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國秩序下的中國角色

這一講來說一下俄國。

俄國幾乎就是大陸帝國的代名詞,但讓俄國成為大陸帝國的,不僅僅是它的地理特徵,還有它的精神特徵。

俄國有一種西方國家所沒有的特殊命運觀,俄國認為自己這個國家承擔著一種神秘而又神聖的歷史責任,要通過承擔苦難,來完成對人類的救贖。

它認為這種命運來自於耶穌基督對人類的拯救,這個使命在今天要由神聖的俄羅斯承擔起來。

耶穌是彌賽亞,彌賽亞是救世主的意思,那麼俄羅斯帝國就是個彌賽亞帝國。

東西羅馬的分裂

彌賽亞帝國的觀念和俄國的大陸地理特徵結合在一塊,才能完整地解釋俄國在近現代的一系列內政和外交行為,也才能真正理解它在近現代歷史上對中國的一系列政策。

先解釋一下這個彌賽亞帝國的精神,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種精神來自東正教,所以我們先簡單地說一下作為基督教分支的天主教和東正教是咋分化出來的。

基督教是公元初年誕生,在誕生後不斷遭受打擊。

但在三百多年後,被羅馬帝國接受為國教,條件是羅馬皇帝要作為教會最高領袖。這樣,羅馬皇帝就同時有了世俗和宗教兩個身份,羅馬帝國建立起一種政教合一的結構。

基督教成為國教沒多久,羅馬帝國就分裂成為東西兩半,又過了幾十年,西羅馬徹底崩潰了。

於是東邊和西邊就發生了歷史上的分叉。

這樣,在西歐,教會就獲得了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發展的機會。到中世紀變得很強大,發展成為今天所說的天主教會。西歐的世俗政權那個時候比較衰弱,但他一直跟教會競爭,沒有停止過。

但是,在東羅馬帝國那邊,強大的世俗政府一直存在,所以從古羅馬帝國繼承下來的政教合一的結構就一直沒動過。

基督教追求的是對人的救贖,教會認為自己就是幫助人類實現救贖的機構。在西歐,教會獨立於政權之外發展,它就使勁擠兌世俗政權,說你們就是一幫打工的,給我們打工,我們獨自承擔追求救贖的使命。

對教會來說,壟斷救贖使命這件事很重要,因為中世紀的人只想著救贖。誰能掌握救贖之道,誰就掌握人們的效忠。

但是在拜占庭這邊不一樣了,教會在皇帝手裡掌握著呢,所以皇帝就一魚兩吃,說我這帝國既統治天下,同時又像教會一樣,承擔著特殊的使命,要幫人類實現救贖。

東西兩邊的教會本來就一直有矛盾,它們解釋聖經時的側重點不一樣,而在救贖這件事上,它們連啥叫教會,都說不到一塊兒去。

西邊認為教會必須是獨立於政權之外的,東邊則認為教會必須是和政權相配合的。

兩邊都忍了對方很久,到公元1054年終於忍不下去了,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徹底分裂,於是有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天主教與東正教之分。

所謂東正教,就是東邊的正統教會。它認為,我這是從古羅馬直接繼承下來的,當然我這才是正統,你們西邊那是被壞人篡奪了。

俄羅斯的東正教淵源

拜占庭帝國一直認為自己是幫助人類實現救贖的彌賽亞帝國,它為此努力向外傳教。

在公元988年,讓原本信奉薩滿教的俄羅斯人改信了東正教,俄羅斯從此就是拜占庭的小跟班。

沒想到,到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沒救贖成人類,自己先完蛋了,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了。

帝國末代皇帝在巷戰裡戰死了,他有個侄女逃到了俄羅斯,後來又和莫斯科大公結婚。這個小跟班跟古老的羅馬皇族聯姻,身份一下子就起來了,莫斯科大公就開始自稱為“凱撒”。

這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不過“凱撒”的俄語發音在我們這像個髒話,叫做“Tsar”,漢語譯成“沙”,這就是沙皇制度的來源。

反正拜占庭帝國也滅亡了,俄羅斯就自視為羅馬的繼承人了。

莫斯科郊外還有個修道院,裡面出來個修士跟沙皇說,您瞧見沒,別的帝國都完蛋了,為什麼呀?因為它們信仰不純。您現在是正統教會的統治者,您的帝國就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就是第三羅馬。

第三羅馬是俄羅斯加在自己身上的,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徵。

再解釋下,為啥是第三羅馬呢?因為前面還有倆。第一羅馬是正宗的古羅馬帝國,第二羅馬是拜占庭帝國,輪到俄羅斯這不就是第三羅馬嗎。

當然了,西邊天主教會是不認這個賬的,它認為我們這邊才羅馬呢,東邊一幫斯拉夫人算老幾。

你一定見過俄羅斯國徽上的雙頭鷹標誌,那實際上是古羅馬帝國的徽章標誌。只不過後來誰覺得自己是羅馬的繼承人,誰就把這個放到自己國徽上,像俄國、德國、奧地利、甚至南斯拉夫,都這麼幹。

俄羅斯的彌賽亞情節

既然俄羅斯帝國都是第三羅馬了,那第二羅馬的彌賽亞帝國的使命,也得繼承下來。

俄羅斯帝國要幫助人類實現最終救贖。怎麼救贖呢?

看看耶穌基督吧,他通過自己的苦難替人類贖罪,幫人獲得救贖;那麼俄羅斯作為彌賽亞民族,也得模仿耶穌基督的榜樣,承擔起全部的苦難,幫助全人類獲得救贖。

雖然你一想起俄羅斯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它給別的民族帶來的很多苦難,但俄羅斯卻感覺自己一直承受著最深刻的苦難。

苦難首先並不是一種物理事實,而是一種心理體驗。

對俄羅斯人來說,沙皇時期的農民極度貧困愚昧,多麼地苦難;托爾斯泰為代表的貴族階層,面對這種低層苦難承受著沉重的心靈折磨,多麼地苦難;很多有反抗精神的俄國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多麼地苦難。

甚至沙皇也總是覺得,自己必須經受苦難,才能拯救俄國,拯救歐洲和全人類。這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身上特別典型,讀他的日記會發現他經常談論這個問題,我如何才能經受各種苦難,最終完成對世界的救贖。

但是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忍受苦難並不是目的,通過苦難的磨鍊並戰勝苦難,才能證明自己作為彌賽亞民族的獨特命運。

苦難在俄羅斯人的眼中被審美化,苦難不是一種悲慘的命運。相反,它可能是一種珍貴的禮物。

這樣一種精神結構,使我們能看到,俄羅斯在歷史上總是能夠在絕境中奮起,在絕望中獲得勝利。

你以為戰鬥民族這名頭怎麼來的?就是在這種對於苦難的特殊認知當中來的。

無論是跟拿破崙的戰爭,還是跟希特勒的戰爭,俄羅斯只要還沒有被敵人打到很苦難的狀況,潛力似乎就激活不出來。但是一旦它陷入到了深刻的苦難當中,被人打得特別慘,馬上小宇宙就能爆發,瞬間崛起,反過來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剛說到了跟希特勒的戰爭,那已經是蘇聯時期打的了。仔細考察一下蘇聯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會發現它的精神結構跟彌賽亞帝國很像。

布爾什維克也相信苦難對於人類的淨化作用,相信人類的救贖寄託在苦難的無產階級之中。

列寧提出俄國是世界革命的中心,相信通過俄國的革命,將引起連鎖反應從而使人類獲得終極解放,這幾乎就是彌賽亞帝國特殊命運的新時代版本。

俄羅斯人對共產主義經常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裡。

俄羅斯的不安全感

與苦難相伴生的,是俄羅斯民族性格中深刻的不安全感。

這個主要是跟地理相關了,俄羅斯地理上一馬平川,周圍沒有任何自然屏障,歷史上經常被入侵,這讓它有不安全感。

但是不安全這個事兒也得兩面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個苦難啊。於是,從這裡面又激活出了俄羅斯的彌賽亞帝國情懷。

這兩種情感疊加在一塊,促使俄羅斯從16世紀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

它一方面要用龐大的戰略縱深來克服地理上的不安全感;一方面要通過擴張,實現自己的彌賽亞帝國命運。

這種精神構成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深層精神驅動力。

對俄國來說,對外擴張是一種道德使命,而不是像庸俗的英國人法國人那樣,僅僅追求一些商業利益。商業利益是可以討價還價的,道德使命則不能討價還價。

所以和西歐國家相比,俄國對佔領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當然,從別人的角度來說,就是特殊的貪婪。

俄羅斯對於大清的貪婪,就是它對長城以北的地區都不懷好意。

對東北,俄羅斯打算直接就吞併成為自己的領土了,它給這裡的暱稱都起好了,叫“黃俄羅斯”,這裡不僅土地肥沃,還能搞到一個夢寐以求的太平洋方向的不凍港。

對蒙古和新疆地區,俄羅斯倒沒打算直接吞併,但也不遺餘力地想要把這些地方肢解出來,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但它在這些地方除了會遇到大清的反抗,還有幾個對手。

在新疆地區,它的主要對手是英國和中亞本土力量,這就是之前我們曾經說到過的中亞的大博弈。

在東北和蒙古地區,主要的對手則是日本,當然,也包括在各處都有貿易利益的英國。

英日俄在東北的博弈

英國作為海洋帝國,並不打算在東北佔有土地,但是如果俄國要把它變成黃俄羅斯,這英國人就不幹了。因為俄國可能把東北市場向英國關閉,那肯定不如讓大清統治東北。

可是在八國聯軍之後,看起來大清已經沒有能力守住東北了,英國需要遠東再扶持一個盟友以便抗衡俄國。日本因此抓住了機會,在英國支持下,於1904-05年的日俄戰爭中一舉打敗俄國。

而日本這會兒正極力想要證明自己遠比大清更有資格成為東亞領袖。那就必須表明自己更加適合現代國際條約體系,也不能得罪英國,英國希望東北處在大清的統治之下,所以日本並未公開侵吞東北。

大清則意識到了東北越來越危險了,當今之計,只能把儘可能多的列強利益都引入這裡,讓它們相互制衡,大清才有可能保住龍興之地。張之洞曾經給朝廷出過這個主意,要讓東北遍地開放。

結果東北一下子成為近代歷史上中國最開放的地區,這給它奠定了一個基礎,讓東北在後來好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是中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蘇聯的救贖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沙皇俄國變成了實行馬克思主義的蘇聯。

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天然是屬於全人類的,而只有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足夠成熟,階級矛盾矛盾足夠激化,才到了該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候。所以共產主義革命必須在所有發達國家普遍實現,不可能在哪個國家單獨實現。

列寧把這理論給調整了一下,認為發達國家的階級矛盾不如俄國這種半發達國家激烈,所以革命最先會在俄國這種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率先開始。但俄國自己的革命不算革命成功,最終要引起發達國家連鎖革命才算成功。

前面說過了,這樣一種觀念和俄國的彌賽亞帝國觀念是同構的,俄國因此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

但是,俄國革命後,發達國家並未發生連鎖革命。

列寧對此給出瞭解釋,發達國家手上都掌握著龐大的殖民地,它們從這裡掠奪鉅額財富,收買了本國無產階級,弱化革命意志,所以發達國家不革命了。

因此,為了讓全球革命真正展開,必須讓落後地區先發動起來,即便這些地方發動的不是共產主義革命,而僅僅是追求民族獨立的民族主義革命,也能讓帝國主義國家沒法再收買本國無產階級,讓它們內部矛盾激化,最終實現全球革命。

因此,蘇聯成立了共產國際,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支持在落後國家和地區的革命發展,中國的20世紀曆史也因此受到了深刻影響。

本講小結

小結一下,俄國的精神特徵就是彌賽亞情結,通過承擔苦難來救贖全人類,再加上一馬平川的地理位置帶來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俄國的非同尋常的擴張性。

俄國的擴張性和上一講說的大英帝國不同,近乎一種宗教感情,是不以利益計算為準繩的。

俄國在遠東的各種政策,始終面臨另一個強國的競爭,尤其到了一戰之後更加明顯。

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也是下一講的主要內容。——施展《中國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