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隆中對》作為戰略規劃的“千古名對”,一直家喻戶曉、流傳至今。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可見其功力之深厚,的確不是蓋的。在古往今來的一片讚譽聲中,《隆中對》走過了千百年的歷程。時至今日,不斷有學人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或排斥、或貶低、或抨擊,以此來證明其“事後諸葛亮”的功力,《隆中對》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在我看來,無論是將其奉為金科玉律、要求世人頂禮膜拜,還是反其道而行、博取大眾眼球,恐怕都不是《隆中對》的應有之義,也有失我輩學人的風範。

今天的我,既做不了“事前諸葛亮”,也不屑於做“事後諸葛亮”,只想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客觀地來談一談關於《隆中對》的一點淺見,一家之言,僅此而已。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01

《隆中對》原文如下: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來逐一分析:從“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到“曹操、孫權”的發展歷程,諸葛亮向劉備明確傳授了一個知識點:“二八定律”的概念和“善於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方法論。二八定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被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簡而言之就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諸葛亮的發現比他早了一千多年。在大漢王朝的盤子裡,林林總總陳列著數不清的蘿蔔青菜、梟雄莽漢。諸葛亮說,這些數據報表都不用看,我們直接抓主要矛盾,對標頭部的曹操與孫權。不得不說,這招非常高明,極具戰略眼光。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02

劃完知識點後,諸葛亮隨即引出了第一個重點:“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幫助劉備確立了“避實擊虛”的戰略指導思想。我們既不強行向北發展,也不肆意向東擴張。

那麼劉備該往何處去呢?諸葛亮指出了第二個重點:“荊州用武之國,將軍豈有意乎?”一句話,我們要建立荊州革命根據地。荊州乃天下之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此開闢根據地本也無可厚非。可諸葛亮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沒有認真考慮進去。

一是公司現狀。從劉備出道之日算起,他就沒有過屬於自己的固定資產。《隆中對》時,也只是客居荊州。大半生的奮鬥,倒是積累了一筆無形資產:“信義著於四海”,可就是沒法變現。諸葛亮想讓它在荊州變現,但讓劉備去奪他皇兄劉表的位置,無疑於砸掉他的招牌。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劉備都不可能接受。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二是領導習性。劉備當年為了避嫌,生怕給自己的光輝形象抹黑,三讓徐州而堅辭不受。最後,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勉強接收陶謙的公司。戲都做到這份上了,難道還能指望劉表來個“三讓荊州”?試想一下:你在家族企業上班,有個人突然叫你去搶董事長的位置,而且董事長還是他的小姨夫(劉表之妻蔡夫人是諸葛亮的小姨),同時列出了一大堆你不得不信服的理由支持你去搶,你心裡作何感想呢?

三是外部競爭。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誰都想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荊州的戰略價值曹操與孫權未必看不出。因此,曹操在收編袁紹之後,馬不停蹄進駐樊城,虎視荊襄各郡。孫權的參謀長魯肅說得更直白:“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03

曹孫劉三家同時看上了荊州市場。作為競標能力最弱的劉備,怎麼還能繼續坐在火上烤呢?即使僥倖得到荊州,另外兩家難道會輕易放過他?難保不合起夥來幹他!最後荊州也的確在曹孫合擊之下永遠失去。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曹操、孫權、劉表打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劉備坐收漁人之利。

而利,也不在荊州。我們不妨再往下推算一步:曹操、孫權、劉表打完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後,實力自然此消彼長。可劉備與他們相比,仍然是弱小一方,敵強我弱的態勢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與其貪圖一時之便利,暫時得到荊州,不如索性跳出荊州,重新定義荊州在劉備集團中的位置:到底是要把荊州建成人人垂涎三尺的根據地,還是當成拴住曹操、孫權的誘餌,使其相互爭鬥,從而讓自己脫身,獲得足夠的戰略發展期?你強大了,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那麼利在哪裡呢?當我們翻開東漢末年的地圖就會知道,利在漢中!漢中居高臨下,戰略位置實際上比荊州更突出。向北,可以挺進關中,直搗舊都長安;向南,可以拿下益州,獲取戰略資源;向西,可以威脅雍涼,組建西涼鐵騎;向東,可以直插新城,打開荊西門戶。

更為重要的是,漢中太守張魯和劉備沒有親戚關係,打他毫無心理負擔,戰鬥力也只能算二流。盤踞關中、雍涼一帶的馬騰、韓遂等輩,也統統不是劉備的對手,這一點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大有好處。一旦等曹操反應過來,收復關中、雍涼及漢中一帶,劉備將再無統一中國的機會。因此,漢中才是劉備真正要搶先建立根據地的地方,劉備集團的市場,首在漢中,不在荊州。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04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劃出的第三個重點:“益州險塞,沃野千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要劉備擇機進取西川。與荊州牧劉表一樣,益州牧劉璋雖然闇弱,但也是漢室宗親,天子親封。地盤很好,我很中意,可取它心理壓力實在太大,必須等到不得不取的時候才能取。事實證明,就在劉備盤踞荊州、裹足不進時,曹操揮軍西向,武力解決了關中問題。劉備白白坐失了數年的戰略機遇期。

接著說諸葛亮劃出的第四個重點:“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這實際上是鞏固根據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四方與內外,考慮得非常周全。我們自己行事做人,也應如此。

最後來看諸葛亮的第五個重點:“天下有變,上將出荊州,將軍出益州,兩路北伐。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制定了劉備集團的最高綱領。這裡面有一個相當大的問題:說的是“天下有變”,萬一“天下不變”呢?亦或是“天下朝著不利於劉備集團的方向去變呢?”那該怎麼辦?

我們也可以坐下來分析。先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天下有變”,難道一變,兩路北伐就勢如破竹了?這未免也太兒戲了。這當中需要多少實力,如何調配,如何實施等等,都沒有說到。因而這話看上去更像是寬慰劉備的。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有怎樣的致命錯誤?

05

再說“天下不變”。這倒是不太可能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而割地稱王的局面不會永遠持續,一定會有人出來統一全國。

最後來講“天下朝著不利於劉備集團的方向去變”。這倒是實實在在可能的。東漢王朝從上到下已經爛透了,官吏腐敗、民不聊生。劉備作為皇室成員,要想貼狗皮膏藥重新續命,群眾基礎未必紮實。這是第一點。第二,客觀地說,劉備眼中的“淪陷區”,也就是曹操、孫權等人的“佔領區”,他們都治理的不錯。不然諸葛亮也不會自己說“曹操不可爭鋒,孫權不可圖謀”了。“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由此引出了第三點,另起爐灶,勢在必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就讓我來做那個愚者吧:倘若“天下真的朝著不利於劉備集團的方向去變”,那麼他能做的,也只有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綜上所述,《隆中對》戰略思想正確,戰略步驟和發展方向有誤。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江東子弟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