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 = 確定性邏輯?

“銀行與醫藥股票哪一個前景更好”?相信90%以上的人都會毫不猶豫選擇醫藥:中國進入降息週期,而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不可逃脫的宿命,更何況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醫藥行業 = 確定性邏輯?

東阿阿膠


可這就意味著,醫藥行業就一定有確定性的邏輯嗎?醫藥行業一定就有穩定的年化增長嗎?長期持有醫藥,就能避免風險嗎?


事實

  1. 帶量採購到現在,醫藥股降了很多,即使這樣,醫藥股的市盈率平均還維持在30倍左右,而銀行的平均PE30倍不到,醫藥比銀行貴3倍。
  2. 國內藥企的實力和國際頭部藥企相比,差距懸殊,輝瑞2018光研發費用80億美元,而恆瑞醫藥18年的營收還不到200億,經濟全球化中,要不是政府保護本國藥企,中國的藥企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呢?
  3. 造化學藥和生物藥是有風險的,製藥週期中一步走錯就白乾了。
  4. 即使建立在美國從09年10年大牛市的基礎上,輝瑞的走勢也並不優秀(對比一下亞馬遜)。


醫藥行業 = 確定性邏輯?

輝瑞製藥


以史為鑑

日本過去20年人口老齡化比中國嚴重多了,醫藥產業規模的年度增長率還不到1%,就是因為政府對藥價的不斷打壓。


“機構對醫藥股的樂觀主要是因為他們太過依賴醫藥上市公司對醫改的解讀。其實只要找個醫院院長或者衛生部官員調研一下,就會發現醫保覆蓋面的增加主要體現在過去三年的一次性提升,未來不會再有進一步的大幅提升。而省級統一招標、藥品零加成、總額控費、超支分擔、按病種付費等多項措施正處於試點和推廣的初期,核心只有一個:進一步限制藥價和用量以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目標,直接手段就是將醫藥從醫院的利潤中心調整為成本中心,這種轉變對醫藥行業整個利益鏈的衝擊是巨大的。”


醫藥行業 = 確定性邏輯?

愛爾眼科


結論

醫藥作為一個差異化、有門檻的行業,不論板塊走勢如何,一定也會出幾隻大牛股。如果要買醫藥,哪些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大牛股呢?一定是那些國家極力支持,具有獨特競爭優勢與研發實力,不收醫改政策衝擊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