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5發栓動步槍為何不再增加彈容量?

oXom0_一葉知秋


首先的原因就是替代栓動武器的槍支已經出現了。在歐戰爆發的1939年之前的1937年,美國陸軍就已經開始投產新式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以替代老舊的春田(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而當時的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戰前也有wz38M半自動步槍和應東北軍少帥張學良要求設計的ZH-29半自動步槍。蘇聯也設計了包括avs36自動步槍以及svt38和svt40半自動步槍,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比栓動武器先進,只是因為使用全威力步槍彈,在精度上略有欠缺罷了。

然後就是因為栓動步槍一般採用的雙排彈倉在不外露彈倉的情況下差不多都只能容納五發,比方說毛瑟兄弟的得意之作,毛瑟1898步槍,其使用五發橋夾供彈,而英軍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使用兩個五發漏夾供彈,一共十發,其在彈藥數量上確實壓毛瑟一頭,但是裝彈時間上毛瑟明顯比其速度快,但是半自動步槍的彈藥一個彈夾有八發(加蘭德),而彈匣供彈的半自動步槍也是十發到十五發不等,這樣在射速和活力持續性上面,栓動步槍無論加多少彈藥容量也只是多餘的設計,比方說二戰時期的Kar98k步槍,其後續有改進型號加上了彈匣,但是由於栓動的限制,在和半自動步槍對決當中仍然以失敗告終。

最後,就是速射武器的大規模普及,在二戰時期,各國基本上都有裝備衝鋒槍,蘇聯有ppd系列和ppsh和pps系列,代表就是ppd40和ppsh41以及pps-43衝鋒槍,而美帝發揮其優良的工業生產能力,在一戰時期就有勃朗寧自動步槍(BAR)服役,湯普森衝鋒槍的原型儘管只趕上了1918年十一月十一日前不久運往歐洲的補給船上,趕上了個尾巴,但是它完完全全的參加了二戰,湯普森衝鋒槍無論是裝30發的彈匣和50發的彈鼓,火力都是一如既往的強勁,法國也有mas38衝鋒槍,德軍更是有MP38/MP40衝鋒槍和後期生產的STG44突擊步槍。


戰鬥機解說家


栓動步槍五發改十發意義不大,而且可能會出現副作用。

二戰時期的栓動步槍大多是五發子彈,這也是栓動步槍最常見的容彈量。五發子彈,對於栓動步槍來說,完全夠用。栓動步槍是19世紀就有了,那會兒的栓動步槍也是五發子彈,到了二戰時期,大多數栓動步槍還是五發,這其實就證明了,五發左右是栓動步槍最合適的容彈量。栓動步槍的射速,決定了,這槍對於子彈的消耗量並不大。拉一下槍栓打一槍,射速明擺著就很慢了。槍裡的子彈打光了不要緊,換個彈夾重新裝子彈不就完事了。用彈夾將子彈壓入彈倉,還是很方便的。


即便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能夠容納十發子彈,英軍在關鍵的時候,還是隻壓五發子彈就開火了,因為快速,因為再裝多了,費力氣了。開戰後,英國人將很多李恩菲爾德都召回了,特意為這把槍改成了五發彈倉的。


對於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來說,五發子彈就不行了,射速快,子彈消耗大,所以必須加大容彈量,美軍的加蘭德步槍容彈量八發,其他衝鋒槍容彈量都在30發左右。

倒也不是說栓動步槍不能增大容彈量,只不過,增大之後,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五發左右,是栓動步槍最合適的容彈量。


軍武文齋


栓動步槍5發的彈匣容量已經成為約定俗成,就好像步槍彈匣是30發一樣。從栓動槍定型開始,就已經是5發的彈匣容量,如果要增大的容量,就需要對整個槍支進行改造。改造所需要的耗費的精力和材料更多。

步槍開始發展的時候都是打一槍裝一發,打一槍裝一發。這樣花費的時間太長。後來一戰的時候,發展的栓動步槍是5發彈匣容量。這個時候栓動步槍已經定型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也只有為數不多科技發達的國家,栓動步槍的彈匣容量會提升。比如說李菲爾德步槍。它採用兩個5發彈夾合成彈倉。可以容納10發子彈,算是比較牛叉的步槍了。傳統步槍採用5發的彈夾容量。並不會影響步槍性能的發揮。如果步槍彈夾容量更少。則會影響槍械的持續火力。如果步槍彈夾容量太多。不光會增加製造成本,而且容易產生卡殼等故障。

並且栓動步槍有彈夾上彈。通過訓練的士兵可以快速的完成上彈的動作。並不會影響火力的持續性。

栓動步槍5發彈匣,彈倉壓彈,事實上並不嚴重影響步槍性能的發揮,倘若增加栓動步槍的容彈量,在全槍結構不便的大前提下,極有可能設計成了10發彈匣供彈的半自動步槍了,在不搞彈匣供彈的前提下,像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一樣,漏夾供彈時,彈倉的厚度將隨之增加,而使全槍重量增加。可謂得不償失。


軍武小咖


我覺得跟一戰時,馬克沁等重機槍的普及有關。

一戰時,有6500萬人參戰,造成了3000多萬人的傷亡,其中死亡就有1000萬人。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傷亡,跟馬克沁重機槍的普及有很大關係。重機槍的出現,讓一戰成了戰壕戰,步槍更大的作用是“打冷槍”,不需要大裝彈量。

(這他喵的“彈璉”,真長。)

在馬克沁普及之前,軍隊的作戰方式還是集團是衝鋒,趁著敵軍步槍裝彈間歇,衝入敵陣。而馬克沁的出現,讓步兵衝鋒成了自殺式行為。馬克沁採用水冷方式, 600發/分的理論射速,絕對是步兵的噩夢。

一戰時,德軍平均每個步兵團至少配6挺馬克沁重機槍,一個師則至少配備72挺重機槍數量。而在索姆河戰鬥中,德軍給在一線部署的10個步兵師,加配了1000挺重機槍。在此次戰鬥中,德軍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對付英國步兵,一天打死英軍五六萬人。

而且,當時還利用重機槍的超遠射程,發明了超越射擊戰術。將機槍槍口抬高,進行曲射,殺傷戰壕中的士兵。

在1918年8月攻佔海伍德(High Wood)的戰爭中,英軍的一個機槍連使用10挺馬克沁(維克斯式中型機槍,彈璉長8.23 米)在12個小時內,連續發射了100萬發子彈!平均每挺機槍發射了約10萬發子彈。

在德軍主把機槍作為步兵戰鬥核心的戰術影響下,一戰後各國都看是注重重機槍的使用。步兵只負責掩護機槍手,(依靠精確射擊)打冷槍,和清掃殘敵。所以,各國對栓動步槍的裝彈量沒有提高的需求了。

而且,在二戰時,出現了裝彈更多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

栓動步槍由於受到彈倉射擊的影響,擴充裝彈量難度大。而且,這種栓動式的,單純的增加彈倉的意義也不大。

於是,在一戰後,各國開始裝備半自動式步槍,裝彈量在8-20發。最出名的應該是美國的M1卡賓槍和M1加蘭德步槍。

M1加蘭德步槍在1924年開始研製,是世界槍械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半自動步槍。在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1937年投產,成為美國軍隊制式裝備。其目的就是取代“手動後拉式步槍”。隨著美國在1941年參加二戰,該槍開始大規模生產。該槍共計生產了540萬把。

1940年,美國陸軍開始提出研製“M1卡賓槍”的需求,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命名。可以使用15發或30發可拆卸式彈匣。在1945年8月停止生產前,該槍(以及各種衍生型號)共計生產了600萬把。

另外,德國和蘇聯也有自己的半自動步槍。德國的是G43半自動步槍,蘇聯的是SVT40步槍,都可使用10發彈夾。

此時及以後,栓動式步槍走的是“精確狙擊”的路子,不再追求活力的持續性。所以,也不需要大裝彈量。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栓動步槍並非只有5發容量的。

法國雖然自1936年開始裝備著名的MAS-36步槍(5發固定彈倉),但因供應不足,開戰時裝備更多的步槍是貝蒂埃M1916式(Berthier M1916 )步槍,這種一直裝備到1960年的步槍發射8X50R勒貝爾式半底緣步槍彈,使用3髮旋轉式彈倉供彈,中國滇軍部隊抗戰時裝備的步槍,最初就是這種俗稱“法國三響槍”的貝蒂埃式步槍。部分貝蒂埃式步槍後來改裝為5髮旋轉式彈倉,但3發彈倉仍居多。

貝蒂埃M1916最初用三發彈倉,後部分改5發


除了貝蒂埃式,更古老的勒貝爾M1886式步槍(Fusil Modèle 1886)在二戰時仍有裝備,這種步槍發射8X50R勒貝爾式半底緣步槍彈,使用8發前置管型彈倉供彈。這種槍抗戰爆發時中國滇軍、桂軍也有裝備,俗稱“法國九響槍”(當時習慣在槍膛裡也裝一發彈)。

勒貝爾M1886


英國就不用說了,二戰期間裝備李恩飛IV號步槍,發射7.7X56R的.303 Mk VII SAA Ball半底緣步槍彈,使用1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

李恩飛IV號步槍的10發漏夾


意大利二戰期間主要裝備卡爾卡諾91(CarcanoM1891)式步槍和卡賓槍,發射6.5X52MM的Cartuccia Modello 1895步槍彈,使用6發固定式彈倉供彈,這種步槍在二戰期間十分流行,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羅馬尼亞的二戰參戰部隊都大量裝備,戰後仍生產了很長時間,因為產量太大,戰後美國等民用槍械市場曾充斥著卡爾卡諾步槍和槍彈,刺殺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兇手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使用的,正是一支從二手槍店淘來的打折卡爾卡諾卡賓槍。

刺殺肯尼迪使用的卡爾卡諾91卡賓槍


如果再算上主要裝備8發半自動M1步槍和15發半自動M1卡賓槍的美國,其實二戰中使用5發彈倉步槍為主戰裝備的國家並不佔明顯優勢,只是幾個陸軍大國(蘇聯1891/30莫辛-納甘、德國毛瑟K98k、日本38式和99式,以及中國的漢陽造、老套筒、中正式)普遍裝備5響槍,給人留下了太過深刻印象,如此而已。

實際上戰後毛瑟98K也試裝過20發可拆卸彈匣,但那時突擊步槍都快成標配,半自動已開始過時,何況栓動呢?

改裝20發可拆卸彈匣的毛瑟K98k


陶短房


在這奇兵首先告訴大家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直接原因,那就是武器發展迅速,根本沒改良的時間就慘遭淘汰了!至於具體情況,下面詳細解說。

說起二戰的5發彈容有必要提一下步槍的發展簡史,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火器是在我們中國南宋時期產生的“突火銃”,大家都有所瞭解,只是後來火藥技術流入歐洲才真正發揮了它們的作用。從黑火藥單發裝填的滑膛槍射擊到現在30發彈匣的突擊步槍並沒有經歷太多的彈容規格,滑膛槍時代採用的黑火藥燃燒不充分,威力也小,那時候基本採用大口徑彈丸(約在11毫米左右)抵近密集射擊才能給敵人造成巨大殺傷。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的發射藥開始被應用,這時子彈彈頭直徑開始縮小,普遍開始採用阻力較小的流線型尖頭錐底彈頭,彈道性能普遍提高,再加上槍管內普遍有了膛線,閉鎖機構得到改進,槍械的射擊精度、威力、射程都有了更大提升。到了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彈倉式步槍的發展開始變得如火如荼,也就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後裝單發步槍,早期時這種槍也被叫做“連珠槍”,因為它已經可以做到快速發射的操作。

斯普林菲爾德活門式後裝單發步槍

實際上隨著定裝彈被使用之後,後裝填步槍不久也問世了,到這個時候步槍的作戰使用性能和殺傷力已經進入新的高度。隨著德國改進毛瑟彈倉步槍的出現,這才真正為現代步槍發展奠定了基礎,五發子彈的彈倉和無煙火藥的應用,讓這種槍械的作戰能力大幅度增加。也就是說後裝填步槍彈容量從1發升級到了5發並沒有經歷太多時間,這期間隨著各國的追求和科技不同開始出現了不同性能的步槍,比如有的強調威力、有的注重射程、有的在意彈容和重量。這時比較另類的就是英國恩菲爾德步槍了,自重大、價格貴、10發彈容(雙彈夾容量彈倉),但是它的性能非常出眾。

這裡我們不在普及彈管式連珠槍,主要以彈倉式步槍為主。

之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也就是說一戰時各國的制式步槍都採用5發或10發這兩種不同的彈容,真正到了二戰期間步槍的彈容才開始“亂”了起來。二戰後,許多國家開始生產各自的半自動步槍,為了裝彈方便,新設計的槍械供彈方式就比較統一了,基本都開始採用彈匣式供彈,這也是栓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的一大區別。這樣一來彈容就多了,除了栓動5發的,剩下半自動的有8發的加蘭德、10發的蘇聯SVT和德國G-43,美國的M1卡賓採用15/30發彈匣,M1918採用20發彈匣供彈。當然,最令人矚目的還是現代突擊步槍的先驅STG44。

可以說戰爭驅使著科技飛速發展,二戰時的武器不在像一戰那樣單調,除了重裝備,各類步槍衝鋒槍的種類和型號也開始多了起來。

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原因也顯而易見了,二戰爆發的太早,除了美國能強點,世界其他國家根本還沒有時間、金錢和科技來重新換裝新式步槍,就拿德國G-43和蘇聯的SVT半自動步槍來說,戰爭結束時兩國各自裝備了也僅僅10萬支。雖然有許多步槍在戰爭爆發前就開始研製,但是投入生產基本都到了中後期,STG44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在一戰結束時各國已經發現了步槍威力過剩這一狀況,所以在二戰時已經更加註重威力而不是射程。只是從二戰爆發到接下來的戰爭,一方面確實催促著武器科技的快速發展,但另一面也吞噬著驚人的各類資源,所以交戰國雙方能做的只有一邊作戰一邊換裝。

所以不是不給5發步槍增加彈容,而是這種槍直接面臨淘汰,如果二戰真的晚幾年,那麼半自動步槍就會充斥著二戰戰場。要知道二戰是更注重火力的時代,誰還喜歡拿著栓動5發10的到處跑?

所以二戰沒有給步槍增加彈容的主要原因是栓動步槍本來就是要被淘汰的,只是戰爭爆發過早,除了美國,其他多數國家的半自動步槍都在研製中而已。我是軍武奇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戰武奇兵


19世紀末期,栓動步槍基本上就定型了,沒有進一步的發展,至於彈容量,先前是一發一發手動壓進彈倉,顯得非常不方便,嚴重影響了栓動步槍的戰鬥射速。

因此,5發彈夾,也稱橋夾的出現,對栓動步槍來說意義非凡,射手可快速地將5發子彈,一次性地壓進彈倉,提高了栓動步槍的射速和反應時間。

栓動步槍,由於每開一槍,需要拉動槍栓,完成退彈殼、子彈上膛等動作,因此,射速相對較慢,本身設計時,彈倉容量5發,已經是和槍械處於較佳狀態,如果設計成美製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8發彈倉,就得增加槍械的橫向尺寸,顯得非常不美觀。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採用8發漏夾,一次性地壓進彈倉,待打光漏夾內的8發子彈,漏夾會自動彈出彈倉,併發出非常清脆的響聲,等於是提醒射手可以換彈夾了。

由於彈倉內要容下包括鋼製漏夾在內的8發子彈,因此,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彈倉就非常寬,也即彈倉橫向尺寸遠高於5發栓動步槍。

其他,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採用的是2只5發彈夾壓進機匣下方的一隻凸出槍身的子彈盒,類似蘇制SKS半自動步槍10發彈盒裝彈。

因此,除了5發子彈的栓動步槍,其他步槍增加的3發或5發子彈,要麼增大槍械橫向尺寸,以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為代表;要麼增加一隻彈盒,容納多出來的5發子彈,以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為典型。

二戰期間,德制G-43和蘇制SVT半自動步槍,都是10彈匣供彈。因此,5發栓動步槍,就沒有必要再增加子彈了,一旦增加子彈,要麼增大橫向尺寸,象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彈一樣,要麼就和李·恩菲爾德步槍一般,增加一隻彈盒,才能容納多出來的3-5發子彈。

對5發栓動步槍而來,要增加子彈,都是傷筋動骨的改動,實際上毫無意義,栓動步槍5發剛好,不多也不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改動一下,增加子彈,是不是得不償失。


國平軍史


二戰步槍裝五發彈的問題,應分二戰初期和後期兩個階段來談。

二戰初期,首先,由於二戰暴發時,當時世界並不認為一定會爆發世界大戰,儘管當時西方強國加強了軍備和武器研發力量,一些國家新式步槍也研製出來,如美國的M1步槍,由於戰爭並非迫在眉睫,沒有快速列裝部隊,而是根據軍費預算按部就班地更換。當時西方強國還是主要裝備的一戰後的步槍,只是有所改進。其次,二戰到底是打什麼樣式的戰爭,各國都不是心中有數,包括德國雖然裝備了裝甲機械化部隊,有了閃擊戰理論,但還未有實戰檢驗,作戰思想還留有一戰的印記,這會影響到武器裝備的研發和裝備,包括步槍。第三,由於一戰時火炮、機槍的戰場作用遠遠超過步槍,而以後的飛機、坦克所表現出的戰力,是各國優先裝備的武器。第四,一戰主要是野戰陣地攻防,需要距離遠,精度高的步兵武器。鐵絲網、塹壕、機槍、大炮和野戰陣地體系的防禦戰,降低了步兵的作用,加之後勤運力和價格方面的考慮,以及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十發彈匣)實戰並沒能展顯更高的戰鬥效能,所以各國主流裝備還是五發彈倉式的步槍。包括德國毛瑟、美國春田1903式、蘇聯的步槍都是這樣。

二戰後期,經過實戰,各國對單兵火力有了更直接認識,二戰戰場更加廣泛、作戰樣式更加多樣,城市攻防、島嶼戰鬥、山嶽叢林戰、空降作戰、特種作戰等,一些新式步兵(包括傳統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機械化步兵、空降步兵等)誕生,戰場地位和作用更突出,這些都對單兵火力和單兵火力持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衝鋒槍、半自動步槍陸續裝備部隊,裝彈量更大的彈匣,取代了彈倉,成了戰場主流。


靜水深行


如果研究一下手動步槍的歷史中,會發現5發的彈容量是當時的主流,無論是德式系列,還是俄系列都是五發彈容彈的,連美軍也是如此。

這樣的設計與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戰術思想等有關,按照當時的標準來說,5發彈夾就足夠用了,當時的戰術思想中,還強調遠程射擊,甚至英國人搞間接瞄準器,沒什麼追求的說高射速的想法,甚至不被接受,人們更多研究步槍的精確射擊等等,即便當時以後來也出現了彈匣供彈,一下子把彈容量提高到10,甚至20發,但是在實際使用當中它沒有獲得好評,應該說這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戰術,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問題,不是簡單的人們沒有能力去造更好的東西,只能說大家接受這個條件了。


麥田軍事觀察


首先,二戰之前的步槍,大多都是栓動式的,這就決定了當時的主流步槍射速不會太快。加上剛經過一戰的塹壕戰,大家都認為還需要塹壕對峙,栓動步槍還適用,所以步槍的橋夾5發夠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各國都削減軍備投入,裝備的發展就慢下來了。

另外英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可以裝兩個橋夾,10發子彈,在射擊過程中還可以隨時補充子彈,槍機順滑射速高,是毛瑟98k的死敵。

其實,當時很多國家早就在研究半自動步槍甚至全自動步槍。通過研究發展,發射全尺寸步槍彈的全自動步槍,後坐力太大,精度太差,士兵控制不了,才會出現半自動步槍。

當時在研製階段的步槍,彈倉結構上推陳出新的設計很多,但不成熟。

美國研究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開始大量裝備陸軍部隊,太平洋戰爭開戰的時候,陸戰隊還用不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