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醫藥行業觀察:一季度業績分化,疫情籠罩下行業淘汰賽加速

財聯社(合肥,記者 查道坤 劉夢然)訊,新冠疫情影響下,多行業秩序亟待恢復,醫藥企業也不例外。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40家公司發佈一季度業績預告,有83家企業預計一季度淨利潤下滑,佔比過半,其中38家企業出現虧損,這其中包含30家首虧企業。

抗疫藥品企業一季度業績靚麗

在業績增長的上市醫藥企業中,多數為抗疫物資生產商。比如在本次疫情中意外“走紅”的連花清瘟生產銷售商以嶺藥業(002603.SZ),一季度實現淨利潤4.33億元到4.61億元,同比增長50%到60%。股價方面,期間公司收穫多個漲停板,市值達到414.7億億,年內以來股價已經上漲177%。

受抗疫藥品藥材需求大漲的振東製藥(300158.SZ)一季報也預增,公司預計2020年一季度盈利5145.48萬到6689.12萬,同比增速達到0至30%。今年2月初,公司的藥品序列防風通聖丸和藿香正氣膠囊入選了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

此外,生產抗病毒口服液的香雪製藥(300147.SZ)預計首季實現淨利潤7732.80萬元到8660.74萬元,同比增長達150%-180%。

值得一提的是,繼連花清瘟後,紅日藥業(300026.SZ) 4 月 14 日發佈公告稱,公司產品血必淨注射液新增適應症獲得申請批件,批准血必淨注射液說明書功能主治項增加用於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治療。

這是又一產品獲批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或 / 和多臟器功能衰竭。雖然血必淨注射液銷售量暴增約 87%,由於銷售費用大增等原因,一季度紅日藥業預計實現盈利9644.01萬元-1.3151億元,同比下降25%-45%。

不過,在二級市場上,紅日藥業4月15日以來公司股價連續漲停。

呼吸相關器材公司 產品供不應求

除藥品生產企業外,醫療設備製造企業在疫情抗擊中也備受矚目,多家口罩產業鏈公司業績報喜,呼吸機作為抗疫器材中最受關注的產品,相關公司業績同樣明顯改善。

東興證券研報顯示,我國頭部的呼吸機生產企業有四家,分別是魚躍醫療(002223.SZ)、誼安醫療、明康中錦和邁瑞醫療(300760.SZ)。其中,邁瑞醫療一季度預計盈利12.57億元至13.58億元,同比增長25%-35%;魚躍醫療一季度預計盈利3.7億元至3.82億元,同比增長50%-55%。

此外,檢測試劑盒相關公司中,華大基因(300676.SZ)業績預告顯示,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市場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需求大增,一季度預計盈利1.3-1.4億元,同比增長35%-45%。目前,華大基因的核酸檢測試劑盒日產能已提升至200萬人份。同業公司達安基因(002030.SZ)也預計一季度淨利潤為1.86億元-2億元,同比增長達558.07%-607.60%。

在業內分析人士看來,新冠疫情利好多個醫藥細分領域,對於企業而言也是重要發展機會。據財聯社記者此前瞭解,疫情發生後,多家重點藥企全年無休投入生產工作,火線上馬防疫物資生產線。

疫情加劇業績分化

幾家歡喜幾家愁,儘管有上述業績上漲的“優等生”,不過並不意味著醫藥行業在疫情中可以“躺著賺錢”。事實上,同時有多家醫藥相關企業也面對不同方面的經營困難。

最直接表現是,與抗擊疫情關聯程度低的醫藥企業業績下滑明顯。盈康生命(300143.SZ)主營業務為大型放射性醫療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特色為腫瘤治療。今年一季度,由於醫療服務板塊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小幅下降,公司預計虧損700萬元—1200萬元,上年同期盈利86.61萬元。

同樣受醫療服務影響業績的還有樂普醫療(300003.SZ)。雖然醫療器械板塊是樂普醫療業務規模最大的部分,不過由於植入器械和醫療服務受醫院門診量、手術量等影響較大,同比顯著下降影響,樂普醫療一季度盈利回落,預計盈利3.3億元至4.2億元,而去年同期為5.8億元,降幅最高可能達四成。

同樣受影響的還有科倫藥業(002422.SZ)。今年一季度,公司預計盈利0萬元至3356.88 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0%至90%。在影響業績變動因素中,首要為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醫療機構非疫情科室未正常開展診療工作,導致公司輸液產品銷量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此外,兒童藥企業也出現利潤下滑。康芝藥業(300086.SZ)主要以兒童藥及嬰童康護用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主,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雖盡力發展與疫情防疫物資相關業務收入,但2020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較上年度同期相比仍有所下降,預計虧損950萬元-1450萬元,上年同期盈利2712.12萬元,同比下降135.03%-153.46%。

長江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受到新冠肺炎影響,2020 年一季度醫藥上市公司業績將進一步分化。一方面,醫院常規門診量和手術量較往年減少,對部分醫藥製造企業和醫療服務企業的經營造成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口罩、監護儀、檢測試劑等醫療器械產品和部分藥品需求量提升迅速,對相關企業業績有拉動作用。

對此,有券商分析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分析稱,疫情的雙向影響是導致醫藥企業一季度業績分化的重要原因,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部分企業業績有望逐步恢復,而此次疫情也催化了行業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未來企業應該還是以疾病為導向進行產品結構優化。

醫藥企業虧損面增加

從近期陸續披露的業績情況來看,除了受益於疫情帶動產品銷量進而業績提升的企業之外,越來越多的藥企開始呈現出虧損的面相。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中心發佈了《中國醫藥行業經濟運行月度報告(2020年1-2月)》顯示,去年全年在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變動不大的情況下,2019年1-3月,醫藥行業虧損企業數量為1564個,此後虧損企業數量呈現逐步下滑趨勢,至年底虧損企業已縮減至1151個。

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2月底,我國醫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7333家,從虧損面情況來看,今年1-2月,虧損企業數量2238家,虧損面30.5%,環比提高了14.9個百分點。2020年2月全年醫藥行業虧損總額58.7億元,同比增長31.0%。

在今年前兩個月,由於疫情影響,化藥原料藥和中成藥產量都大幅下降。報告顯示,2020年1-2月,化學藥品原藥產量達37.9萬噸,累計減少22.2%;中成藥產量達28.9萬噸,累計減少33.3%。此外,醫藥行業出口交貨值178.0億元,同比減少10.6%

有從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隨著“4+n”帶量採購的全國推開,眾多醫藥企業不得不通過低價來爭奪醫療機構市場。此外,在一致性評價、輔助用藥監管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影響下,國內醫藥行業淘汰賽已經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醫藥行業的市場環境也因疫情愈加複雜。中誠信國際分析認為,疫情期間,隨著醫藥及醫療用品需求的增長,國家和金融機構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醫藥企業提供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和融資環境,預計2020年一季度醫藥工業和醫藥流通行業的銷售收入將同比增加。

不過,醫藥行業作為大消費行業的一部分,疫情對醫藥行業的“考驗”並不會減輕。在疫情“黑天鵝”影響下,幾乎一切線下消費都面臨阻礙,其中包括提供醫療服務場所。疫情期間,全國多省市為控制疫情,宣佈各類門診部、診所等全面停診,僅保留部分重症科室。

據一名名營醫院從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線下停診之後,公司連續推出在線問診、特殊時期醫療直播課等多種形式的線上服務,為疫情防控期間無法按時就診的消費者提供遠程診療服務。

儘管如此,由於業務量下降導致醫療收入下降,加上醫院運營成本消化壓力,上述人士也表示,公司經營壓力依然很大,為了縮減成本降低虧損,降薪裁員也可能隨時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