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娟花儿


大背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率领数百宫人和仆从去袭击司马昭,司马昭得到手下汇报,派贾充和成济在宫门外,反杀了魏帝曹髦。

因弑杀魏帝朝廷文武多有不满,司马昭为了转移朝廷里的不满情绪,分三路伐蜀,以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


一路以钟会为主,一路以邓艾为辅,最后一路以诸葛绪切断姜维后路。

结果钟会与诸葛绪大军被姜维拦在剑阁,邓艾看到主力大军被挡在剑阁,自己则偷渡阴平,下江油、战绵竹、降雒城,直逼成都,迫使刘禅举国投降。

这时灭蜀的大致过程,了解这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灭蜀之后,作为统帅的司马昭、三军主将钟会与先锋邓艾三人的所作所为。

正史里记载,邓艾与钟会并非死于司马昭之手,邓艾是被卫灌派田续所杀,钟会因作乱死于魏军将领之手,但两人之死与司马昭有绝对的关系。

邓艾,是穷苦出身,因屯田有功,被司马懿发掘,受到重用,邓艾是属于司马家的家臣,对司马家忠心耿耿,但邓艾在灭蜀后的所做所为,已经被司马昭忌惮,被杀或许在灭蜀后就以注定。

邓艾对蜀国的态度:

在灭蜀后,没有及时上报主子司马昭,擅自对蜀国君主和文武百官进行官职划分,之后再上报。在蜀国扬武耀威,把阵亡的魏蜀士兵堆成山,号为京观,以彰显自己的军功。这时候的邓艾已经没有忧患的意识了,自负有些飘飘然,功高而不知收敛,得意而忘行,是取祸之道。

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邓艾对司马昭的态度:

向司马昭建议,趁着灭蜀的时机,顺势伐吴灭吴,并没有得到司马昭的首肯,在私下训练士卒、打造战船,为伐吴做好准备,没有经过主子的同意,这些做法已让有心之人觉得邓艾有谋反之心,邓艾是想多建军功,但不知这些做法已深深触动了司马昭的敏感神经。

<strong>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邓艾的初衷是好的,安排好蜀汉军民,防止蜀汉发生大的动乱,但过于自负骄傲,本想灭蜀之后再图灭吴之功,邓艾的所做所为已让司马昭动了杀心,这样一个军功盖世而不知进退的名将,司马昭觉得难以驾驭了,所以司马昭下令叫钟会去收押邓艾,押往洛阳等待发落,在司马昭的授意下,监军卫灌派田续在路上斩杀了邓艾父子。


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

说完邓艾,再说钟会

钟会,是曹魏重臣钟繇之子,豪门望族之后,钟会年少好学聪慧,世人评价,不会久居人下,长大后必有大才,经常为司马昭出谋献策,深受器重。

钟会对蜀汉的态度:

邓艾灭蜀后,接纳了降将姜维,待姜维为心腹,事事犹豫不决之时与姜维协商,并让姜维统属旧部,姜维是诈降,想找机会复国,钟会有异心,想独占蜀地而自立。



钟会对同僚邓艾的态度:

因灭蜀之功被邓艾所占,心中愤懑,借机写信给司马昭,举报邓艾欲谋反,并成功收押邓艾。自此钟会在蜀中威望日盛,手中又有精兵强将,谋反之心坚决。

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谋反之事泄露,手下魏将与卫灌率军诛杀了姜维与钟会。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

灭蜀之战中,钟会牵制了姜维的主力,使得邓艾得以通过阴平小道,达到灭蜀的效果。因二人不和,二人争功,除掉邓艾之后,钟会不甘久居人下,有异心,欲争天下,真正有谋反之心的是钟会而不是邓艾。钟会误判形势,在一未得蜀人之心,二未得魏军上下之心,根基不稳、威望不足贸然谋反,这时钟会失败的原因所在。

最后轮到司马昭和卫瓘登场

除掉邓艾和钟会,主谋是司马昭,执行者是卫瓘。在邓艾和钟会出征伐蜀之时,就有人告知司马昭,此两人后必反,要司马昭小心提防,司马昭也深知二人不和,但两人确实是伐蜀的最佳人选,邓艾熟悉兵法韬略,能征善战,钟会善稳重,出谋划策,胸有成竹。


司马昭是如何除掉两人的呢?

一、在灭蜀后,先对二人大加封赏,加官进爵,加封邓艾为太尉,其子封侯,加封钟会为司徒,均是三公之位。先稳住两人,让两人觉得司马昭没有其他的想法。

二、先除邓艾

两人互相制约,邓艾其实很冤,钟会告知司马昭邓艾欲谋反,司马昭下令钟会进军成都讨伐邓艾,又怕邓艾反抗,派监军卫灌和钟会先去讨伐邓艾,邓艾不明所以,被下狱,准备发往洛阳,交由司马昭处置,后钟会作乱被杀后,按理说邓艾应该会无罪释放,但并没有,反而在途中,卫灌派田续杀邓艾,田续与邓艾有仇怨,正好报仇,监军为何敢杀素有军中威望的邓艾,原因就是得到司马昭的授意,在后来卫灌得到重用可知。


汉晋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续不进,欲斩,既而舍之。及瓘遣续,谓曰:“可以报江由之辱矣。

三、再逼反钟会,趁机除掉

在得到钟会举报邓艾谋反之时,司马昭亲率大军兵发长安,要与钟会相见。钟会得知司马昭肯定料想他有异心,钟会早有图谋,想要割据蜀汉自保。司马昭有逼反之意,钟会同样有反叛之心。

结果魏将都愿归乡,不愿跟随钟会谋反,在卫灌和胡烈等将的策划下,先下手为强,率领士兵作乱杀了钟会与姜维。


这一出大戏,正所谓“二士争功,卫灌一计除三贤“,最终的受益者是隐藏在后面的大赢家司马昭,不仅灭掉了蜀国,还顺带除掉了日后难以驾驭的两大隐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昭是其中高手,这以上就是司马昭要除掉两人的原因。

参考文献《三国志》

《汉晋春秋》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在杀邓艾和钟会这事上,还真不是司马昭主动的,邓艾和钟会之死,与司马昭有关,但并不是司马昭主导的。况且天下尚未统一,司马昭就开始杀邓艾与钟会,那么还有谁帮他灭亡东吴呢?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之臣,为司马昭出谋划策,邓艾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优秀将领,司马昭怎么会仅凭一场战争就对自已人对手,况且当时的司马昭正是夺取招揽人心的时候。



司马昭执意伐蜀这事,整个朝堂除了钟会支持司马昭,其他人大多都不支持,认为灭亡蜀汉时机不成熟,包括当时的征西将军邓艾也反对伐蜀。但司马昭力排众议,同时也是为了建立功勋,加快代魏脚步,力主伐蜀。

换句话说,魏国朝堂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伐蜀之战,就连司马昭也不知道这场战争会如何?



魏国大军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路军以邓艾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中路军以诸葛绪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西路军以钟会为主帅,同时也是整个魏军的主帅,兵力约12万人,整个魏军总兵力约18万人。

之后魏军进展顺利,顺利进入汉中、越过阴平,直到被姜维堵在剑阁,这个时候钟会夺了以畏战为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钟会的夺兵权行为肯定要上报司马昭,对于这事,司马昭没有反对,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钟会的夺权行为可以视为独揽大权的一种行为,这个时候的钟会毕竟还没有造反之心,最多也就是揽权行为,为后面的争功打基础。

谁知邓艾另僻捷径,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邓艾兵临成都城下,逼降后主刘禅,这个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紧接着蜀汉就全国投降了,消息传到司马昭那,司马昭也是明显准备不足。



如果执意一战灭亡蜀汉的话,身为政治家的司马昭肯定要做好接收蜀汉政权的准备,可是并没有,而为灭蜀立下首功的邓艾,却在成都擅自以征服者的名义,接收蜀汉政权,同时以天子名义私自封官许爵。

邓艾在成都干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比如他将阵亡将士尸体筑成京观,还将魏军阵亡士卒与蜀汉阵亡士卒合葬在一起,将敌我双方的士卒安葬在一起,不知道魏军士兵或蜀军士兵如何感想?



擅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然后下面的文武百官各自根据官职大小加官晋爵,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征西将军的职权范围。

在魏国的司马昭得知邓艾与钟会灭亡蜀汉后,首先向魏帝申请加封邓艾和钟会,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钟针为司徒,增加食邑近万户。



接下来司马昭还没说什么,邓艾开始不断的上书向司马昭提政治意见,比如厚待刘禅,如何布置兵力,如何准备图谋东吴?等等,说了一大通,司马昭还没有说什么?邓艾就以功臣自居不断的对朝政指手划脚,最要命的是,邓艾上书给司马昭的信件,被钟会修改成傲慢无礼。

眼见邓艾立下首功,身为18万魏军主帅的钟会一万个不爽,因此故意修改邓艾上给司马昭的书信,故意诬陷邓艾有不臣之心,并且钟会还联合了卫瓘、胡烈等看不贯邓艾的人一起上书司马昭,说邓艾谋反。



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昭对邓艾和钟会有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因为南下伐蜀的魏军有18万人,再加蜀汉的降军有10万人,这加起来就是28万人,足以与魏国对抗,司马昭是玩阴谋和纂位起家,他不会不知道这么多兵力竟昧着什么?

现在卫瓘、胡烈、钟会联合起来告邓艾谋反,如果拿掉邓艾,钟会就一家独大,这也是司马昭所顾忌的,但是不拿掉邓艾,此时的邓艾已经开始头脑发热了,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此时的蜀汉成为一块危险的权力真空,虽说被邓艾和钟会所灭亡,但是还不在司马昭的强力控制之下,司马昭为了保证蜀汉的绝对控制,同意将邓艾押回问罪,同时给钟会去信一封,说贾充已经率军一万进入汉中的乐城,而司马昭本人则率领十万大军坐镇长安,随时南下。

司马昭在放弃邓艾的同时,威慑一家独大的钟会,同时司马昭肯定还有其他的相关动作,比如通知监军卫瓘注意钟会,当钟会看到司马昭的来信,大吃一惊,以为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个时候的钟会直接被逼反了。



如果此时的钟会不谋反的话,就会被调回魏国,就失去了蜀汉这个地方和谋反的时机,钟会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切,于是匆忙之间选择谋反,还被姜维给利用了。

看看钟会的谋反计谋一踏糊涂就知道钟会根本就不是“早有预谋”,而是“临时起意”,另外从时间上也能看出钟会不是“早有预谋”,正月初一,邓艾被囚车押回魏国,正月十五,钟会到达成都,正月十六,钟会召集魏军将领开会,并关押部分将领,正月十八,钟会被杀。



如此仓促的时间,钟会这是造的什么反,与其说是钟会造反,不如说是钟会被司马昭逼反的,而邓艾则死于魏军争夺军功的内斗,邓艾之死的主谋是钟会和卫瓘,而钟会之死的主谋,一半是钟会自已野心膨胀,另一半是司马昭逼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因为二人年轻,司马昭会死在前面,这点司马昭自己知道。此后,司马昭幼子还不能驾驭邓钟二人,这又将重演曹真和司马懿的旧事,而且司马父子三人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更让司马昭担心的是,这时没有蜀国了,邓钟二人主要精力不是打仗了,即便有东吴也是苟延残喘。那么二人必然会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以钟会野心,说不准会篡位。还有可能就是钟会有可能在蜀国就当刘备了,六倍于邓艾的兵力,必然胜出。司马昭手书捉拿邓艾其实没有用,二人在外肯定打起来, 而且急难控制。钟会并不相信姜维,试想姜维撺掇钟会杀死邓艾,司马昭又没有及时制约,那么姜维未必斗得过钟会。


浩浩和汤汤


司马昭是魏国后期的大将军,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承袭了哥哥大将军的爵位,在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马氏父子(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到了司马昭时,篡位变得迫不及待,他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全国,于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然而,在灭了蜀国后,司马昭却用计谋先后杀了灭蜀功臣邓艾和钟会,这段历史就叫“一计害三贤”也叫“一石三鸟。”

一、司马昭为什么杀死灭蜀功臣邓艾?

话说邓艾和钟会统兵伐蜀,钟会是镇西将军, 相当于西部军区总司令。邓艾是征西将军,二人刚出发就面和心不和,钟会和监军卫瓘看不起邓艾,邓艾为了立功,带着2000多士兵和钟会分道扬镳,邓艾想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钟会和卫瓘认为这是送死,二人暗暗偷笑。

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邓艾突破防线,兵临城下,迫使蜀后主刘禅自缚而降。蜀国灭,邓艾成了灭蜀第一功臣,这是钟会和卫瓘万万没想到的。


Δ邓艾

邓艾占领了成都,为了稳定局势,没有经过请示司马昭,就私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大将军”,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说实话,这是邓艾没有政治头脑的表现,越权行使职权,这是不把司马昭当领导看。

钟会和卫瓘本来对邓艾立了头功眼红,本来想找邓艾的毛病,邓艾自己犯了让领导难堪的大忌,于是二人马上给司马昭打了小报告,诬称邓艾有反心,说邓艾想据蜀自立。

司马昭听了二人传回的消息,下书让邓艾回魏国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邓艾没别的意思,他加封这些人是为了稳定局势,毕竟当时姜维还带着十万大军和钟会死磕呢,他的意思就是不让这些人再造反,邓艾也是出于公心,但是司马昭不知道内情,毕竟那时候没有现代这些通信方式。

邓艾坐上牛车和儿子一起回去向司马昭说明情况。但是刚走到魏国边境,眼看要回国了,和领导说明情况,请求司马昭谅解,邓艾也就没事了,谁知却被卫瓘派来的一个人把他父子俩杀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先留下悬念,一会再交待。

二、司马昭为什么杀钟会?

钟会和监军卫瓘终于排挤走了邓艾,此时钟会接手了邓艾的军队,换言之,钟会掌握了整个魏国的军队。

姜维由于刘禅的投降,迫于无奈向钟会投降,姜维想鼓动钟会造反,鼓动钟会效仿刘备在蜀称王。钟会平时就有野心,被姜维一忽悠,头脑发热决定造反,姜维是想趁钟会造反成功,之后杀了钟会,迎刘禅复国。

钟会不知姜维的阴谋,还把姜维当好哥们,姜维一鼓动,钟会果然上当,但是由于泄露了消息,监军卫瓘在魏国将军配合下,乱刀砍死了钟会和姜维,然后派人向司马昭做了汇报。


Δ钟会

其实钟会有异常动向时,司马昭有所觉察,司马昭调兵遣将,也是逼迫钟会提前行动的原因,司马昭也想到了钟会手握重兵,如果造反不堪设想,于是让卫瓘多留意钟会的动向。

话接前面问题,是谁派人杀了即将回国的邓艾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司马昭派的特使监军卫瓘,原来钟会和卫瓘之前诬告邓艾,现在将士们杀了造反的钟会,纷纷要迎回邓艾做将军,卫瓘害怕诬告邓艾这事泄露,于是找来和邓艾有仇的护军田续,向他提供了邓艾情况,田续快马加鞭,赶在众将要迎回邓艾的前面,一刀杀了邓艾父子,至此灭蜀功臣邓艾死于非命。这就是“一计害三贤”的故事。


秉烛读春秋


公元二六三年四月,魏国司马昭发兵灭蜀,以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自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大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等地攻取汉中;另派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附近的桥头发起进攻,以阻断姜维的归路。

骄奢昏聩的蜀后主刘禅得悉魏军真的来攻了,后悔没有早听姜维的警示与建议,他急忙派廖化率军赶到沓中去增援姜维,派张翼、董阙领兵往阳关口协助防守。张翼、董阙到阴平后并不急于赶路,而是滞留了月余,钟会率魏军主力已抵达汉中,派护军胡烈领前锋进攻阳关口,防守阳关口的蜀将是傅佥、蒋舒,蒋舒见魏军大兵压境,援军又迟迟不到,料不能敌,率先投降了魏军,傅佥孤军奋战,兵败身死,阳关口被魏将胡烈攻占。

邓艾率军很快进至沓中,分三路围攻姜维。姜维听说汉中已经沦陷,无心与邓艾纠缠,遂率兵退走。此时,诸葛绪已经攻取桥头,一举截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见魏军已经屯驻桥头,只得迂回入北道,企图攻打诸葛绪的侧后,诸葛绪胆怯,不敢迎战,率军主动后撤三十里,姜维乘机复夺桥头。接着,他又指挥大军急速南撤,会合正北上的廖化、张翼、董阙援军,共同扼守剑阁天险。

十月,邓艾率部开到阴平,他挑选精锐,想联合诸葛绪部自江油直扑成都,诸葛绪认为此举太过冒险,不同意配合,遂引军离去同钟会主力会合,钟会密告诸葛绪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司马昭命将其槛送回京,其军全部归钟会统辖。

钟会大军在剑阁雄关前受阻,姜维据险坚守,魏军久攻不克,死伤颇重,且十万大军挤在一条狭窄的山谷间一筹莫展 ,粮草也难以为继,钟会无计可施,于是想退兵。

邓艾建议主力仍留在此围攻剑阁,而自己率偏师另辟蹊径,由阴平走小路突袭江油,再直捣涪城,然后出其不意的南下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冒险奇谋 。于是邓艾率一万多勇敢敏捷的军士,从阴平伐山开路,遇水作桥,披荆斩棘,攀木缘崖,跋涉了七百里渺无人烟的高山险地后突然抵达江油城下。江油蜀军守将马邈失了斗志,献城迎降,邓艾率军迅速逼近涪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据守涪城,尚书郎黄崇建议他派兵前先占领周边制高点,以阻止魏军越过涪城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本事比他爹差远了,他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抢占险要。


邓艾孤军冒进,没有退路,于是人人舍死向前,一举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则乘胜前进,紧追不舍,途中他还写了封信劝诸葛瞻须识时务,快来投降,诸葛瞻大怒,斩了来使,于是双方展开激战,魏军拼命死战,锐不可当,大败蜀军,诸葛瞻、黄崇先后被斩杀,诸葛瞻子诸葛尚也于是役阵亡。

破绵竹后,邓艾率部进入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继续向成都推进。魏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汉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守将不听调遣,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外逃,秩序崩溃,无法禁止,刘禅失魂落魄地召集群臣,讨论对策,众人七嘴八舌,有主张顺江东下、投奔东吴的,有主张逃往南中的,光禄大夫谯周则力主投降曹魏。刘禅惊恐异常,遂采纳谯周之策,仓惶献城出降。

其实,彼时的邓艾虽然已逼近成都,但其实是孤军深入,早已精疲力竭了。假如刘禅坚守成都, 剑阁还在姜维手中没有攻破,钟会的十万大军无法前进,邓艾的数千孤军没有救援,被瓮中捉鳖、全部围歼也是很有可能的。蜀军虽然惨遭绵竹之败,但数万主力尚存,加上姜维的三万余兵马,大可放手一搏。鹿死谁手,尚难预料。然而后主刘禅方寸已乱,不能坚守,竟然轻率地下令开门投降。

姜维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听到诸葛瞻败死绵竹的消息。后又陆续有消息传来,有说后主刘禅要坚守成都的,有说他要逃奔东吴的,还有说他要逃到南中(今云南)去的。 姜维不知虚实,遂率军退出剑阁,向西南方向撤去。

大军来到三台,太仆蒋显捧着刘禅的诏令命姜维投降钟会。姜维知道大势已去,便领着张翼、廖化、董阙一同从东道投降了钟会。蜀军将士接到投降命令后,悲愤莫名,纷纷拔刀斫石,以表达心中的愤慨与不满。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成都北,刘禅率太子、诸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余人,反绑着双手,让人抬着棺材,跪地迎降。邓艾知道宦官黄皓奸险,命军士将其抓捕,准备处死,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左右部将,竟得以保全性命。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蜀汉亡国后,邓艾居功自傲,在成都擅自处理决断军政大事,逐渐引起司马昭的疑虑。

钟会与邓艾不和,他与监军卫瓘乘机诬陷邓艾欲举兵谋反,司马昭命钟会、卫瓘抓捕邓艾,槛送洛阳,途中被卫瓘杀害。

邓艾死后,钟会独掌大军,逐渐野心膨胀,与姜维密谋反叛。司马昭闻讯亲率十万大军屯驻长安,令大将贾充率兵入斜谷道,进驻乐城, 以威慑钟会 。钟会察觉到司马昭对其已有猜忌和防备,干脆铤而走险,将不同意举兵的魏军将领们关押起来,准备起事,因谣传钟会要杀尽魏国将士,引起士兵们的群起反对,大家合力反攻钟会,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兵所杀,灭蜀首功之臣钟会、邓艾的悲催结局应证了他俩誓师出发前刘蹇的预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其实,与其说钟会、邓艾阴欲谋反,不如说他俩功高震主,且足智多谋,手握数十万能征惯战的雄兵, 为司马昭所忌惮,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邓艾与钟会,是覆灭蜀汉最为突出的两位将领,也是司马昭麾下的“猎犬”,专为司马昭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但是,面对这两位立下赫赫战功的爱将,司马昭最终却是接连痛下杀手。原因如下。

其一,成也蜀汉,败也蜀汉。自曹叡以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更能够顺利的称公称王,司马昭必须要有辉煌的战绩在手。这时,伐蜀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之所以伐蜀,一是因为蜀汉与曹魏有仇,伐蜀能师出有名;二是因为蜀汉在三个国家中是最弱的,伐蜀消耗的物资会比伐吴的小;三是蜀汉与曹魏边境接连,不像东吴那般有长江之险。

伐蜀的建议,被司马昭在朝廷上提起,而在众官支持的时候,邓艾唱反调,先是让司马昭不喜。后来,邓艾走小道,出其不意的兵临成都,吓得刘禅等蜀汉官员直接开城投降。蜀汉的投降,对司马昭来说,本是好事。因为伐蜀是司马昭提出来的,而伐蜀的指导以及将领,也是司马昭及其麾下的人。

可以说,司马昭灭蜀这一功绩,足以让他胜利的称公称王了。可是,喜悦没有多久,邓艾居然越权了。他照葫芦画瓢,学“邓禹之事”,擅自承制擅封。把刘禅,以及当时投降的那些蜀汉官员都大大小小的封了一遍。最紧要的是,他还把他的儿子,以及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也封官了。

这一事被嫉妒他的钟会给反应到了司马昭的耳里。本来,行使这些权利的应该是司马昭,这也是司马昭辛辛苦苦策划伐蜀所想得到的。可这一切都被邓艾给做了,那司马昭接下来还能干什么。所以,本来对邓艾之前反驳自己而感到不满的司马昭,这下是真正的下定决心去杀掉邓艾这可眼中钉了。

但是,为了掩人耳目,以及避免惹上消极的信息。所以,杀邓艾这一件事,就直接借了钟会这一把“刀”。钟会本来就不满邓艾抢他的功劳,再加上钟会也是一个善于奉承司马昭的人。因此,在接到司马昭的命令后,钟会便展开了暗杀邓艾的阴谋,最终使得邓艾这位有功之臣惨死。

其二,功高盖主。自古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臣子有一天会功高盖主,一旦有臣子立下滔天之功,上位者就会害怕这位臣子会不再受他的控制,甚至会产生反叛之心。这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防患于未然,上位者就会暗算这位臣子,使其泯然于众人。

邓艾和钟会的功劳不可谓不高,他们两个人灭掉了一个国家。这样的功绩,连司马昭都没有。这样一来,使得司马昭这位心狠手辣,又有嫉妒之心的上位者是多么的羡慕。但是,因为没有把柄,使得司马昭尽管很嫉妒,却也毫无办法。之道钟会的进言被送到了司马昭的手上。

钟会谗言说邓艾有反叛之心,在蜀汉擅自封将,且有得蜀伐吴的居心。得到这一消息后,司马昭大为兴奋,因为他终于有机会了。

后来,也确实很司马昭所想的一样,邓艾死在了钟会之手,但间接死在他手上。而邓艾一死,钟会马上收拢这些兵卒,手上的兵力已达到将近二十多万。可是,有了邓艾的前车之鉴,司马昭已经不再信任这些在外的将领了。最终,连钟会也死在了司马昭之手。

所谓为官,就要懂得为官之道,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而且还要看清上级的政治意图以及为人处事。否则,就会像邓艾和钟会一样。


韶华倾梦


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邓艾与钟会能成功,只要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理解司马昭要除掉邓艾和钟会了。

第一,这次征蜀的兵力十分强大,钟会的十几万,再加上邓艾三万,还有诸葛绪三万,总共将近二十万,而蜀汉总的兵力才十万,除去各个郡驻防的,还有几个都督区,其实姜维的兵力顶多五万左右,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四比一的战争。

第二,邓艾的偷度阴平的奇谋奏效,其实这次征蜀之战,并非是必胜之局,在司马昭提出要征蜀的时候,邓艾也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此次征蜀不能成功,另外朝中的大臣也基本反对。

钟会的十几万大军被姜维堵了在剑阁,这十几万大军的粮草供应也成了问题,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北伐,粮草是一个问题,诸葛亮每次才带着数万,而钟会是二十万,这个粮草的压力更大。

而剑阁易守难攻,钟会因为粮草的问题,已经打算撤军了,要不是邓艾直接从阴平过去,兵临成都城,刘禅投降,那么此次征蜀之战,是很可能再次失败的。

第三,刘禅为什么要投降,是因为谯周的力劝,谯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谯周是益州派的代表,对于益州人来说,君主是刘焉、刘璋、刘备,还是司马昭,对他们来说根本没关系。

刘备入益州之后,就一直兵乱不断,益州人厌倦了战争,如此刘禅投降了,那么就不用再打仗了,益州人就能过上太平日子了。

第四,姜维的布局错误,而之前的魏延和王平,他们都是将曹魏抵御在汉中之外,而姜维认为这样虽然能抵挡魏军,但是不能大败魏军,他就是想将魏军放进来,然后全部消灭,可惜这次征蜀是二十万,姜维就吃不下,再加上有阴平的漏洞。

由以上四条,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钟会、邓艾之所以能够灭蜀,运气是很重要的原因的,那么益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难保钟会与邓艾不想当汉中王,事实上钟会就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

其实有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司马昭对两人不放心,邓艾是征西将军,要比钟会的镇西将军要高,而且资历经验更丰富,按道理应该由邓艾来当主帅,可是却是由钟会来当,另外司马昭也亲率十万大军来到了长安,明显是对两人的不放心。


历史简单说


公元263年灭掉蜀汉的两大功臣钟会、邓艾在胜利后很短时间内竟然先后被杀,历史的剧本演变之迅疾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司马昭背后一手导演出来的,因这这么大的事没有超大手笔干不出来,这也是“鸟尽弓藏”的最好注脚。但是,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司马昭的处置在法理上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说他背后导演有些勉强。

邓艾是钟会诬陷的

消灭蜀汉后,邓艾自认为功劳主要是他的,所以越来越自信和傲慢,这样以来他与钟会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蜀汉灭亡后,邓艾的主要精力用在筹划灭吴之战中,如果孙吴再被邓艾灭了,钟会就彻底被邓艾压制住,钟会于是在背后搞起了各种小动作,要置邓艾于死地。

钟会修改了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通信,把邓艾的上表也进行了修改,使人读起来觉得邓艾相当傲慢无礼,司马昭对邓艾产生了反感和戒心。

钟会向司马昭诬告说邓艾要谋反,司马昭以少帝曹奂的名义发来诏书,要钟会把邓艾抓起来送往洛阳审问。

所以邓艾被“拿下”不是司马昭的密谋,至少从表面上看司马昭这时还没有马上处置邓艾的计划,而要说钟会是司马昭背后指使的,似乎也说不通。

解除邓艾的职务只是调查

钟会时任司徒,三公之一,一个副国级干部实名举报,司马昭当然有理由将邓艾解职,不过没有立即宣布邓艾的罪状,只是把邓艾押解回洛阳进行调查。

邓艾当时已到了成都,而钟还没有进入成都,司马昭如果要抓捕邓艾,从洛阳派人去成都显然行不通,因为邓艾手里有数万精兵,这个任务只能派给钟会。

钟会当然乐意办这件事,于是派卫瓘带人到成都收擒邓艾。邓艾被抓了起来,之后送往洛阳。

钟会造反才招致被杀

邓艾的问题有可能查清楚,因为钟会涂改了邓艾的上表,如果司马昭认真调查,结果反而对钟会不利,钟会此时应该很紧张。

钟会随后在成都起兵造反,这件事匪夷所思,不过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所说的邓艾被抓不是司马昭指使干的,虽说挑动二人相斗司马昭可以得利,但在成都的两名大将不可能同时折损,司马昭再喜欢玩权力的游戏,也不会拿整个益州去冒险。

促成钟会着急造反的原因还是邓艾,邓艾如果回到洛阳,后面的事就难料了,钟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算了,但他低估了魏军将士对司马氏父子的忠诚,同时又高估了姜维等蜀汉降将的作用,结果失败被杀。

邓艾最终被杀是意外事件

钟会被杀时邓艾尚在去洛阳的路上,按理说,诬告自己的人原来是个叛臣,那自己就有洗刷罪名的机会了。

这让原来负责抓捕邓艾的卫瓘感到了紧张,他执行了叛臣钟会的命令,将本朝太尉抓了起来,如果这个太尉东山再起,那他就坠入了深渊。

所以卫瓘也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追上了邓艾一行,将邓艾就地处死。

从上述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邓艾下狱、钟会被杀、邓艾最终被处死,这几件事都与司马昭没有直接关系,即便司马昭有除掉钟会、邓艾的想法,那也是上述这几个人主动做了配合,这才招致灭亡,而司马昭对整个事件的处理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南门太守


曹魏灭蜀有两个片段极为精彩,一个是邓艾偷渡阴平,一个是钟会叛乱。前者直接造成蜀汉灭国,后者直接造成参与灭蜀的魏人几乎全部被歼。那么为什么邓艾和钟会立这么大的功劳,司马昭却选择了要杀了他们呢?

司马昭、邓艾、钟会这三个人很有意思,邓艾比司马昭大14岁,而司马昭又比钟会大14岁,似乎14这个数字很神奇的跟这三个人沾上了关系。然后老而弥坚的邓艾却是官职最低的,司马昭年龄居中却官职最大,为大将军,钟会最年轻,为司隶校尉,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讲呢?

公元262年,蜀汉大将军姜维惧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黄皓的陷害,于是领兵滞留沓中种麦。而沓中距离汉中遥远,无力回援汉中,这给了曹魏进攻蜀汉的机会。

公元263年,大将军司马昭召集众臣商议伐蜀大计,众臣都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安西将军邓艾态度尤为坚决。邓艾认为:蜀汉气数未尽,仍有诸如姜维、廖化等人在朝,现在进军蜀汉,不会胜利。

环顾整个朝堂,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一人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行动。于是司马昭派钟会说服了邓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计。随后,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正式拉开了攻伐蜀汉的大幕。

司马昭的计划是这样的:派左路军三万余人由邓艾率领,经狄道直扑沓中,与姜维作战。派中路军三万余人由诸葛绪率领,经武都直插阴平桥头,阻断姜维东归的道路。派右路军(主力军)十万余人由钟会率领,经斜谷、骆谷直扑汉中。

这个计划很歹毒,邓艾和诸葛绪负责堵截姜维,而钟会负责占领汉中。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司马昭的计划被姜维所洞悉,于是姜维没有敢于恋战,急忙率军摆脱邓艾,匆忙向东行军。后遇到堵截的诸葛绪,姜维挥军假装攻击诸葛绪军的尾部,趁诸葛绪调军之际急忙回军强渡阴平桥头,抢先一天过去,然后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会师防守剑门关,堵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

这时汉中已失,钟会十万大军和姜维的近六万人相持于剑门关,钟会不得进,时间一长,粮草不继,于是钟会考虑撤军,这时奇迹发生了。

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经栈道小路偷偷的行军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将马邈。然后又在绵竹戮战前来堵截的诸葛瞻,最后成功斩杀诸葛瞻,直扑成都。刘禅迫于形势出城投降,蜀汉形式上灭国。

刘禅一投降,形势变得复杂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本来原计划是邓艾和诸葛绪为辅助,攻陷成都由钟会的十万大军来完成。结果却是邓艾凭借三万人的偏师迫降了成都,抢走了钟会的功劳,你说钟会心里会怎么想?

而且这时钟会和邓艾心里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但是不管为了什么,在司马昭眼里都是叛乱。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以天子的名义(注意这里)就地安抚,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师纂兼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魏人兼领蜀汉各郡郡首,其余诸如蜀汉的旧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邓艾还对他们夸耀说:如果不是我邓艾,恐怕你们都要死于乱军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苗头,后来邓艾又给司马昭写信,发表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邓艾认为:此时虽然是趁势进攻东吴的好时机,但是士兵们都很疲惫。应该留蜀军两万人,陇右军两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修建船只,积存实力。同时安抚蜀地军民,以威望屈服东吴。这样的话,既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又有德行的感化,东吴很快会投降。

邓艾的思路很好,也很无私,但是却犯了司马昭的忌讳。为什么呢?当时决定伐蜀时,邓艾坚决认为此时不宜伐蜀,现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将军司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权,把伐吴大权也抢到手,看来,邓艾心志不小。于是司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诉监军卫瓘,让他转告邓艾,此事需要从长计议,不急。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没有猜到司马昭的心思,继续上表,言语更加的狂妄,甚至说出了将在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可以专断这样的话。司马昭对于邓艾的信开始敷衍,同时也对邓艾的忠心表示了怀疑。

钟会此时心态也开始失衡,本来功劳应该属于自己,但是却因为邓艾偷袭阴平而大功旁落,这让钟会很郁闷。于是钟会开始找机会陷害邓艾,正逢邓艾和司马昭书信往来沟通伐吴的事宜,于是钟会发挥它的特长,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使语气变得更加猖狂。

同时钟会勾结监军卫瓘一起诬告邓艾谋反,而司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罢了邓艾的兵权,于是很顺利的,邓艾以被怀疑谋反的名义抓了起来,装入囚车送往京师洛阳。

邓艾被抓后钟会心中并不高兴,为什么呢?三路大军伐蜀,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人为领军。诸葛绪早在阴平堵截姜维不利时就被钟会夺了兵权,判了一个畏敌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阳。而邓艾在自己和卫瓘的陷害下也以谋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阳,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高处不胜寒呀!

这时,降将姜维也为钟会分析形势,姜维说:自从淮南叛乱以来,你辅佐司马昭平定叛乱几乎算无遗策。现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难道不应该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保全性命吗?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

其实姜维说的很对,当时的朝政被司马昭所把持,然而钟会近期表现太好,掌握军权太重,自己又处于蜀地这个是非之地,想要撇清关系太难。早反也许还有机会,如果回去迟早要被司马昭剥夺兵权,死无葬身之地,于是钟会秘密决定谋反。

钟会的计划是让姜维领军五万出斜谷为先锋,然后自己率军在后,汇军于长安。然后兵分水陆两路,出孟津,会师于洛阳,这样的话天下大定。

谁知道司马昭早已经洞悉了钟会的意图(也许是监军卫瓘通风报信),于是司马昭率军十万亲临长安,又派护军贾充领一万骑兵入斜谷,驻扎在乐城。这一切都说明,钟会判断正确,司马昭提前动手了。

没有办法,钟会和姜维联合提前谋反,以郭太后的名义誓师讨伐大将军司马昭,要求解除司马昭的大将军之职。谁知道由于起事仓促,酿成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被乱军砍死。随后监军卫瓘率军平定了叛乱,至此平定蜀汉之事彻底结束!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艾、钟会就是螳螂,刘禅就是树上的蝉,而司马昭就是最后面那只黄雀。一心为国的邓艾惨遭钟会诬陷,聪明睿智的钟会又被司马昭制服,说到最后,还是司马昭的心思最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死于假谋反,事实情况是遭受钟会的诬陷。而钟会死于真谋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维忽悠,被司马昭威胁,形势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实说到底,即使两人安全回到洛阳,迟早也会被剥夺兵权然后杀掉,一句话,功劳太大又不善自处而已!


每日趣评


钟会与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他们自取灭亡的结果。

邓艾在拿下成都,灭亡蜀国以后,虽然并没有想叛变独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说话行事很不检点,在成都当土霸王。这给了钟会谗陷他的机会,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车,最后,监军卫瓘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给杀掉了。

钟会则是到成都后,立刻举旗造反。最后,在姜维的挑唆下,他把魏国的将领都囚禁起来,意欲把他们全部杀掉。最后引起魏将们不满,反戈一击,把钟会连同姜维一并反杀了。

也就是说,邓艾和钟会的死,并不是司马昭杀的。

但是,邓艾和钟会真的不是司马昭所杀的吗?

(钟会)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产生怀疑,是因为有一件事是解释不过去的,就是司马昭执意要伐蜀这件事。

这件事最初是司马昭提出来的。司马昭认为,伐蜀的机会来了,应该整顿大军,一鼓作气拿下蜀国。当司马昭提出这一点的时候,当时魏国国内基本上都不同意,包括邓艾,都认为攻打蜀国还没到时候。支持司马昭伐蜀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钟会。但就算钟会支持,当时也有人提醒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不可靠,他伐蜀,可能别有用心。

也就是说,司马昭伐蜀这件事,是非常冒险的。首先是很可能伐蜀无法成功。就算伐蜀成功了,邓艾、钟会等人很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反叛司马昭。那样一来,司马昭势必白忙活一趟。而司马昭本人又是不可能带队伐蜀的,因为曹魏宗室都在邺城,他们是当年被司马懿拘禁起来了的。如果司马昭带兵去了蜀地,可能国内就会变天。总之,司马昭只要启动了伐蜀这道程序,他怎么着都是输家,吃力不讨好。

既然吃力不讨好,为什么司马昭还要做这件事呢?

(邓艾)

我认为,司马昭之所以敢派邓艾和钟会去伐蜀,很可能是有恃无恐。而他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有三道保险措施。

第一道措施,借钟会杀邓艾。

钟会和邓艾有矛盾,钟会不容邓艾有功。鉴于这种情况,司马昭偏偏要给邓艾权力,让他建功。而一旦邓艾建功,钟会必然嫉妒他。这样,司马昭就可以借钟会的手,杀了邓艾。

事实上正是如此。当邓艾奇袭阴平,夺取成都以后,司马昭立刻奏请给他封侯,并提拔他为太尉。这个封赏是非常大的,本来邓艾是钟会的部下,现在却成了太尉,职权一下变得在钟会之上,钟会怎么可能容许他的存在呢?所以便伪造他对朝廷很怠慢的书信,并诬陷他造反。

司马昭知不知道邓艾被冤枉呢?他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将错就错,不做调查,就派人把邓艾抓起来。这就是借钟会之手,搞倒邓艾。

(卫瓘)

其二,卫瓘是重要棋子。

邓艾和钟会实际上都是在卫瓘的运作下,被杀掉的。

首先是钟会谗陷邓艾,卫瓘没有纠错,和钟会一起谗陷邓艾。后来,邓艾被押解去长安的时候,卫瓘害怕自己合谋谗陷邓艾的事情暴露,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杀掉了。接着,卫瓘又组织魏军将领,反戈钟会,把钟会杀掉。

卫瓘是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是专门监督钟会和邓艾军事行动的。

不过,这里却有一些让人不明白的地方,卫瓘是司马昭派去的监军,他怎么敢自作主张杀钟会和邓艾呢?尤其是杀邓艾。史书上说他怕邓艾回去后,他的阴谋暴露,所以才这样做。但是,他一个监军,怎么敢擅作主张随便杀大将呢?杀大将,其罪行不是比陷害大将更严重吗?

所以,很可能卫瓘在前去蜀国当监军之前,司马昭就已经给他交代好了,让他在合适的时机里,想办法杀掉钟会和邓艾。

从卫瓘回国后,司马昭对他的封赏,以及司马炎上台后,对他的格外重视,就可以看出,卫瓘必然是得到秘密授权的。

(司马昭)

其三,屯兵十万防钟会。

除了前面两道保险措施外,司马昭还有一道保险措施,便是他已经准备了十万兵力,屯集在长安。同时,他也把天子劫持在一起。一旦前面两道保险措施都失灵了,司马昭将直接提兵攻打钟会。

再加上钟会手下的魏军,并不真心归附钟会,也就是说,钟会人心不稳,司马昭并不害怕钟会造反。

当然了,这只是下下策。

不过,实际上在前面两条措施下,邓艾、钟会已经被杀,司马昭用不着这条下下策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艾、钟会的死,司马昭是脱不了干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