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觀區塊|91 EOS也許會活得比較久

最近監管風聲鶴唳,由於幣圈諸多項目與國內有太多牽扯,慌得一批隊伍明顯壯大。

前些天被EIDOS折騰得“原形畢露”的EOS,也沒太多人關注了。

活下去,估計是最近不少項目方內心的真實獨白。畢竟,監管風暴剛刮起來,靴子落地還未可知。

不過,談到活下去,這事兒,EOS明顯有優勢。當然,我並沒打算誇獎BM,只是就事兒論事兒的聊一下EOS這一加密項目的運作。

不談技術,就EOS項目資本運作而言,B1絕對是合格靠譜的機構投資者。

新幣發行造勢,把EOS的價格奶到天上去,一浪二浪三浪的,硬是用EOS的美好未來願景,換走了幣民們手中價值40多億美金的BTC、ETH,然後主要配置為BTC、美國國債等國際硬通貨。

最近,BM聲稱這些錢中的60%將用來在全球支付法律諮詢費用,確保EOS項目合規持續發展。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我對B1的印象立馬有所轉變,其集技術性、資本投資和未來市場預測能力於一身,已不容小覷。

結合,時下國內乃至未來全球數字貨幣市場監管趨嚴的方向看,B1的安排,實在值得很多項目方去認真學習一番。

畢竟,作為新生事物,而且還是那種打算從傳統政治經濟格局中分權的革命性角色,無論哪一個項目方都得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了。即便,你覺得自己玩得是公司制,但只要一發幣,走通證經濟的道路,勢必走上一條與傳統工業企業不同甚至會在某一時間點發生激烈碰撞的道路。

加密項目方,對此還是要有深刻領悟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打持久戰,怎麼準備呢?

足夠持續穩健的自有資金實力永遠排在第一位。

幣圈獨有的ICO\\IEO等創新性融資方式,因為太過於瘋狂被汙名化,鐵拳干預下不能堂而皇之了。以太坊為主構建的DeFi基礎設施,易用性有了,樂高積木式的基礎設施一體化無縫銜接式協作設計也很先進,但似乎還不能提供加密企業級規模化去中心資金需求。(當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

如此環境下,幣圈項目方缺錢融資,就難免迴歸傳統。可是,無論向傳統風投還是金融機構等獲取資金,將難以避免之前諸多創新性企業面臨的“資本困局”——不融資,立馬死;融資,就得接受資本的各種苛刻條件與安排,踏上為資本賣命的對賭征途。

所以,加密領域項目方自有資金實力雄厚,擅長資產管理,是一大優勢。這一點,就足以讓人對EOS刮目相看了。前些日子KEY GROUP融資近億元,KEY價猛往上竄,為啥,不也反映出大家對項目方資金實力的關切嗎?

自有資金充裕了,只是一時的,打持久戰,得考慮用好手頭的資金,做到保值增值。試問一下,假如當初B1把ICO的鉅款沒及時轉換成BTC和美國國債等資產,都換成了空氣幣,EOS這個項目還會幾經爭議而依然屹立不倒嗎?這個還真不好講了。

不僅自有資金要充裕,還得長袖善舞,做好規模資本的投資配置,確保長期保值增值。這樣項目的發展資金才會有更穩定的保障。

目前非小號信息顯示,EOS還接受共識資本、千方基金、八維資本等八家機構的投資。這些信息表明,EOS項目方不差錢,而且很長時間都不差錢。

不可否認,B1儘管對社區生態建設、治理方面之前沒有投入,甚至還傳出薅Dapp項目方羊毛的窘事兒,但在推進EOS技術、項目建設方面肯定是不缺錢的主,比之很多項目方都富有太多了。今年5月B1悄悄買入330萬EOS的RAM為新項目VOICE(據說是一個自主身份社交項目)上線做準備,就可見一斑了。

更有趣的是,胸懷區塊鏈去中心理想情懷創建EOS的B1,居然一點都不天真無邪,對現實看得很準,也十分具有前瞻性,居然公開聲明準備了60%的預算,來推動項目全球化合規運營。這對於EOS生態中的項目方而言,無疑是大利好,就不知道會不會只是“嘴炮”了。前些日子,B1曾向SEC繳納了上千萬美元罰款,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註腳吧。

庸觀區塊|91 EOS也許會活得比較久

最近,國內監管趨嚴,EOS生態的項目方,是不是可以去與BM、BB去溝通一下EOS項目中國區的合規化問題,爭取B1資金及其他方面的強力援助呢?

我看可以一試。

合規的艱難之處,目前看,一是監管相關政策的不明朗,二是監管時間長短的不確定性。考慮到EOS幣價近日的暴跌,主網安全性問題,以及超級節點、候選超級節點和持幣者收益降低等影響EOS社區生態建設的問題,也許會出現,是時候讓B1顯身手,為EOS社區賦能了。再比如,EOS未來與現實經濟場景服務,會不會出發合規性問題呢?這些也值得思考,思考結果也可作為向B1尋求合規資金預算的依據。

當然,這裡其實有個大前提,就是EOS的性能,無論TPS,還是發展側鏈、同構異構跨鏈,以及EIDOS反映出的資源系統問題,都得與區塊鏈整體發展同步同頻,不掉隊。好在,目前聽到的討論,大家對BM的技術能力還是比較認可的,這方面也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了。

技術頂呱呱,與時俱進不掉隊,手握重金,而且還雞生蛋蛋生雞,有八家機構投資,比較而言,EOS估計會活得比較久。

總結看,無論牛熊,項目方自有資金、資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有無知名風投的加持已成為其能否活得久的基本條件。有了這些,加上技術先進,到全球各地與官方座談、商洽項目合規性問題,底氣肯定足,時間長了也耗得起,合規之路大概率會打通的。

畢竟,區塊鏈的產業創新性、信任網絡對傳統經濟社會的重塑賦能,已逐漸形成共識了,只是監管什麼、怎麼監管還沒成型,處於一種問題導向被動監管狀態。這種條件下,有錢且主動對接監管、甚至一起合作構建監管標準的項目方,看看騰訊、阿里、百度等古典互聯網巨頭當下的待遇,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監管帶來挑戰的同時,其實也孕育著新發展機遇,就看誰能抓住了。

(完結)

免責聲明:幣圈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