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界首市這個地方竟然與陳勝吳廣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新朝開國皇帝王莽都有關係


歷史不僅是記載在史冊上的一段文字,也是可憑藉文物而敘述的一個個故事。對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陽城遺址”來說,其就在無聲中講述著2000年前的往事。

今天才知道界首市這個地方竟然與陳勝吳廣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新朝開國皇帝王莽都有關係

往事如煙
新陽城遺址位於界首市城區西北約17公里,界首鄲城公路西側500米。具體位置在界首市光武鎮劉寨村尹城子莊南,因附近居民大多系尹姓居民,此地俗稱“尹城子”。1998年5月,新陽城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址略呈長方形,佔地136畝,遺址略高於周圍平地1.5米,如今古城垣已成為一片耕地。經歷過2000多年風雨侵蝕,城垣範圍至今依稀可辨。據我市文史專家胡天生著《阜陽疆域歷史沿革》記載:秦代阜陽全境屬淮陽郡(舊稱陳郡)。境內置三縣:即汝陰縣(阜陽老城)、寢縣(臨泉縣古城子)、新陽縣(界首市光武鎮尹城子村)。

新陽縣轄境,相當於今界首市沙潁河以北地區,太和縣北部。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述,秦末陳勝領導農民起義,竟被跟隨自己數月的車伕、叛徒莊賈殺害,成為千古遺恨。當此危難之際,激起陳勝部下將軍呂臣的極大悲憤,他組建了一支頭裹青巾的“蒼頭軍”,奮然起兵於新陽縣,先後二次復都城陳郡(今河南淮陽縣),處死了投降秦軍的叛徒莊賈,重建張楚政權。不久,又與英布聯合,再破秦軍。後歸項梁,與項羽同屯軍彭城。 項梁在定陶戰死後,楚懷王乘機奪取他和項羽的兵權,並改任他為司徒。此後呂臣投奔於劉邦麾下。


有關史料記載: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遂封呂臣之父呂清為新陽侯。呂清死,呂臣繼為新陽侯爵位。此後歷呂義、呂它、呂善、呂譚四世,後傳至第五世呂談時,因其進貢的黃金成色不夠,分量不足等原因被免去侯爵。後朝廷又多次改封新陽侯,立廢新陽縣,改變隸屬關係。直到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二年(266年),復置汝陰郡,撤新陽縣(界首市光武鎮尹城子)等,新陽併入宋侯國。
新陽縣(城)自秦建縣始,至西晉廢縣制時止,先後經歷了秦漢、三國各個朝代,延續了近500年曆史。

今天才知道界首市這個地方竟然與陳勝吳廣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新朝開國皇帝王莽都有關係

遺存豐富
新陽城地處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屢遭戰火洗劫。尤其在東漢初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與王莽在此激烈拼鬥,留下大量古蹟和民間傳說。
據界首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新陽城遺址重厚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該城址四面有城門,環城有護城河,當地農民在勞作中發現並曾出土過大量文物,僅錢幣一項,就有蟻鼻錢(俗稱鬼臉幣、陰遊)布幣、漢半兩、漢五銖、王莽布泉等。1974年1月5日,在此出土“大泉五十”錢範一件,呈方形,邊長7釐米,是當時的鑄幣工具,用來鑄造子範,再利用子範去鑄造錢幣,字文深峻,銅質及鑄工皆佳,鏽蝕程度比較低,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據悉,這裡還出土有青銅器皿、飾彩灰陶器、漢磚、筒瓦、漢石磨等。據村裡老年人回憶,清宣統年間,該遺址內曾出土過一塊石碑,上刻“漢信陽馮異”篆書,古“新”與“信”通,信陽,即新陽。此外,出土的銅箭簇上也有“馮異”二字。1985年春,潁上縣江口古城址出土銅製方形“新陽長”印一枚。從出土文物分析,新陽城不但是當時重要的政治、軍事城市,而且商業相當繁盛,由此可推知東漢初年,漢光武帝的大將軍馮異曾輾轉戰鬥在新陽一帶。


潁州及屬縣的城隍廟所供奉的城隍神,通常被認為是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馮異。頗為巧合的是,民國《太和縣誌》記述了潁州城隍廟馮異神位失而復得的故事: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光武廟附近有位老農叫範文烜,他在耕地時犁鏵翻出了一個木主(神位),題有“漢徵西大將軍馮異神位;男訢奉祀”的隸書字樣。相傳為潁州城隍神馮異木主,於是將木主奉歸了潁州城隍廟。
界首市博物館負責人表示,1000多年來,此處為黃泛區,屢遭水患,大部分文物被埋壓在地下,尚待挖掘考證。1982年9月14日,經當時的界首縣人民政府批准,公佈此城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才知道界首市這個地方竟然與陳勝吳廣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新朝開國皇帝王莽都有關係


美麗傳說
光武鎮轄內除了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陽城遺址外,在光武鎮西北2公里的劉寨村一帶,還有三處古堆,每一處古堆均由兩個大古堆組成,分別是劉古堆、黃古堆、於古堆。這三處古堆分別位於新陽城遺址的南部、西部、北部,距離都相近。劉古堆位於新陽城遺址西部800米左右,劉寨村北部;黃古堆位於新陽城遺址北部1000米處,黃古堆村北部;新陽城遺址南面500多米處是於古堆。還有一處丁古堆,在今光武鎮東北約5公里處,現屬於太和縣轄內。根據當地民間傳說,新陽城遺址曾居住過皇帝的姨娘,姨娘死後從新陽城四門抬出八口棺材,每個城門抬出兩口棺材埋於一處,分別埋於四處,一處埋葬兩個古堆,主要是為了防範盜墓賊。光武鎮轄內的三處古堆全部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地百姓中還流傳著皇帝姨娘被叛軍殺害的故事。相傳在戰國時代,有一個皇帝的姨娘居住在新陽城。她的外甥是當朝皇帝。她搬到新陽城居住時,當外甥的皇帝曾對她說,若遇到危險,可點烽煙為號,孤會派兵前來救援。皇帝的姨娘為了考驗外甥,一次沒事的時候便點燃了烽煙,皇帝一看姨娘有難便急忙發兵星夜急馳,趕去救護,結果大兵趕到後發現,姨娘正在宮殿裡不慌不忙吃飯呢。皇帝問姨娘發生了什麼事,姨娘說想念外甥了。皇帝見沒事,吃頓飯便率兵回去了。


第二次,叛軍真的前來侵犯,把城牆圍個水洩不通。姨娘慌忙讓兵士點燃烽火,外甥皇帝看後,以為姨娘又想念他了,加上自己國事繁忙便沒有發兵。過了旬日,從新陽城逃出來的士兵通報後方知新陽城被圍攻,急忙派兵前去迎救,但為時已晚,當大軍趕到時,新陽城已被攻克,皇帝的姨娘也被叛軍殺害,且頭顱被叛軍割走。沒辦法,皇帝只好給姨娘鑲了一顆黃金頭顱。為防止人盜墓,疑惑盜墓賊,便從四個城門抬八口棺材出來,在城四周各埋八座墓,歷史上便稱“四門八古堆”。

記者 楊燕
通訊員 聶洪斌 顧溪玉/文
通訊員 徐良/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