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離乳,不要只關心寶寶了

女人生孩子是一件艱難又幸福的事,那麼哺乳也是。

給孩子離乳,不要只關心寶寶了

清晰記得孩子吮吸的第一口,也是鑽心得疼,小傢伙吃奶的力是真不小,破皮了還得咬著牙堅持。後來就是脹奶,硬邦邦的火辣辣的,那感覺就想吊了兩塊發燙的石頭在胸口。月子裡脹奶次數最多,一直到娃五六個月後胃口大了才慢慢沒有。一旦小傢伙發出了指示,就得一坐至少半個小時,長期下來腰痠背痛,圓肩駝背,身材早已走樣。但那有如何,只要每次看到小傢伙在懷裡滿足的吃著,時而一邊吃一邊偷偷的笑,真的感覺再痛再累都值得。

母乳是跟寶寶最親密最甜蜜的時光,不管我們再怎麼不捨,總是有分離的那一天,不管那一天什麼時候來臨,媽媽們永遠是那個最受煎熬的人。

  • 母乳條件不好,最難過的當媽的

聽過很多新手媽媽吐槽,如果沒有奶水就像是罪人一樣被各種嫌棄。月子裡聽過最多的話就是“多吃點多喝點才能喂好孩子”“為了孩子那一口你得忍著”說這些話的人真的只考慮了孩子完全忽略當媽的感受,難道我不是親生媽?我不會為了孩子?需要你們強調?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比當媽的更愛自己孩子的人了吧!可就是在這些語言強壓下,有些媽媽們因為身體原因,母乳條件不好,不能親餵母乳,孩子只能喝奶粉,這樣的“離乳”往往顯得更加悲傷。而最悲傷的一定是當媽的,她何其不羨慕那種抱在懷裡吮吸的親暱,何其不心酸遭受各種語言暴力?我有個朋友生完孩子就住院了一個月,無法母乳,孩子出生就是喝奶粉,雖然孩子長到現在四歲多,身體都很好,但是一提到母乳這件事,我還能看到朋友眼裡失落的淚光。可能這種遺憾,別人都無法真切的體會到吧。

  • 母乳沒營養了的謬論,是對媽媽最大的語言傷害

對於何時離乳,長輩或者過來人總是能說出一套又一套的的建議。而他們總能最後有一句最有穿透力的話總結道“沒營養了”!什麼叫沒營養?孩子剛出生,你說要喝母乳,母乳最有營養,孩子六個月了,你說不用喝了,沒營養了!什麼?難道我變了?我的乳汁也變了?雖然孩子身體不斷變化,營養需求也在增多,母乳供應的營養元素可能跟不上,但是絕對不是沒有營養了!經研究發現,母乳在六個月後鐵含量會有所流失,所以需要添加輔食,防止孩子出站缺鐵性貧血。但是母乳裡的免疫蛋白,脂肪,維生素仍舊是奶粉的幾十倍,依舊是世界上最好的寶寶餵養品!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醫療組織一直提倡母乳最好堅持兩歲或以上。但現實中這種科學提倡總能被經驗理論衝擊,這種衝擊帶來最大的傷害往往是母乳媽媽們在承擔!作者我自己就是一直堅持母乳,從孩子八個月起,就被“可以斷奶了,沒營養了”這種話包圍,每次我都特別反感特別生氣,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一定會給他最好的,我堅持母乳難道我是在害他?不過在這種語言暴力下我還是堅持了二十一個月,後來因為自己感覺母乳量不多了,娃吸的不那麼暢快了就給他斷了。身邊人都覺得我太偉大了,竟然餵了這麼久!其實這種話我都覺得是反諷,我並不認為自己偉大,我只是做我能做的。

我們不強求每個媽媽一定母乳到什麼時候。但是這個時間一定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別人說了算!

  • 如何離乳,請多給我們一個擁抱

不管什麼原因,不管什麼時候,離乳的那幾天,哭的,除了孩子,還有當媽的。

人家說,分娩是孩子跟母親的第一次分離,離乳則是第二次,這種特殊的親密關係的斷裂,受傷的一定是雙方。只是,生活中我們所有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孩子沒奶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輪流抱著哄,爸爸各種逗,而那一刻的媽媽,則是躲在一邊哭,獨自承受著這份分離的不捨,獨自承受著脹奶引發的疼痛,獨自承受著與孩子分離的焦躁。這時候的媽媽是最脆弱的,她多麼希望有人過來拍拍她的肩,哪怕說一句你辛苦了。多麼希望老公給一個溫暖的懷抱。還記得,我給孩子離乳時,因為是我一個人帶孩子,之前想過藉助老人一起分散孩子注意力,但是現實沒那條件,只能跟孩子爸爸商量,讓他多陪伴孩子,然而現實並沒有,所以我一直很氣憤,也很焦躁,對孩子爸爸意見特別大,哭得他一點都不關心我。心裡做好了離乳的準備,那就去做吧,雖然只能靠自己和孩子,讓我們獨自去邁過這個坎。在堅持離乳不離人的原則下,我採取緩兵之計,逐漸過渡,孩子一歲半後就把餵奶次數由三次減到兩次,最後幾天改成一次,直到那天徹底不餵了,孩子哭得很傷心,我抱著他也跟著他哭,他卻一把摟住我,停止了哭泣。當時我有點驚喜,但更多的是感動,孩子這麼小就知道心疼我,這個擁抱給了我很大的力量,正是他的擁抱化解了我和他在這個艱難時刻所有的阻礙。第二天他也沒有哭,自後就再也沒有喝了。

給孩子離乳,不要只關心寶寶了

只是想說,離乳跟分娩一樣,是一件不能忽視的分離創傷,它需要也應該得到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尊重,更多的呵護。

為每一個媽媽傳送一點正能量吧!

# 你的離乳故事能分享嗎?#頭條育兒#

喜歡我的原創,關注我吧!定期有分享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