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娟花兒


大背景: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因不滿司馬昭專權,率領數百宮人和僕從去襲擊司馬昭,司馬昭得到手下彙報,派賈充和成濟在宮門外,反殺了魏帝曹髦。

因弒殺魏帝朝廷文武多有不滿,司馬昭為了轉移朝廷裡的不滿情緒,分三路伐蜀,以重新樹立自己的威望。


一路以鍾會為主,一路以鄧艾為輔,最後一路以諸葛緒切斷姜維後路。

結果鍾會與諸葛緒大軍被姜維攔在劍閣,鄧艾看到主力大軍被擋在劍閣,自己則偷渡陰平,下江油、戰綿竹、降雒城,直逼成都,迫使劉禪舉國投降。

這時滅蜀的大致過程,瞭解這個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滅蜀之後,作為統帥的司馬昭、三軍主將鍾會與先鋒鄧艾三人的所作所為。

正史裡記載,鄧艾與鍾會並非死於司馬昭之手,鄧艾是被衛灌派田續所殺,鍾會因作亂死於魏軍將領之手,但兩人之死與司馬昭有絕對的關係。

鄧艾,是窮苦出身,因屯田有功,被司馬懿發掘,受到重用,鄧艾是屬於司馬家的家臣,對司馬家忠心耿耿,但鄧艾在滅蜀後的所做所為,已經被司馬昭忌憚,被殺或許在滅蜀後就以註定。

鄧艾對蜀國的態度:

在滅蜀後,沒有及時上報主子司馬昭,擅自對蜀國君主和文武百官進行官職劃分,之後再上報。在蜀國揚武耀威,把陣亡的魏蜀士兵堆成山,號為京觀,以彰顯自己的軍功。這時候的鄧艾已經沒有憂患的意識了,自負有些飄飄然,功高而不知收斂,得意而忘行,是取禍之道。

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鄧艾對司馬昭的態度:

向司馬昭建議,趁著滅蜀的時機,順勢伐吳滅吳,並沒有得到司馬昭的首肯,在私下訓練士卒、打造戰船,為伐吳做好準備,沒有經過主子的同意,這些做法已讓有心之人覺得鄧艾有謀反之心,鄧艾是想多建軍功,但不知這些做法已深深觸動了司馬昭的敏感神經。

<strong>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鄧艾的初衷是好的,安排好蜀漢軍民,防止蜀漢發生大的動亂,但過於自負驕傲,本想滅蜀之後再圖滅吳之功,鄧艾的所做所為已讓司馬昭動了殺心,這樣一個軍功蓋世而不知進退的名將,司馬昭覺得難以駕馭了,所以司馬昭下令叫鍾會去收押鄧艾,押往洛陽等待發落,在司馬昭的授意下,監軍衛灌派田續在路上斬殺了鄧艾父子。


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說完鄧艾,再說鍾會

鍾會,是曹魏重臣鍾繇之子,豪門望族之後,鍾會年少好學聰慧,世人評價,不會久居人下,長大後必有大才,經常為司馬昭出謀獻策,深受器重。

鍾會對蜀漢的態度:

鄧艾滅蜀後,接納了降將姜維,待姜維為心腹,事事猶豫不決之時與姜維協商,並讓姜維統屬舊部,姜維是詐降,想找機會復國,鍾會有異心,想獨佔蜀地而自立。



鍾會對同僚鄧艾的態度:

因滅蜀之功被鄧艾所佔,心中憤懣,藉機寫信給司馬昭,舉報鄧艾欲謀反,併成功收押鄧艾。自此鍾會在蜀中威望日盛,手中又有精兵強將,謀反之心堅決。

會所憚惟艾,艾既禽而會尋至,獨統大眾,威震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謀反之事洩露,手下魏將與衛灌率軍誅殺了姜維與鍾會。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既格斬維,爭赴殺會。會時年四十,將士死者數百人。

滅蜀之戰中,鍾會牽制了姜維的主力,使得鄧艾得以通過陰平小道,達到滅蜀的效果。因二人不和,二人爭功,除掉鄧艾之後,鍾會不甘久居人下,有異心,欲爭天下,真正有謀反之心的是鍾會而不是鄧艾。鍾會誤判形勢,在一未得蜀人之心,二未得魏軍上下之心,根基不穩、威望不足貿然謀反,這時鐘會失敗的原因所在。

最後輪到司馬昭和衛瓘登場

除掉鄧艾和鍾會,主謀是司馬昭,執行者是衛瓘。在鄧艾和鍾會出征伐蜀之時,就有人告知司馬昭,此兩人後必反,要司馬昭小心提防,司馬昭也深知二人不和,但兩人確實是伐蜀的最佳人選,鄧艾熟悉兵法韜略,能征善戰,鍾會善穩重,出謀劃策,胸有成竹。


司馬昭是如何除掉兩人的呢?

一、在滅蜀後,先對二人大加封賞,加官進爵,加封鄧艾為太尉,其子封侯,加封鍾會為司徒,均是三公之位。先穩住兩人,讓兩人覺得司馬昭沒有其他的想法。

二、先除鄧艾

兩人互相制約,鄧艾其實很冤,鍾會告知司馬昭鄧艾欲謀反,司馬昭下令鍾會進軍成都討伐鄧艾,又怕鄧艾反抗,派監軍衛灌和鍾會先去討伐鄧艾,鄧艾不明所以,被下獄,準備發往洛陽,交由司馬昭處置,後鍾會作亂被殺後,按理說鄧艾應該會無罪釋放,但並沒有,反而在途中,衛灌派田續殺鄧艾,田續與鄧艾有仇怨,正好報仇,監軍為何敢殺素有軍中威望的鄧艾,原因就是得到司馬昭的授意,在後來衛灌得到重用可知。


漢晉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續不進,欲斬,既而舍之。及瓘遣續,謂曰:“可以報江由之辱矣。

三、再逼反鍾會,趁機除掉

在得到鍾會舉報鄧艾謀反之時,司馬昭親率大軍兵髮長安,要與鍾會相見。鍾會得知司馬昭肯定料想他有異心,鍾會早有圖謀,想要割據蜀漢自保。司馬昭有逼反之意,鍾會同樣有反叛之心。

結果魏將都願歸鄉,不願跟隨鍾會謀反,在衛灌和胡烈等將的策劃下,先下手為強,率領士兵作亂殺了鍾會與姜維。


這一出大戲,正所謂“二士爭功,衛灌一計除三賢“,最終的受益者是隱藏在後面的大贏家司馬昭,不僅滅掉了蜀國,還順帶除掉了日後難以駕馭的兩大隱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昭是其中高手,這以上就是司馬昭要除掉兩人的原因。

參考文獻《三國志》

《漢晉春秋》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雖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在殺鄧艾和鍾會這事上,還真不是司馬昭主動的,鄧艾和鍾會之死,與司馬昭有關,但並不是司馬昭主導的。況且天下尚未統一,司馬昭就開始殺鄧艾與鍾會,那麼還有誰幫他滅亡東吳呢?

鍾會是司馬昭的心腹之臣,為司馬昭出謀劃策,鄧艾是司馬家一手提拔起來的優秀將領,司馬昭怎麼會僅憑一場戰爭就對自已人對手,況且當時的司馬昭正是奪取招攬人心的時候。



司馬昭執意伐蜀這事,整個朝堂除了鍾會支持司馬昭,其他人大多都不支持,認為滅亡蜀漢時機不成熟,包括當時的徵西將軍鄧艾也反對伐蜀。但司馬昭力排眾議,同時也是為了建立功勳,加快代魏腳步,力主伐蜀。

換句話說,魏國朝堂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伐蜀之戰,就連司馬昭也不知道這場戰爭會如何?



魏國大軍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路軍以鄧艾為主將,兵力約3萬人,中路軍以諸葛緒為主將,兵力約3萬人,西路軍以鍾會為主帥,同時也是整個魏軍的主帥,兵力約12萬人,整個魏軍總兵力約18萬人。

之後魏軍進展順利,順利進入漢中、越過陰平,直到被姜維堵在劍閣,這個時候鍾會奪了以畏戰為名,奪了諸葛緒的兵權,鍾會的奪兵權行為肯定要上報司馬昭,對於這事,司馬昭沒有反對,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鍾會的奪權行為可以視為獨攬大權的一種行為,這個時候的鐘會畢竟還沒有造反之心,最多也就是攬權行為,為後面的爭功打基礎。

誰知鄧艾另僻捷徑,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諸葛瞻後,鄧艾兵臨成都城下,逼降後主劉禪,這個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緊接著蜀漢就全國投降了,消息傳到司馬昭那,司馬昭也是明顯準備不足。



如果執意一戰滅亡蜀漢的話,身為政治家的司馬昭肯定要做好接收蜀漢政權的準備,可是並沒有,而為滅蜀立下首功的鄧艾,卻在成都擅自以征服者的名義,接收蜀漢政權,同時以天子名義私自封官許爵。

鄧艾在成都幹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比如他將陣亡將士屍體築成京觀,還將魏軍陣亡士卒與蜀漢陣亡士卒合葬在一起,將敵我雙方的士卒安葬在一起,不知道魏軍士兵或蜀軍士兵如何感想?



擅自加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然後下面的文武百官各自根據官職大小加官晉爵,完全超出了他這個徵西將軍的職權範圍。

在魏國的司馬昭得知鄧艾與鍾會滅亡蜀漢後,首先向魏帝申請加封鄧艾和鍾會,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鍾針為司徒,增加食邑近萬戶。



接下來司馬昭還沒說什麼,鄧艾開始不斷的上書向司馬昭提政治意見,比如厚待劉禪,如何佈置兵力,如何準備圖謀東吳?等等,說了一大通,司馬昭還沒有說什麼?鄧艾就以功臣自居不斷的對朝政指手劃腳,最要命的是,鄧艾上書給司馬昭的信件,被鍾會修改成傲慢無禮。

眼見鄧艾立下首功,身為18萬魏軍主帥的鐘會一萬個不爽,因此故意修改鄧艾上給司馬昭的書信,故意誣陷鄧艾有不臣之心,並且鍾會還聯合了衛瓘、胡烈等看不貫鄧艾的人一起上書司馬昭,說鄧艾謀反。



應該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昭對鄧艾和鍾會有了強烈的戒備心理,因為南下伐蜀的魏軍有18萬人,再加蜀漢的降軍有10萬人,這加起來就是28萬人,足以與魏國對抗,司馬昭是玩陰謀和纂位起家,他不會不知道這麼多兵力竟昧著什麼?

現在衛瓘、胡烈、鍾會聯合起來告鄧艾謀反,如果拿掉鄧艾,鍾會就一家獨大,這也是司馬昭所顧忌的,但是不拿掉鄧艾,此時的鄧艾已經開始頭腦發熱了,誰知道後面會不會出什麼亂子?



此時的蜀漢成為一塊危險的權力真空,雖說被鄧艾和鍾會所滅亡,但是還不在司馬昭的強力控制之下,司馬昭為了保證蜀漢的絕對控制,同意將鄧艾押回問罪,同時給鍾會去信一封,說賈充已經率軍一萬進入漢中的樂城,而司馬昭本人則率領十萬大軍坐鎮長安,隨時南下。

司馬昭在放棄鄧艾的同時,威懾一家獨大的鐘會,同時司馬昭肯定還有其他的相關動作,比如通知監軍衛瓘注意鍾會,當鍾會看到司馬昭的來信,大吃一驚,以為司馬昭早有準備,這個時候的鐘會直接被逼反了。



如果此時的鐘會不謀反的話,就會被調回魏國,就失去了蜀漢這個地方和謀反的時機,鍾會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就這樣失去一切,於是匆忙之間選擇謀反,還被姜維給利用了。

看看鐘會的謀反計謀一踏糊塗就知道鍾會根本就不是“早有預謀”,而是“臨時起意”,另外從時間上也能看出鍾會不是“早有預謀”,正月初一,鄧艾被囚車押回魏國,正月十五,鍾會到達成都,正月十六,鍾會召集魏軍將領開會,並關押部分將領,正月十八,鍾會被殺。



如此倉促的時間,鍾會這是造的什麼反,與其說是鍾會造反,不如說是鍾會被司馬昭逼反的,而鄧艾則死於魏軍爭奪軍功的內鬥,鄧艾之死的主謀是鍾會和衛瓘,而鍾會之死的主謀,一半是鍾會自已野心膨脹,另一半是司馬昭逼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二人年輕,司馬昭會死在前面,這點司馬昭自己知道。此後,司馬昭幼子還不能駕馭鄧鍾二人,這又將重演曹真和司馬懿的舊事,而且司馬父子三人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更讓司馬昭擔心的是,這時沒有蜀國了,鄧鍾二人主要精力不是打仗了,即便有東吳也是苟延殘喘。那麼二人必然會在朝堂上爭權奪利,以鍾會野心,說不準會篡位。還有可能就是鍾會有可能在蜀國就當劉備了,六倍於鄧艾的兵力,必然勝出。司馬昭手書捉拿鄧艾其實沒有用,二人在外肯定打起來, 而且急難控制。鍾會並不相信姜維,試想姜維攛掇鍾會殺死鄧艾,司馬昭又沒有及時制約,那麼姜維未必鬥得過鍾會。


浩浩和湯湯


司馬昭是魏國後期的大將軍,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承襲了哥哥大將軍的爵位,在當時坊間流傳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有謀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馬氏父子(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到了司馬昭時,篡位變得迫不及待,他想在有生之年統一全國,於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然而,在滅了蜀國後,司馬昭卻用計謀先後殺了滅蜀功臣鄧艾和鍾會,這段歷史就叫“一計害三賢”也叫“一石三鳥。”

一、司馬昭為什麼殺死滅蜀功臣鄧艾?

話說鄧艾和鍾會統兵伐蜀,鍾會是鎮西將軍, 相當於西部軍區總司令。鄧艾是徵西將軍,二人剛出發就面和心不和,鍾會和監軍衛瓘看不起鄧艾,鄧艾為了立功,帶著2000多士兵和鍾會分道揚鑣,鄧艾想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鍾會和衛瓘認為這是送死,二人暗暗偷笑。

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鄧艾突破防線,兵臨城下,迫使蜀後主劉禪自縛而降。蜀國滅,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這是鍾會和衛瓘萬萬沒想到的。


Δ鄧艾

鄧艾佔領了成都,為了穩定局勢,沒有經過請示司馬昭,就私自加封劉禪為“驃騎大將軍”,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還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說實話,這是鄧艾沒有政治頭腦的表現,越權行使職權,這是不把司馬昭當領導看。

鍾會和衛瓘本來對鄧艾立了頭功眼紅,本來想找鄧艾的毛病,鄧艾自己犯了讓領導難堪的大忌,於是二人馬上給司馬昭打了小報告,誣稱鄧艾有反心,說鄧艾想據蜀自立。

司馬昭聽了二人傳回的消息,下書讓鄧艾迴魏國說清楚為什麼這樣做,其實鄧艾沒別的意思,他加封這些人是為了穩定局勢,畢竟當時姜維還帶著十萬大軍和鍾會死磕呢,他的意思就是不讓這些人再造反,鄧艾也是出於公心,但是司馬昭不知道內情,畢竟那時候沒有現代這些通信方式。

鄧艾坐上牛車和兒子一起回去向司馬昭說明情況。但是剛走到魏國邊境,眼看要回國了,和領導說明情況,請求司馬昭諒解,鄧艾也就沒事了,誰知卻被衛瓘派來的一個人把他父子倆殺死了,這是為什麼呢?先留下懸念,一會再交待。

二、司馬昭為什麼殺鍾會?

鍾會和監軍衛瓘終於排擠走了鄧艾,此時鐘會接手了鄧艾的軍隊,換言之,鍾會掌握了整個魏國的軍隊。

姜維由於劉禪的投降,迫於無奈向鍾會投降,姜維想鼓動鍾會造反,鼓動鍾會效仿劉備在蜀稱王。鍾會平時就有野心,被姜維一忽悠,頭腦發熱決定造反,姜維是想趁鍾會造反成功,之後殺了鍾會,迎劉禪復國。

鍾會不知姜維的陰謀,還把姜維當好哥們,姜維一鼓動,鍾會果然上當,但是由於洩露了消息,監軍衛瓘在魏國將軍配合下,亂刀砍死了鍾會和姜維,然後派人向司馬昭做了彙報。


Δ鍾會

其實鍾會有異常動向時,司馬昭有所覺察,司馬昭調兵遣將,也是逼迫鍾會提前行動的原因,司馬昭也想到了鍾會手握重兵,如果造反不堪設想,於是讓衛瓘多留意鍾會的動向。

話接前面問題,是誰派人殺了即將回國的鄧艾呢?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司馬昭派的特使監軍衛瓘,原來鍾會和衛瓘之前誣告鄧艾,現在將士們殺了造反的鐘會,紛紛要迎回鄧艾做將軍,衛瓘害怕誣告鄧艾這事洩露,於是找來和鄧艾有仇的護軍田續,向他提供了鄧艾情況,田續快馬加鞭,趕在眾將要迎回鄧艾的前面,一刀殺了鄧艾父子,至此滅蜀功臣鄧艾死於非命。這就是“一計害三賢”的故事。


秉燭讀春秋


公元二六三年四月,魏國司馬昭發兵滅蜀,以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人自狄道攻沓中,以牽制姜維;鎮西將軍鍾會率十萬大軍分別出斜谷、子午谷等地攻取漢中;另派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自祁山向陰平附近的橋頭髮起進攻,以阻斷姜維的歸路。

驕奢昏聵的蜀後主劉禪得悉魏軍真的來攻了,後悔沒有早聽姜維的警示與建議,他急忙派廖化率軍趕到沓中去增援姜維,派張翼、董闕領兵往陽關口協助防守。張翼、董闕到陰平後並不急於趕路,而是滯留了月餘,鍾會率魏軍主力已抵達漢中,派護軍胡烈領前鋒進攻陽關口,防守陽關口的蜀將是傅僉、蔣舒,蔣舒見魏軍大兵壓境,援軍又遲遲不到,料不能敵,率先投降了魏軍,傅僉孤軍奮戰,兵敗身死,陽關口被魏將胡烈攻佔。

鄧艾率軍很快進至沓中,分三路圍攻姜維。姜維聽說漢中已經淪陷,無心與鄧艾糾纏,遂率兵退走。此時,諸葛緒已經攻取橋頭,一舉截斷了姜維的歸路。姜維見魏軍已經屯駐橋頭,只得迂迴入北道,企圖攻打諸葛緒的側後,諸葛緒膽怯,不敢迎戰,率軍主動後撤三十里,姜維乘機復奪橋頭。接著,他又指揮大軍急速南撤,會合正北上的廖化、張翼、董闕援軍,共同扼守劍閣天險。

十月,鄧艾率部開到陰平,他挑選精銳,想聯合諸葛緒部自江油直撲成都,諸葛緒認為此舉太過冒險,不同意配合,遂引軍離去同鍾會主力會合,鍾會密告諸葛緒畏縮不前、貽誤戰機,司馬昭命將其檻送回京,其軍全部歸鍾會統轄。

鍾會大軍在劍閣雄關前受阻,姜維據險堅守,魏軍久攻不克,死傷頗重,且十萬大軍擠在一條狹窄的山谷間一籌莫展 ,糧草也難以為繼,鍾會無計可施,於是想退兵。

鄧艾建議主力仍留在此圍攻劍閣,而自己率偏師另闢蹊徑,由陰平走小路突襲江油,再直搗涪城,然後出其不意的南下成都。鍾會同意了鄧艾的冒險奇謀 。於是鄧艾率一萬多勇敢敏捷的軍士,從陰平伐山開路,遇水作橋,披荊斬棘,攀木緣崖,跋涉了七百里渺無人煙的高山險地後突然抵達江油城下。江油蜀軍守將馬邈失了鬥志,獻城迎降,鄧艾率軍迅速逼近涪城,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據守涪城,尚書郎黃崇建議他派兵前先佔領周邊制高點,以阻止魏軍越過涪城進入成都平原,諸葛瞻本事比他爹差遠了,他猶豫不決,沒有立即搶佔險要。


鄧艾孤軍冒進,沒有退路,於是人人舍死向前,一舉擊潰了諸葛瞻部前鋒,諸葛瞻退守綿竹 ,鄧艾則乘勝前進,緊追不捨,途中他還寫了封信勸諸葛瞻須識時務,快來投降,諸葛瞻大怒,斬了來使,於是雙方展開激戰,魏軍拼命死戰,銳不可當,大敗蜀軍,諸葛瞻、黃崇先後被斬殺,諸葛瞻子諸葛尚也於是役陣亡。

破綿竹後,鄧艾率部進入了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繼續向成都推進。魏軍猶如神兵天降,突然兵臨成都城下,蜀漢朝野上下一片混亂,守將不聽調遣,百姓扶老攜幼紛紛外逃,秩序崩潰,無法禁止,劉禪失魂落魄地召集群臣,討論對策,眾人七嘴八舌,有主張順江東下、投奔東吳的,有主張逃往南中的,光祿大夫譙周則力主投降曹魏。劉禪驚恐異常,遂採納譙周之策,倉惶獻城出降。

其實,彼時的鄧艾雖然已逼近成都,但其實是孤軍深入,早已精疲力竭了。假如劉禪堅守成都, 劍閣還在姜維手中沒有攻破,鍾會的十萬大軍無法前進,鄧艾的數千孤軍沒有救援,被甕中捉鱉、全部圍殲也是很有可能的。蜀軍雖然慘遭綿竹之敗,但數萬主力尚存,加上姜維的三萬餘兵馬,大可放手一搏。鹿死誰手,尚難預料。然而後主劉禪方寸已亂,不能堅守,竟然輕率地下令開門投降。

姜維在劍閣阻擊鐘會大軍,聽到諸葛瞻敗死綿竹的消息。後又陸續有消息傳來,有說後主劉禪要堅守成都的,有說他要逃奔東吳的,還有說他要逃到南中(今雲南)去的。 姜維不知虛實,遂率軍退出劍閣,向西南方向撤去。

大軍來到三臺,太僕蔣顯捧著劉禪的詔令命姜維投降鍾會。姜維知道大勢已去,便領著張翼、廖化、董闕一同從東道投降了鍾會。蜀軍將士接到投降命令後,悲憤莫名,紛紛拔刀斫石,以表達心中的憤慨與不滿。

不久,鄧艾率軍抵達成都北,劉禪率太子、諸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餘人,反綁著雙手,讓人抬著棺材,跪地迎降。鄧艾知道宦官黃皓奸險,命軍士將其抓捕,準備處死,黃皓用重金賄賂鄧艾左右部將,竟得以保全性命。至此,立國四十二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蜀漢亡國後,鄧艾居功自傲,在成都擅自處理決斷軍政大事,逐漸引起司馬昭的疑慮。

鍾會與鄧艾不和,他與監軍衛瓘乘機誣陷鄧艾欲舉兵謀反,司馬昭命鍾會、衛瓘抓捕鄧艾,檻送洛陽,途中被衛瓘殺害。

鄧艾死後,鍾會獨掌大軍,逐漸野心膨脹,與姜維密謀反叛。司馬昭聞訊親率十萬大軍屯駐長安,令大將賈充率兵入斜谷道,進駐樂城, 以威懾鍾會 。鍾會察覺到司馬昭對其已有猜忌和防備,乾脆鋌而走險,將不同意舉兵的魏軍將領們關押起來,準備起事,因謠傳鍾會要殺盡魏國將士,引起士兵們的群起反對,大家合力反攻鍾會,鍾會和姜維都被亂兵所殺,滅蜀首功之臣鍾會、鄧艾的悲催結局應證了他倆誓師出發前劉蹇的預言:“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其實,與其說鍾會、鄧艾陰欲謀反,不如說他倆功高震主,且足智多謀,手握數十萬能征慣戰的雄兵, 為司馬昭所忌憚,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鄧艾與鍾會,是覆滅蜀漢最為突出的兩位將領,也是司馬昭麾下的“獵犬”,專為司馬昭披荊斬棘,開疆拓土。但是,面對這兩位立下赫赫戰功的愛將,司馬昭最終卻是接連痛下殺手。原因如下。

其一,成也蜀漢,敗也蜀漢。自曹叡以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了更能夠順利的稱公稱王,司馬昭必須要有輝煌的戰績在手。這時,伐蜀的計劃就被提上日程。之所以伐蜀,一是因為蜀漢與曹魏有仇,伐蜀能師出有名;二是因為蜀漢在三個國家中是最弱的,伐蜀消耗的物資會比伐吳的小;三是蜀漢與曹魏邊境接連,不像東吳那般有長江之險。

伐蜀的建議,被司馬昭在朝廷上提起,而在眾官支持的時候,鄧艾唱反調,先是讓司馬昭不喜。後來,鄧艾走小道,出其不意的兵臨成都,嚇得劉禪等蜀漢官員直接開城投降。蜀漢的投降,對司馬昭來說,本是好事。因為伐蜀是司馬昭提出來的,而伐蜀的指導以及將領,也是司馬昭及其麾下的人。

可以說,司馬昭滅蜀這一功績,足以讓他勝利的稱公稱王了。可是,喜悅沒有多久,鄧艾居然越權了。他照葫蘆畫瓢,學“鄧禹之事”,擅自承製擅封。把劉禪,以及當時投降的那些蜀漢官員都大大小小的封了一遍。最緊要的是,他還把他的兒子,以及他麾下的那些將領也封官了。

這一事被嫉妒他的鐘會給反應到了司馬昭的耳裡。本來,行使這些權利的應該是司馬昭,這也是司馬昭辛辛苦苦策劃伐蜀所想得到的。可這一切都被鄧艾給做了,那司馬昭接下來還能幹什麼。所以,本來對鄧艾之前反駁自己而感到不滿的司馬昭,這下是真正的下定決心去殺掉鄧艾這可眼中釘了。

但是,為了掩人耳目,以及避免惹上消極的信息。所以,殺鄧艾這一件事,就直接借了鍾會這一把“刀”。鍾會本來就不滿鄧艾搶他的功勞,再加上鍾會也是一個善於奉承司馬昭的人。因此,在接到司馬昭的命令後,鍾會便展開了暗殺鄧艾的陰謀,最終使得鄧艾這位有功之臣慘死。

其二,功高蓋主。自古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臣子有一天會功高蓋主,一旦有臣子立下滔天之功,上位者就會害怕這位臣子會不再受他的控制,甚至會產生反叛之心。這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防患於未然,上位者就會暗算這位臣子,使其泯然於眾人。

鄧艾和鍾會的功勞不可謂不高,他們兩個人滅掉了一個國家。這樣的功績,連司馬昭都沒有。這樣一來,使得司馬昭這位心狠手辣,又有嫉妒之心的上位者是多麼的羨慕。但是,因為沒有把柄,使得司馬昭儘管很嫉妒,卻也毫無辦法。之道鍾會的進言被送到了司馬昭的手上。

鍾會讒言說鄧艾有反叛之心,在蜀漢擅自封將,且有得蜀伐吳的居心。得到這一消息後,司馬昭大為興奮,因為他終於有機會了。

後來,也確實很司馬昭所想的一樣,鄧艾死在了鍾會之手,但間接死在他手上。而鄧艾一死,鍾會馬上收攏這些兵卒,手上的兵力已達到將近二十多萬。可是,有了鄧艾的前車之鑑,司馬昭已經不再信任這些在外的將領了。最終,連鍾會也死在了司馬昭之手。

所謂為官,就要懂得為官之道,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而且還要看清上級的政治意圖以及為人處事。否則,就會像鄧艾和鍾會一樣。


韶華傾夢


我們先來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鄧艾與鍾會能成功,只要明白了這個問題,就能理解司馬昭要除掉鄧艾和鍾會了。

第一,這次徵蜀的兵力十分強大,鍾會的十幾萬,再加上鄧艾三萬,還有諸葛緒三萬,總共將近二十萬,而蜀漢總的兵力才十萬,除去各個郡駐防的,還有幾個都督區,其實姜維的兵力頂多五萬左右,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四比一的戰爭。

第二,鄧艾的偷度陰平的奇謀奏效,其實這次徵蜀之戰,並非是必勝之局,在司馬昭提出要徵蜀的時候,鄧艾也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認為此次徵蜀不能成功,另外朝中的大臣也基本反對。

鍾會的十幾萬大軍被姜維堵了在劍閣,這十幾萬大軍的糧草供應也成了問題,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北伐,糧草是一個問題,諸葛亮每次才帶著數萬,而鍾會是二十萬,這個糧草的壓力更大。

而劍閣易守難攻,鍾會因為糧草的問題,已經打算撤軍了,要不是鄧艾直接從陰平過去,兵臨成都城,劉禪投降,那麼此次徵蜀之戰,是很可能再次失敗的。

第三,劉禪為什麼要投降,是因為譙周的力勸,譙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因很簡單,譙周是益州派的代表,對於益州人來說,君主是劉焉、劉璋、劉備,還是司馬昭,對他們來說根本沒關係。

劉備入益州之後,就一直兵亂不斷,益州人厭倦了戰爭,如此劉禪投降了,那麼就不用再打仗了,益州人就能過上太平日子了。

第四,姜維的佈局錯誤,而之前的魏延和王平,他們都是將曹魏抵禦在漢中之外,而姜維認為這樣雖然能抵擋魏軍,但是不能大敗魏軍,他就是想將魏軍放進來,然後全部消滅,可惜這次徵蜀是二十萬,姜維就吃不下,再加上有陰平的漏洞。

由以上四條,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鍾會、鄧艾之所以能夠滅蜀,運氣是很重要的原因的,那麼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難保鍾會與鄧艾不想當漢中王,事實上鍾會就是這樣想的,也這樣做了。

其實有兩個地方可以看出司馬昭對兩人不放心,鄧艾是徵西將軍,要比鍾會的鎮西將軍要高,而且資歷經驗更豐富,按道理應該由鄧艾來當主帥,可是卻是由鍾會來當,另外司馬昭也親率十萬大軍來到了長安,明顯是對兩人的不放心。


歷史簡單說


公元263年滅掉蜀漢的兩大功臣鍾會、鄧艾在勝利後很短時間內竟然先後被殺,歷史的劇本演變之迅疾令人眼花繚亂。

當然,人們很容易認為這是司馬昭背後一手導演出來的,因這這麼大的事沒有超大手筆幹不出來,這也是“鳥盡弓藏”的最好註腳。但是,至少從明面上來看,司馬昭的處置在法理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說他背後導演有些勉強。

鄧艾是鍾會誣陷的

消滅蜀漢後,鄧艾自認為功勞主要是他的,所以越來越自信和傲慢,這樣以來他與鍾會的矛盾也就越來越深了。

蜀漢滅亡後,鄧艾的主要精力用在籌劃滅吳之戰中,如果孫吳再被鄧艾滅了,鍾會就徹底被鄧艾壓制住,鍾會於是在背後搞起了各種小動作,要置鄧艾於死地。

鍾會修改了鄧艾與司馬昭之間的通信,把鄧艾的上表也進行了修改,使人讀起來覺得鄧艾相當傲慢無禮,司馬昭對鄧艾產生了反感和戒心。

鍾會向司馬昭誣告說鄧艾要謀反,司馬昭以少帝曹奐的名義發來詔書,要鍾會把鄧艾抓起來送往洛陽審問。

所以鄧艾被“拿下”不是司馬昭的密謀,至少從表面上看司馬昭這時還沒有馬上處置鄧艾的計劃,而要說鍾會是司馬昭背後指使的,似乎也說不通。

解除鄧艾的職務只是調查

鍾會時任司徒,三公之一,一個副國級幹部實名舉報,司馬昭當然有理由將鄧艾解職,不過沒有立即宣佈鄧艾的罪狀,只是把鄧艾押解回洛陽進行調查。

鄧艾當時已到了成都,而鍾還沒有進入成都,司馬昭如果要抓捕鄧艾,從洛陽派人去成都顯然行不通,因為鄧艾手裡有數萬精兵,這個任務只能派給鍾會。

鍾會當然樂意辦這件事,於是派衛瓘帶人到成都收擒鄧艾。鄧艾被抓了起來,之後送往洛陽。

鍾會造反才招致被殺

鄧艾的問題有可能查清楚,因為鍾會塗改了鄧艾的上表,如果司馬昭認真調查,結果反而對鍾會不利,鍾會此時應該很緊張。

鍾會隨後在成都起兵造反,這件事匪夷所思,不過可以證明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所說的鄧艾被抓不是司馬昭指使乾的,雖說挑動二人相鬥司馬昭可以得利,但在成都的兩名大將不可能同時折損,司馬昭再喜歡玩權力的遊戲,也不會拿整個益州去冒險。

促成鍾會著急造反的原因還是鄧艾,鄧艾如果回到洛陽,後面的事就難料了,鍾會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算了,但他低估了魏軍將士對司馬氏父子的忠誠,同時又高估了姜維等蜀漢降將的作用,結果失敗被殺。

鄧艾最終被殺是意外事件

鍾會被殺時鄧艾尚在去洛陽的路上,按理說,誣告自己的人原來是個叛臣,那自己就有洗刷罪名的機會了。

這讓原來負責抓捕鄧艾的衛瓘感到了緊張,他執行了叛臣鍾會的命令,將本朝太尉抓了起來,如果這個太尉東山再起,那他就墜入了深淵。

所以衛瓘也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追上了鄧艾一行,將鄧艾就地處死。

從上述整個事件的過程來看,鄧艾下獄、鍾會被殺、鄧艾最終被處死,這幾件事都與司馬昭沒有直接關係,即便司馬昭有除掉鍾會、鄧艾的想法,那也是上述這幾個人主動做了配合,這才招致滅亡,而司馬昭對整個事件的處理似乎挑不出什麼毛病。


南門太守


曹魏滅蜀有兩個片段極為精彩,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一個是鍾會叛亂。前者直接造成蜀漢滅國,後者直接造成參與滅蜀的魏人幾乎全部被殲。那麼為什麼鄧艾和鍾會立這麼大的功勞,司馬昭卻選擇了要殺了他們呢?

司馬昭、鄧艾、鍾會這三個人很有意思,鄧艾比司馬昭大14歲,而司馬昭又比鍾會大14歲,似乎14這個數字很神奇的跟這三個人沾上了關係。然後老而彌堅的鄧艾卻是官職最低的,司馬昭年齡居中卻官職最大,為大將軍,鍾會最年輕,為司隸校尉,是最聰明的一個,為什麼這樣講呢?

公元262年,蜀漢大將軍姜維懼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黃皓的陷害,於是領兵滯留沓中種麥。而沓中距離漢中遙遠,無力回援漢中,這給了曹魏進攻蜀漢的機會。

公元263年,大將軍司馬昭召集眾臣商議伐蜀大計,眾臣都持反對態度,尤其是安西將軍鄧艾態度尤為堅決。鄧艾認為:蜀漢氣數未盡,仍有諸如姜維、廖化等人在朝,現在進軍蜀漢,不會勝利。

環顧整個朝堂,只有司隸校尉鍾會一人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行動。於是司馬昭派鍾會說服了鄧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計。隨後,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正式拉開了攻伐蜀漢的大幕。

司馬昭的計劃是這樣的:派左路軍三萬餘人由鄧艾率領,經狄道直撲沓中,與姜維作戰。派中路軍三萬餘人由諸葛緒率領,經武都直插陰平橋頭,阻斷姜維東歸的道路。派右路軍(主力軍)十萬餘人由鍾會率領,經斜谷、駱谷直撲漢中。

這個計劃很歹毒,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堵截姜維,而鍾會負責佔領漢中。誰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司馬昭的計劃被姜維所洞悉,於是姜維沒有敢於戀戰,急忙率軍擺脫鄧艾,匆忙向東行軍。後遇到堵截的諸葛緒,姜維揮軍假裝攻擊諸葛緒軍的尾部,趁諸葛緒調軍之際急忙回軍強渡陰平橋頭,搶先一天過去,然後和前來支援的廖化、張翼會師防守劍門關,堵住了鍾會的十萬大軍。

這時漢中已失,鍾會十萬大軍和姜維的近六萬人相持於劍門關,鍾會不得進,時間一長,糧草不繼,於是鍾會考慮撤軍,這時奇蹟發生了。

鄧艾率軍偷渡陰平,經棧道小路偷偷的行軍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將馬邈。然後又在綿竹戮戰前來堵截的諸葛瞻,最後成功斬殺諸葛瞻,直撲成都。劉禪迫於形勢出城投降,蜀漢形式上滅國。

劉禪一投降,形勢變得複雜了。為什麼這樣講呢?本來原計劃是鄧艾和諸葛緒為輔助,攻陷成都由鍾會的十萬大軍來完成。結果卻是鄧艾憑藉三萬人的偏師迫降了成都,搶走了鍾會的功勞,你說鍾會心裡會怎麼想?

而且這時鐘會和鄧艾心裡都發生了變化,一個為公,一個為私。但是不管為了什麼,在司馬昭眼裡都是叛亂。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鄧艾接受劉禪投降後,以天子的名義(注意這裡)就地安撫,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師纂兼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魏人兼領蜀漢各郡郡首,其餘諸如蜀漢的舊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鄧艾還對他們誇耀說:如果不是我鄧艾,恐怕你們都要死於亂軍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

這其實僅僅只是一個苗頭,後來鄧艾又給司馬昭寫信,發表了自己對於時局的看法。鄧艾認為:此時雖然是趁勢進攻東吳的好時機,但是士兵們都很疲憊。應該留蜀軍兩萬人,隴右軍兩萬人,在蜀地煮鹽鍊鐵,修建船隻,積存實力。同時安撫蜀地軍民,以威望屈服東吳。這樣的話,既有強大的軍事威脅,又有德行的感化,東吳很快會投降。

鄧艾的思路很好,也很無私,但是卻犯了司馬昭的忌諱。為什麼呢?當時決定伐蜀時,鄧艾堅決認為此時不宜伐蜀,現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將軍司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權,把伐吳大權也搶到手,看來,鄧艾心志不小。於是司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訴監軍衛瓘,讓他轉告鄧艾,此事需要從長計議,不急。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鄧艾沒有猜到司馬昭的心思,繼續上表,言語更加的狂妄,甚至說出了將在外,只要有利於國家,可以專斷這樣的話。司馬昭對於鄧艾的信開始敷衍,同時也對鄧艾的忠心表示了懷疑。

鍾會此時心態也開始失衡,本來功勞應該屬於自己,但是卻因為鄧艾偷襲陰平而大功旁落,這讓鍾會很鬱悶。於是鍾會開始找機會陷害鄧艾,正逢鄧艾和司馬昭書信往來溝通伐吳的事宜,於是鍾會發揮它的特長,善於模仿他人筆跡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使語氣變得更加猖狂。

同時鍾會勾結監軍衛瓘一起誣告鄧艾謀反,而司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罷了鄧艾的兵權,於是很順利的,鄧艾以被懷疑謀反的名義抓了起來,裝入囚車送往京師洛陽。

鄧艾被抓後鍾會心中並不高興,為什麼呢?三路大軍伐蜀,鄧艾、鍾會、諸葛緒三人為領軍。諸葛緒早在陰平堵截姜維不利時就被鍾會奪了兵權,判了一個畏敵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陽。而鄧艾在自己和衛瓘的陷害下也以謀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陽,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高處不勝寒呀!

這時,降將姜維也為鍾會分析形勢,姜維說:自從淮南叛亂以來,你輔佐司馬昭平定叛亂幾乎算無遺策。現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難道不應該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遠避是非,保全性命嗎?

“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邪!”

其實姜維說的很對,當時的朝政被司馬昭所把持,然而鍾會近期表現太好,掌握軍權太重,自己又處於蜀地這個是非之地,想要撇清關係太難。早反也許還有機會,如果回去遲早要被司馬昭剝奪兵權,死無葬身之地,於是鍾會秘密決定謀反。

鍾會的計劃是讓姜維領軍五萬出斜谷為先鋒,然後自己率軍在後,匯軍於長安。然後兵分水陸兩路,出孟津,會師於洛陽,這樣的話天下大定。

誰知道司馬昭早已經洞悉了鍾會的意圖(也許是監軍衛瓘通風報信),於是司馬昭率軍十萬親臨長安,又派護軍賈充領一萬騎兵入斜谷,駐紮在樂城。這一切都說明,鍾會判斷正確,司馬昭提前動手了。

沒有辦法,鍾會和姜維聯合提前謀反,以郭太后的名義誓師討伐大將軍司馬昭,要求解除司馬昭的大將軍之職。誰知道由於起事倉促,釀成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被亂軍砍死。隨後監軍衛瓘率軍平定了叛亂,至此平定蜀漢之事徹底結束!

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就是螳螂,劉禪就是樹上的蟬,而司馬昭就是最後面那隻黃雀。一心為國的鄧艾慘遭鍾會誣陷,聰明睿智的鐘會又被司馬昭制服,說到最後,還是司馬昭的心思最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死於假謀反,事實情況是遭受鍾會的誣陷。而鍾會死於真謀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維忽悠,被司馬昭威脅,形勢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實說到底,即使兩人安全回到洛陽,遲早也會被剝奪兵權然後殺掉,一句話,功勞太大又不善自處而已!


每日趣評


鍾會與鄧艾被殺,歷史上認為,是他們自取滅亡的結果。

鄧艾在拿下成都,滅亡蜀國以後,雖然並沒有想叛變獨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說話行事很不檢點,在成都當土霸王。這給了鍾會讒陷他的機會,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車,最後,監軍衛瓘慫恿鄧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給殺掉了。

鍾會則是到成都後,立刻舉旗造反。最後,在姜維的挑唆下,他把魏國的將領都囚禁起來,意欲把他們全部殺掉。最後引起魏將們不滿,反戈一擊,把鍾會連同姜維一併反殺了。

也就是說,鄧艾和鍾會的死,並不是司馬昭殺的。

但是,鄧艾和鍾會真的不是司馬昭所殺的嗎?

(鍾會)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產生懷疑,是因為有一件事是解釋不過去的,就是司馬昭執意要伐蜀這件事。

這件事最初是司馬昭提出來的。司馬昭認為,伐蜀的機會來了,應該整頓大軍,一鼓作氣拿下蜀國。當司馬昭提出這一點的時候,當時魏國國內基本上都不同意,包括鄧艾,都認為攻打蜀國還沒到時候。支持司馬昭伐蜀的,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鍾會。但就算鍾會支持,當時也有人提醒司馬昭說,鍾會這個人不可靠,他伐蜀,可能別有用心。

也就是說,司馬昭伐蜀這件事,是非常冒險的。首先是很可能伐蜀無法成功。就算伐蜀成功了,鄧艾、鍾會等人很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反叛司馬昭。那樣一來,司馬昭勢必白忙活一趟。而司馬昭本人又是不可能帶隊伐蜀的,因為曹魏宗室都在鄴城,他們是當年被司馬懿拘禁起來了的。如果司馬昭帶兵去了蜀地,可能國內就會變天。總之,司馬昭只要啟動了伐蜀這道程序,他怎麼著都是輸家,吃力不討好。

既然吃力不討好,為什麼司馬昭還要做這件事呢?

(鄧艾)

我認為,司馬昭之所以敢派鄧艾和鍾會去伐蜀,很可能是有恃無恐。而他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他有三道保險措施。

第一道措施,借鍾會殺鄧艾。

鍾會和鄧艾有矛盾,鍾會不容鄧艾有功。鑑於這種情況,司馬昭偏偏要給鄧艾權力,讓他建功。而一旦鄧艾建功,鍾會必然嫉妒他。這樣,司馬昭就可以借鍾會的手,殺了鄧艾。

事實上正是如此。當鄧艾奇襲陰平,奪取成都以後,司馬昭立刻奏請給他封侯,並提拔他為太尉。這個封賞是非常大的,本來鄧艾是鍾會的部下,現在卻成了太尉,職權一下變得在鍾會之上,鍾會怎麼可能容許他的存在呢?所以便偽造他對朝廷很怠慢的書信,並誣陷他造反。

司馬昭知不知道鄧艾被冤枉呢?他當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將錯就錯,不做調查,就派人把鄧艾抓起來。這就是借鍾會之手,搞倒鄧艾。

(衛瓘)

其二,衛瓘是重要棋子。

鄧艾和鍾會實際上都是在衛瓘的運作下,被殺掉的。

首先是鍾會讒陷鄧艾,衛瓘沒有糾錯,和鍾會一起讒陷鄧艾。後來,鄧艾被押解去長安的時候,衛瓘害怕自己合謀讒陷鄧艾的事情暴露,慫恿鄧艾的仇人,中途把他殺掉了。接著,衛瓘又組織魏軍將領,反戈鍾會,把鍾會殺掉。

衛瓘是司馬昭派到前線的監軍,是專門監督鍾會和鄧艾軍事行動的。

不過,這裡卻有一些讓人不明白的地方,衛瓘是司馬昭派去的監軍,他怎麼敢自作主張殺鍾會和鄧艾呢?尤其是殺鄧艾。史書上說他怕鄧艾迴去後,他的陰謀暴露,所以才這樣做。但是,他一個監軍,怎麼敢擅作主張隨便殺大將呢?殺大將,其罪行不是比陷害大將更嚴重嗎?

所以,很可能衛瓘在前去蜀國當監軍之前,司馬昭就已經給他交代好了,讓他在合適的時機裡,想辦法殺掉鍾會和鄧艾。

從衛瓘回國後,司馬昭對他的封賞,以及司馬炎上臺後,對他的格外重視,就可以看出,衛瓘必然是得到秘密授權的。

(司馬昭)

其三,屯兵十萬防鍾會。

除了前面兩道保險措施外,司馬昭還有一道保險措施,便是他已經準備了十萬兵力,屯集在長安。同時,他也把天子劫持在一起。一旦前面兩道保險措施都失靈了,司馬昭將直接提兵攻打鐘會。

再加上鍾會手下的魏軍,並不真心歸附鍾會,也就是說,鍾會人心不穩,司馬昭並不害怕鍾會造反。

當然了,這只是下下策。

不過,實際上在前面兩條措施下,鄧艾、鍾會已經被殺,司馬昭用不著這條下下策了。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鄧艾、鍾會的死,司馬昭是脫不了干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