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唐朝因为诗歌文化比较繁荣,所以不仅创造出了几万首的唐诗作品,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名有号的著名诗人。在星光熠熠的唐朝诗人中,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仙、诗圣、诗佛、诗魔等人,还有一位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

大家如果对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并不是特别了解,相信一提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几句诗文大家就一定会恍然大悟。这正是刘禹锡所撰写的文章,《陋室铭》中开篇时的经典名句。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在众多唐朝著名大诗人中,刘禹锡的存在感确实不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刘禹锡在政治上屡遭谴责有关系之外,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诗歌风格,在唐朝时期绝对是一个另类。

将比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唐诗作品来说,在刘禹锡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原始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他著述的文章中,唯物主义倾向更加鲜明。这种文风不仅与豪放洒脱没有任何关系,同时也严格区别于山水田园诗风。

虽然刘禹锡并不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但是却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刘禹锡绝对称得上是唐代,运用哲学思想以及唯物主义写诗文的第一人。他为了能够佐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柳宗元和韩愈发生争论。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天论》三篇是刘禹锡著名的哲学著作。在《天论》中他明确的提出了,当“理明”与“理昧”同时出现时,人们就不会将万事万物付诸于“天命”。

这在当以封建制度治国的唐朝社会中,不仅无法让人们接受,而且还遭受了“天命论”群体的攻击。

深信道教的刘禹锡,提倡“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诗歌之风

刘禹锡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唐朝大才子,他的遭遇其实和唐朝时期的很多诗人十分类似。简单的说就是他闻名于诗又失败于诗。贞元六年正值人生大好年华的刘禹锡,开始游学于洛阳、长安,并且在士林之中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1.唐朝才子刘禹锡的诗歌地位

贞元九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并正式进入唐朝的官宦体制之中。实际上这一年另一位大诗人柳宗元,也与刘禹锡同榜进士及第,

由于两人生活于同一时代,并且都以诗文而著称,所以被世人并称为“刘柳”。

刘禹锡所处的中行时期,其实还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大诗人。这其中就包括白居易和韦应物。所以后世人习惯将三人盒称为“三杰”,由于刘禹锡与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理念,以及诗歌思想上有雷同之处,故因此二人又合称“刘白”。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去分析,刘禹锡也应该是中唐时期的著名大诗人。但由于他的诗风以及哲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上有很大影响,所以相比较于同一时期的,柳宗元、韦应物和白居易来说,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要相对逊色一些。

但是这并不影响刘禹锡在唐朝诗坛上的地位。由于刘禹锡深信道教,所以他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很容易将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相融合。他认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繁冗的叙述,以及不切合实际的想象。

2.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诗歌风格

他在其著名散文《董氏武陵集纪》中,写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大意就是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反复锤炼并精炼文字。力求以最少的文字去表达,更加广阔的寓意以及丰富的情感。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同时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让人们在诗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万景”。他的这种诗歌创作观点,可以说在当时的唐朝社会十分先进,而且有完全符合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则。但由于当时诗人深受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所以刘禹锡的观点并没有得到重视。

刘禹锡除了提倡诗歌应该“凝炼”之外,他还特别重视诗歌语言方面的调整。尤其是反对诗词中使用生僻字。

刘禹锡的这种观点,都记录于《刘宾客嘉话录》中,“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

刘禹锡认为将现实与冥想融为一体,其实才是诗歌创作的本来面目。《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

曾记录了刘禹锡的这种观点“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实际上此时的刘禹锡的思想中,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唯物主义思想为契机的诗文创作风格。但是他的这种诗文创作风格,并不被当时唐朝社会所接受。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融入主流社会以及主流思想。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刘禹锡,关于诗歌创作方面的思想就是谬误。

《杜工部草堂诗话》中曾记载:“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这段记载其实既是对“绮丽风花”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刘禹锡诗歌创作观点的肯定。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屡遭贬谪仍不改诗风及本色

在刘禹锡的人生履历中,既有褒贬不一的身世起源,也有诗歌背后的尊崇与落寞。作为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身份虽然在不断变换,但其人性本质、个人性格,以及诗风却从未因外物而改变。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支持“改革弊政”的王叔文、王伾素,因为受到唐顺宗信任而进入权力中心。而刘禹锡因为与王叔文有交情,所以他也受到唐顺宗信赖,并开始参与国家财政管理。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但由于其刚直不阿的性格,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开始了屡遭贬谪的生涯。如果说刘禹锡的贬谪境遇,与唐朝时期的弊政有很大关系,其实还不如说是他本人,屡次通过诗文去抨击和批判政治所致。

1. “玄都观赏花”事件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就是刘禹锡对弊政依旧,保守派权倾朝野、新贵们志得意满,以及革新人士势单力薄的愤慨之情。也正是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再次被贬。但这次被贬却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为被贬谪的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深刻的体现出了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在诗中诗人借“玄都观赏花”一事,对当时权倾朝野的新官僚进行了深刻的暗讽。也正是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再次遭到贬谪,并从此在政治上一蹶不振。

“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长安的大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不禁让人有一种逃离的感觉。“紫陌”是指长安的道路。但在诗中却是对政治道路,即“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暗讽。

“无人不道看花回”,道路上的人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归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是说玄都观里面的上千株桃树,都是在诗人被贬谪离开京师之后栽种的。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虽然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不仅显得浅显易懂而且有富有一定生活气息。但诗歌最后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 才真正道出了这首诗的主旨。“刘郎” 实际上说的就是刘禹锡,大有一种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感。

2. 《乌衣巷》中的人生感慨

《乌衣巷》是刘禹锡众多诗歌中的代表之作,诗人借助抚今吊古的中心思想,既感受到了昔日乌衣巷曾经的繁华与鼎盛,同时也写出了物是人非之后的苍凉之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追古思今的描写手法,既体现出了时间如流水,盛世繁华如过眼云烟的凄凉,同时也感慨了人生多变世事沧桑的无奈。《乌衣巷》作为刘禹锡的代表之作,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昔日东晋时期的秦淮河上的朱雀桥,那种繁华、热闹的景象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杂草、野花丛生的落寞和寂寥。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盛京已逝,只有夕阳还能照进这曾经人声鼎沸的巷口。

夕阳西下的荒凉以及沧海桑田巨变,无论多么繁华、多么热闹的场景,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残败不堪。此时的诗人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个人处境,曾经居于庙堂之上“改革弊政”,如今被贬者流放难免心中会悲凉的感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在王谢堂前衔泥筑巢的燕子,现在只能飞入平常百姓家了。《乌衣巷》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实际上寓意的也是诗人自己的处境。从前入朝为官之时可以为国为民出力,但现在已是贬谪之身也只能归家养老了。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代“诗豪”刘禹锡

这首《乌衣巷》是刘禹锡创作的《金陵五题》中的一篇。白居易曾评价“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作为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乌衣巷》不仅体现出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风格,同时也奠定了其诗歌在唐朝诗坛上的重要地位。

结 语

刘禹锡的一生完全符合唐朝诗人的人生发展规律。作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刘禹锡一生创作诗歌无数,虽然存世的诗歌仅有700多首,但是也足以彰显他的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刘禹锡一生为人坦荡、性格刚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导致他屡次遭到谴责。实际上作为唐朝“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刘禹锡的诗歌中往往,都含有对政治的不满以及讽谏。因此他也一次次的受到政治压迫和打击。

但是在面对这种无休无止的打击时,不但没有将他击倒反而,激起了他更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些行为以及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作为诗人他完全具备诗人应该有的气质和风骨,但是为官却缺少了一些变通之法。

刘禹锡曾说过:“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这既是对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屡遭贬者以及打击的愤懑。作为“山东人”他的性格,不仅富有粗狂与豪气,同时也有一种不服输的硬派作风。公元842年这位具有真才实学,含有满腔报国之志的一代“诗豪”刘禹锡辞世,死后被葬于河南荥阳。

【参考文献】

1.胡阿祥《名随诗行与借诗释名——从刘禹锡诗《乌衣巷》到刘斧小说《乌衣传》》

2.陈志明《见燕燕归来 兴无穷感慨——刘禹锡《乌衣巷》赏析》

3.孙晓明 《夕阳下的挽歌——读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

4.李梅《乌衣巷口夕阳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