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碧水映藍天——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紀實

近年來,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以“河湖庫長制”為抓手,強力推進水環境整治,全縣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尤其是三湖連江水庫整治效果突顯,已成為魚米之鄉、詩經嘉魚的一張靚麗名片。

構建長效治水格局

嘉魚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不斷織密“三張網”,著力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治水網絡。

根據《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湖北省水庫管理辦法》,該縣研究制定了《三湖連江水庫保護和管理辦法》,出臺了《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以縣政協主席為第一副組長,分管常委和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鄉鎮為組員的領導小組,並逐級逐人明確工作職責,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同時,按照“河湖庫長制”工作常態化的要求,大力推行“日巡、周巡、月巡”工作模式,河長及相關部門堅持定期到三湖連江水庫調研督辦治理工作,在確保綜合整治工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對三湖連江水庫的監管,真正使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實效。

“我們把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全縣河湖庫長制考核體系,進一步加大庫區整治工作的考核力度,切實保障整治實效。堅持縣領導帶隊監督檢查,完善會議、通報、督辦等工作制度,對不作為、不擔當、完不成任務的單位,對其主要負責同志追責問責,有效倒逼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責任落到實處。”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強化源頭治水舉措

水環境整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嘉魚縣委、縣政府始終強化源頭治理意識,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實現標本兼治。

該縣堅持規劃先行,按照“三線一路一管網”的管理思路,積極開展三湖連江水庫確權劃界工作,劃定了藍、綠、灰“三條界線”,埋設了界樁,制定了“三線”管理辦法,並明確了每個界線內的具體規劃。

藍線,即按照水庫最低蓄水水位28.5m的標準劃定藍線,藍線以內屬保護區,不得有任何經營和開發活動;綠線,即藍線以外50m以內為綠線,綠線以內修建環湖綠色步道,開展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和建設景點,屬旅遊休閒區;灰線,即綠線以外為灰線,發展綠色環保經濟。

近年來,該縣開展水庫垃圾清撈行動,組織相關單位對水庫環境衛生進行大整治,對庫區水面漂浮物、白色垃圾、坡岸衛生等進行了徹底打撈、清理,共出動60餘人次,10餘艘船隻,15輛運輸車輛,投資50餘萬元,清理垃圾80餘噸,有效地改善了庫區環境衛生。

開展拆除圍(攔)網、築壩攔汊、叉尾鮰孵化專項整治行動,完成了小湖、梅懈湖、白湖範圍內零星漁網及網箱養殖漁網的拆除,拆除圍(攔)網150餘條,清理水面面積18000畝,水質不斷提高,達到可通航標準。同時,與三湖假日大酒店(九號壩湖汊)簽訂瞭解除水產養殖經營權協議;與小湖、梅懈湖簽訂瞭解除水資源委託管理協議。並且按照每畝水面1000元的補償標準,對2806.96畝養殖面積予以拆除退汊還湖。

截止目前,已拆除築壩攔汊共148處,還湖面積約2470餘畝;叉尾鮰孵化企業17戶已全部關停。開展畜禽養殖關停搬遷專項整治行動,已完成畜禽養殖場共計30戶的物價評估及實地測量,並且下發了限期關停搬遷告知函,目前畜禽養殖場已拆除14戶,關停16戶。

該縣立足於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充分利用三湖連江水庫自然生態優勢,實現水庫功能由生產型向生態型轉變,以特色水鄉、三國文化為依託,成功引進投資129億元的“戀江湖”三湖連江開發、投資100億元的金色年華生態養生谷等旅遊大項目,對三湖連江水庫進行科學合理的旅遊開發,不斷厚植綠色崛起優勢。先後舉辦了中國業餘沙灘網球巡迴賽、最美四分馬拉松賽等文體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在打響了“南有嘉魚”品牌的同時,有效倒逼綜合整治落到實處。

營造全民治水氛圍

積極發動全社會各界參與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抓好水生態治理保護。

嘉魚是一個財政小縣,為了確保綜合整治工作順利推進,縣委、縣政府堅決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一次性投入2000萬元用於三湖連江水庫第二階段專項整治,投入3000多萬對主壩進行綠道改造,投入5000多萬建設小湖、梅懈湖至公路橋地段生態截汙工程,投入2億多元用於小湖片區棚戶區改造。

同時,強化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和改造,實施了縣汙水處理廠和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等工程,有效促進水環境不斷改善。

該縣深入探索市場化運作治理模式和第三方運營管理模式,以市場化運作提升效益。採取EPC(即設計-採購-施工一體化)方式進行公開招標,引進蘇商集團,參與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著力推進環湖綠道、環湖截汙、生態修復、退漁還湖等整治重點工程項目,實現“互利共贏”。

( 出處:咸寧日報 通訊員 皮道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