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房地產的趨勢變了

#2017和2019對比#挑戰毫無預兆的火了!

我們打算調皮的蹭了一波熱度,沒想到蹭熱度的路上還遇到了泰禾。

2017⇆2019,房地产的趋势变了

想必勿須多言,泰禾的2019是何其的艱難。

艱難的又泰禾,2019年的地產圈,沒有容易二字。地產人身處其間,無論是誰,只要稍將2017和2019做個對比,都會生出無限感慨。

我們先從近日最熱的話題——“地產營銷集體申討貝殼”說起。

01 日光vs滯銷

此前,媒體圈一直討論的“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在地產圈有了結果。

地產營銷目前成了真正的“代理已死,渠道為王”,具體原因還得從行情變差、樓盤滯銷說起。

自打調控以來,房企的日子就不好過,尤其是融資渠道收緊後,資金回籠成了許多房企的重中之重。

然而,行情越差,市面上的觀望情緒越濃,很多房企不得已用上了渠道分銷。

他們本以為渠道所起的效果是雪中送炭,嚐到點甜頭後,隨著他們越來越依賴渠道,越來越跪舔渠道,近日突然發現自身已被渠道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地產營銷人心中的痛可想而知:一個供自己使用的工具,怎麼自身反成了它的賺錢工具呢?

要知道,2017年地產營銷出現得最多的詞是“日光”。

估計政府也很鬱悶,明明是針對樓市過熱下的一紙限價令,效果卻是徹底將樓市點燃。

當時,新房限價二手房價格倒掛的現象,將市面上的剛需、改善、炒房者,觀望著全都吸進樓市。

只要是新房,只要位置不是太偏,品質還過得去,都會遭到他們哄搶。

無論是徹夜排隊還是萬人搖號,只要搶到就是賺,市場上幾乎沒有賣不掉的新盤。

兩年過去,那條經典的2017年樓市鄙視鏈相信還刻在多少人的腦海:

全款買房的往裡走

按揭的不要堵在門口

公積金的請把小黃車挪走

站在風口上,地產營銷人一時風頭無倆。

與新盤門庭若市相對的是,二手房市場一片慘淡。

貝殼惡不惡暫且不探討,存在即合理。

我們只能假想,如果不是地產過度金融化,如果不是高週轉、高槓杆,如果不飲鴆止渴引入渠道銷售,一切是不是就不這樣?

02 地王vs燙手山芋

2017年,還有一個熱詞是“地王”。

當年的土拍市場是什麼情況呢?你不買自有人買,政府也從不擔心賣不掉。

因為地王自帶明星IP效應,不用宣傳,全國人民都知道你。

甚至,拍下地王,公司內部還要慶祝一番的:麵粉比麵包貴怕什麼呢?

行情那麼好,房價一直漲。

在過熱的土地市場裡,大佬都有點坐不住,自己piapia打臉不在少數。

比如:孫宏斌轉身就忘了自己循循告誡的“地買貴了,誰都救不了你,明年你可能就過不下去”。

2017年,憑藉著豐厚的土儲,融創將綠地擠出,晉級了房企四強。

當時,就連萬科都忍不住從不拿地王的謊言中跳了出來,在半個月內花掉了1340億拿地。

對地王現象,黃奇帆一針見血指出:

地王不斷出現,是房產商跟金融系統的關係,誰融資能力強誰就拿到地王,融資再多也不擔心,地價一炒高,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2019年,隨著房企的融資渠道被掐緊,地王成了“燙手山芋”。

調控遙遙無期,強行等週期不成,不入市也不成,當初拿地王的房企真的變成了一時剁手一時爽,如今還債淚兩行。

“不拿地等死,拿錯地找死,拿高價地快死”,在地產圈的三種死法裡,只怪這些房企一時手癢選了最貴最快的那種。

孫宏斌的告誡還是值得牢記的,雖然他一邊喊小心,一邊猛拿地,但閒暇之餘他還是眼疾手快的做到了只要地產圈有房企將死之日,便是他出手相救之時。

教訓不是用淚換來的就是用錢買來的。

2019年下半年,土拍市場上的主旋律終於變成了底價成交或低溢價率。

03 高週轉VS去槓桿

翻看如今關於高週轉的評論文章,輿論都是一邊倒的批評抨擊。

但是在2017年,高週轉卻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模式,不少慢週轉的房企,都在悄咪咪學做高週轉。

不說其他,就看排名,當時房企20強裡,幾乎一水兒在做高週轉。

還有就是,地產行業作為天然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如果做不到高週轉,後續資金支持跟不上的後果也不堪設想。

再說了,資本都是逐利的,行情好時市場能允許你慢慢來嗎?

一開始,高週轉肯定是不招黑的,2004年萬科從美國剛引入這一模式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資金流動性和使用效率。

後來,高週轉被玩壞也是跟市場有關。

自從碧桂園將高週轉玩到極致後,房企一擁而上,粗製濫造、壓縮工期,“345”模式,地產007模式,再加上頻發的事故和安全隱患,逐漸敗了它的好感。

高週轉的背後是高槓杆,隨著金融去槓桿的持續,2019年成了房企償債壓力最大的一年。

現金流危機、債務危機成了壓死房企的最後一根稻草。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

只是,資本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身處其中的房企也是身不由己!

04 規模大戰VS降速求穩

2017年,規模大戰是可以量化的,那個數字是千億。

一句“千億是未來房企的分水嶺”,讓當時銷售剛過100億的,甚至銷售只有50億的房企都叫囂著要衝千億。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3年10倍、4年20倍、5年30倍……一路矇眼狂奔的房企確實給地產圈留下了很多數字傳奇。

畢竟,規模大戰下,房企爭的並不僅僅是規模,而是一張房地產行業的“入場券”。

試想,達不到一定規模,你連錢都融不到,未來又如何存活?再說了,大家面對的大環境都是一樣的,你不衝,就只能看著別人眼睜睜做大做強。

不過,在規模賽道上狂奔的前提是樓市行情一路向上。

行情急轉直下後,2019年,夢斷千億的房企三緘其口,偶有提及也只帶過一句:千億還是要的!

甚至,剛邁過千億門檻,大而不強的房企內心也充滿了迷惘:千億真的是傳說中的保險栓?

認清大勢後,穩字當頭的2019年,降速提質、活下去被放在了第一位,尤其是錢荒之下,降速更成了行業必然趨勢。

激情過後就是一地雞毛。黃其森如今談及千億時,言語裡充滿了反思:

過千億聽著牛,實際上就是原來的百億企業,也就是通脹起來的,都是粗放的野蠻生長,大家拔高了自己。

05 招兵買馬VS裁員減人

2017年,房企都以超大預算在江湖上招兵買馬,行業里人員的流動相當頻繁,畢竟進出之間,就能實現薪資翻番。

那一年,地產圈跳槽還有一條鄙視鏈:

從產業地產往商業或住宅跳,是人往高處走;從住宅地產跳到商業或產業,則是水往低處流。

這條鄙視鏈就是根據薪資決定的。

人員流動之下,不僅推高了普通人的薪資增長,房企高管的薪酬更是從百萬到千萬,甚至上億,數額之高引人驚歎。

這樣高額的薪酬,也讓地產行業成為獵頭聚集最多的地方。

那一年,有房企被爆出在獵頭費用上的支出高達2.7億,秒殺一眾房企,問鼎行業冠軍。

可惜的是,在高額獵頭費的加持下,地產圈獵場中瘋狂狩獵行動背後,導致的是人員流動更加頻繁、職業週期變短。

2019年,行業進入穩定期,一場沒有硝煙的裁員與“優化”之戰在各房企打響此前高薪酬帶來的人才泡沫也逐漸被刺破。

結構優化、發配三四線,業務收縮裁員,地產人如果不努力向前衝,就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甚至你努力了,也拗不過行業的大趨勢。

隨著企業用人都傾向於從內部選拔培養,獵頭行業也開始涼涼。

06 內部整頓VS公開反腐

今年7月,地產天機這個號突然在地產圈出現,內容運營涉及行業腐敗醜聞、高管私生活、數據造假等。

它的出現就像南美洲煽動翅膀的那隻蝴蝶,引起了行業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在貪腐方面,營銷、人力、工程、研發、投拓、採招,越來越多的部門被天機sirl提及。

除了滿足群眾的吃瓜心理,這個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房企的反腐。

地產圈的反腐之風越吹越猛,涉及的金額越來越大,被查出的人員越來越多

這本不奇怪,資金密集型領域和行業本就是貪腐案件的高發之地。

尤其是地產行業連續30多年的粗放式發展,管理混亂,制度不合理、權力分配不均等,很多地方更是腐敗的溫床。

而地產人身處房地產這樣一個天然的資金密集型行業,一日兩日,也許還能抵禦住龐大數額的資金誘惑,但一年兩年,甚至數年,就很難說了。

對待貪腐,本來就應該是零容忍的。

不過,2017年可不是這樣, 這樣自曝家醜的公開大規模反腐根本不可能出現,以前的情況是大佬吃肉,下面的人跟著喝湯,有事兒關起門談。

歸根到底,反腐,還是形勢所迫,外部增效不成,內部挖潛。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希望,隨著行業越來越規範,腐敗問題也越來越少,畢竟,逐步走向精細化管理才是大勢所趨。

07

2017⇆ 2019,地產行業還有很多變化一目瞭然,比如跟投,以前大家都很熱衷,現在已經開始冷靜。

隨著大趨勢改變,這一年,我們見證了不少房企逐漸迴歸,開始把雕琢產品力放在第1位,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小而美的房企逐步走向自己的舞臺。

冷靜過後,大家才更看清楚遠方。

· END ·

注:加劉小田私人微信號(dichanzhage)的朋友,請務必註明:姓名,公司、職務與城市,否則一律不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