:“衛多君子,未有患也”。時至戰國,衛國更是能人輩出,誕生了諸如吳起、商鞅、李悝、呂不韋等變法大家,可謂是“衛國出品,必屬精品”,他們紛紛在各諸侯國推動變法,從而一掃春秋舊制,鋪開了戰國時代波瀾壯闊的嶄新畫卷。

​參考文獻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2010 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 年

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