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晉升大佐要達到哪些條件?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

李三萬

摘要:二戰期間,在日軍的軍銜制度中,大佐是個很關鍵的級別,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能晉升大佐?戴上大佐肩章後又會有哪些令人羨慕的權利和待遇?

二戰時,日軍晉升大佐要達到哪些條件?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

二戰期間,在日軍的軍銜制度中,大佐是個很關鍵的級別,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能晉升大佐?戴上大佐肩章後又會有哪些令人羨慕的權利和待遇?

佐官是日本軍隊特有的一個軍銜等級,基本相當於其他國家的校官。日軍的佐級又分為少佐、中佐和大佐三等,基本對應其他國家的少校、中校和上校,所以日軍的大佐也就是其他國家的上校,而不是有些人想當然的大校。當然日軍的大佐是佐級的最高等級,再往上就是少將了,從這點來說,又和大校是一樣的。

根據當時日軍的相關規定,陸軍大佐屬於“一等奏任官”,服役的年齡上限為55歲,晉級“停年”為兩年。大佐相對應的職務通常是步兵聯隊長、旅團參謀長或者師團參謀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以及軍以上司令部的高級參謀、情報主任參謀、作戰主任參謀等等,已經屬於高級軍官的範疇了,在二戰中要是能幹掉一個大佐已經是非常了不得了。

日本陸軍的所有軍官都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特別說明一下,日語中的“士官”並不是我們現在意義的士官,而是軍官,日軍裡從准尉到大將都可以稱為“士官”,所以“陸軍士官學校”就是陸軍軍官學校。

二戰時,日軍晉升大佐要達到哪些條件?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

由於整個日本就那麼一所標準的陸軍軍官養成學校,正常情況下,軍官一般晉升到中佐就算到頭了,再要向上晉升就非常難了。怎麼才能順利晉升到大佐進而邁入將軍的行列呢?那必須再考進陸軍大學深造。

陸軍大學的考試和選拔是非常嚴格的,通常情況只有在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成績在前20%以內才有資格報考。這個門檻就已經相當高了,基本上就淘汰了80%的軍官了。不過,進了陸軍大學,那麼就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瞭,不出意外的話,畢業十年之內基本可以晉升到大佐。

陸軍大學多以少尉或者中尉入學,三年學習期滿後一般以大尉畢業。只要是陸軍大學畢業,一大福利就是哪怕在大佐職位上退役,也一定會“榮譽”晉升到少將再退役,保證享受少將退役待遇。換句話說,基本上進了陸軍大學,只要不犯錯或者提前退役,將官是穩穩的。而沒有陸軍大學經歷的軍官,能晉升到將官的,絕對是鳳毛麟角了。抗戰中被擊斃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就是沒有進過陸軍大學,所以本來是晉升了中將後就要回國退役,一般混成旅團長就是少將,中將是極為罕見的。沒想到剛晉升中將不久被被擊斃了。而且從阿部在實戰的表現,也可以說很不專業,“名將”之稱明顯是有水分的,不過是日本媒體對一個已經陣亡的中將的溢美之詞。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佐不過是晉升將軍的一個臺階而已,只是說在日本,大佐是晉升將軍很關鍵的一個臺階而已。日本的階級固化現象,嚴重的有點變態,歷史上唯一說出來算有點鬆動的,就是明治維新後的戰爭年代,平民子弟理論上有了一個躋身高端的上升通道,不過即使是鬆動,也只是鬆動而已,這個通道還是非常狹窄,符合日本一貫的資源集中使用,精英化選拔的社會觀念。

二戰時,日軍晉升大佐要達到哪些條件?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

二戰時日本也是一個有著將近一億人的人口大國了,可是士官學校就只有一所,要當軍官,必需是這家士官學校畢業,絕對沒有例外。要是當個普通的大頭兵,那就當到死,立下天大的功勞,也只能當曹長。要當軍官,就必需士官學校畢業,那麼考試競爭有多激烈,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這家學校畢業出來,冒死作戰,最後的結局也就是中佐到頭。日本軍銜到中佐這裡就是一個分水嶺,想要跨過這道門檻,就必須要再考入陸軍大學進修,考陸軍大學不光是成績好的事,還有條件,要士官學校畢業,在軍隊服役兩年以上,軍銜中尉或上尉,且年齡不滿三十的年青軍官。後來放鬆了一大步,就是有資格考試的軍銜放鬆到少尉或中尉,別小看這一步放鬆,少尉中尉一步之差,其實意味著士官學校畢業的,人人有資格考試和一部分人有資格考試的區別,說理論上給平民子弟打開上升通道,說的就是這事。

同時,等陸大畢業後,陸大畢業生在升職上,就一路坦途,前期只要自己別作死,哪怕混年資論資排輩也能混到大佐位置!在日軍內部,到了大佐這個級別,就可以說已經一隻腳跨進將軍行列,最次也是混日子沒任何功勞,最後退役也是能享受少將待遇。

二戰時,日軍晉升大佐要達到哪些條件?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

另外,大佐的薪資也是非常可觀的。月薪可以達到350日元,在當時350日元已經是絕對的高新了,普通職員的月薪也就30日元左右,一般情況下30日元可以應付一家三口一個月的日常開銷。

作為對比,一等兵月薪9日元,曹長月薪為25日元,尉官最高為75日元。

更形象一點來對比,二戰時期的上世紀四十年代,1克黃金是1.36日元,今天1克黃金大約340元人民幣,那麼折算下來,大佐的350日元可以買257.35克黃金,相當於今天8.75萬元人民幣!

在戰爭中,大佐的能量還不小。熟讀抗戰史的人都知道,1944年侵華日軍發動了整個抗戰期間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一號作戰”,動用的總兵力超過50萬人,是日俄戰爭以後日本陸軍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中國戰史稱為“豫湘桂戰役”。而策劃和具體負責制訂作戰方案的,就是兩名大佐軍官——參謀本部作戰部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陸軍大佐和中國派遣軍作戰主任參謀島貫武治陸軍大佐。

就是這樣兩個大佐帶著一群中佐、少佐擬定完戰役計劃,上報給作戰部長(少將)、參謀次長(中將)和參謀總長(大將)簽字,再由服部卓四郎正式下令實施,這就是日本軍隊在二戰時期的作戰決策體系。

二戰時,日軍晉升大佐要達到哪些條件?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

很兒戲是嗎?真實情況就是這樣,這就是大佐級參謀軍官的巨大能量,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大將也只有照辦的份。

還是這個島貫武治大佐,戰役打響前調任第11軍高級參謀,在桂柳會戰中公然抗拒畑俊六和岡村寧次(第六方面軍司令)兩位陸軍大將的命令,支持11軍長橫山勇擅自行動。同樣,在早年的“九一八事變”中,主謀也是板垣、石原等幾個佐級軍官,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陸軍大佐,甚至以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發佈命令,事後也得到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中將的追認,“七七事變”呢?決定動手的也是一個大佐——聯隊長牟田口廉也陸軍大佐。

二戰日本陸軍將官只有少將、中將和大將三級,不設准將軍銜,因此日本的將官比較“值錢”,如此也就造成了大佐軍銜級別較高,等於一隻腳已經踏入將軍的門檻,無非需要把停年混夠或者獲得功勳。所以,日軍的大佐軍銜“含金量”普遍要高於其他國家的上校、大校,某種意義已經具備准將的水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