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痴迷《朝陽溝》


1958年,在那個大躍進的年代,據說在省文化局長的指令下,劇作家楊蘭春帶領眾人在一週時間編排出了這出大戲。然而這並非粗糙急就,從劇情、唱詞到音樂一開始就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這當然離不開楊蘭春多年的深厚生活和其文字功力。

說銀環嚮往誇讚山區時,“梯田層層把山腰纏,莊稼苗綠油油好象絨氈,花紅綠果象蒜辮把樹枝壓彎,小牧童喊一聲打了個響鞭,在這裡一輩子我也住不煩。”說銀環媽討厭山區時,則是“那個朝陽溝路不平,山又高,溝又深,多見石頭少見人,在那裡出氣也出不勻。”褒與貶竟然都很形象,令人信服。此外,作曲家的功力也很深,許多唱段的曲調設計都符合人物及當時的心境,如“銀環上山、下山;看見了新被子;二大娘寫信;學鋤地;老支書公社開會回來;親家母對唱”等。都成為群眾後來傳唱多年的精彩唱段。

筆者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從收音機裡就喜歡上該劇,至今近60年痴心未改。為此專門買了收音機並訂了份廣播節目報。凡有此劇廣播都重點標記,準時收聽。遇上廣播全劇時,寧可耽誤生產隊下地勞動也要保證收聽。時間久了,該劇中每個人物的全部唱詞甚至唸白我都會唱並背過。那時我們雄縣有個豫劇團也常演此劇。看戲時我經常趴在樂隊旁邊仔細聽看。慢慢地終於知道豫劇定弦外弦比京劇、梆子都低一個音,並觀摩學習了豫劇琴師的常用指法。

六十年代前幾年,我在大隊俱樂部教給幾位年青人唱豫劇《朝陽溝》選段,有銀環與銀環媽對唱“媽呀媽你消消氣”、“二大娘寫信”、“親家母對唱”等。我給她們伴奏,在公社匯演還得過獎呢。學唱者中就有現在我的老伴。

1965年底我參軍,兩個新兵連,一個分到北京,一個分到河南洛陽。分到北京的無比激動,我卻為能分到洛陽暗中高興。因我知道在洛陽少聽不了豫劇和《朝陽溝》。果然,到洛陽後組織新兵首次看演出,就是該市青年豫劇團演出的《朝陽溝》。釋演銀環和栓保的青年演員趙曉梅、趙宏獻後結婚併成為洛陽市豫劇團的名演員。後因我們軍地一同宣傳演出而認識,至今保持聯繫,此是後話。

文革中《朝陽溝》曾停演數年。粉碎“四人幫”後重獲新生,當時我的部隊在河南宜陽,聽著大喇叭裡一遍一遍地播放當年無比熟悉的唱段,激動地幾乎落淚。

1985年轉業到地方,在家自購一把板胡,每當電視中播放該劇,我都會從頭至尾跟著拉,自得其樂。我和老伴都是《朝陽溝》的戲迷,除了電視播放時次次不落,還時常放一放該劇的電影光盤,看看魏雲、王善撲、高潔、馬琳、楊華瑞等這些當年心中的明星。十多年前河南梨園春演出團來保定五一影劇院演出,我還以一段“咱兩個在學校”參加現場打擂,並和來保參加演出的魏雲、楊華瑞等藝術家合影留念。

�Rw�6�"3\u000f�\u0001\u0002�@��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