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第一股誕生 它運營的最強工業園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上海

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第一股誕生 它運營的最強工業園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上海

浙江在線11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石瀟俊)11月29日,證監會發布消息,核准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新集團)首發上市申請。從2008年10月獲證監會受理,到正式拿到IPO批文,中新集團的上市之路走過整整11年。

十年磨一劍,中新集團成功上市,開創了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主體IPO的先河。

在公司所在地蘇州的官方發佈中,對此這樣形容:“證明蘇州工業園區市場化的開發模式再次獲得認可,其開發建設經驗今後將進一步聯動長三角,輻射海內外。

一波三折上市路

天目新聞記者從管委會官網上了解到,2018年,蘇州工業園區進出口總額1035.7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3.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萬元。

而在同時期,上海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且只有6.4萬元,比蘇州工業園區還要低人均0.7萬。儘管如此,回顧園區運營主體中新集團的上市歷程,還是經歷了一波三折。

2014年4月,中新集團在時隔一段時間後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併發布最新的招股說明書,計劃融資4.5億元用於新的園區開發。

事與願違,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收緊,以房地產開發作為主營業務的中新集團不出意外地受到波及。從公司收入構成看,2011年-2013年,房地產開發與經營項佔中新集團的收入比例分別為59.57%、70.50%和64.12%,均超過50%。

直到今年5月,政策才有了寬鬆跡象。5月28日,國務院發佈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到“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開發建設主體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證監會等單位負責)”

在商務部公佈的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連續三年(2016-2018年)位列第一。北京師範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國家進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在接受天目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肯定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認為在產業的轉型升級上走在了前列。

園區成功模式獲認可

園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2月。當年,中國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實施啟動。同年,作為園區運營主體的中新集團也正是成立。

在25年發展歷程中,中新集團通過學習和吸收,幫助園區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中新合作的內涵也從早期的聯合招商、合作開發,逐步向科技創新、金融開放、服務貿易等領域拓展。

2018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0億元,超過同時期的歐洲國家拉脫維亞,排在世界第100位。園區成功的經驗,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科學規劃、大項目導入、專業化。

“今天的園區,幾乎和14年前所規劃的完全一樣。”園區的總規劃師時匡曾經這麼說過。和通常邊規劃邊建設的慣例不同,蘇州工業園區的規劃,在1994年就實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

而通過高效的招商,中新集團成功吸引了大批優質企業落地園區。據介紹,25年來,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家外資企業在園區深耕發展,其中不乏西門子、飛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

專業化的管理成功推動了園區從“製造”向“創造”蛻變。特別是近年來蘇州在以“畝產論英雄、創新論英雄、生態論英雄”為導向的大背景下,園區內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有序進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園區生物醫藥領域高層次人才數量、創新型企業、新增生物一類新藥批件均佔全國20%以上。

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在今年4月曾這樣評價: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工業園區,而且其發展模式已經在其他地方推廣複製。

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的模式已走出蘇州,在南通、滁州等長三角其他城市成功布局,陸續開發了蘇通科技產業園、蘇滁現代產業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