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在我國剛建立初期,很多方面都沒有權威性的技術理論指導,導致我國很多時候不得不向其他國家妥協、退讓。但是後來出現了一幫人,正是這些人的出現救新中國建設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從國外學成歸來,在多個領域陪著中國一點點富強起來。正是因為他們的關係今天的中國能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在國際社會上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今天提到的這位就是為我國軍事實力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鄧稼先先生。

伯牙子期之交,長達世紀的友誼

而說到鄧稼先先生就不得不提到對他影響很深的一個人,他就是楊振寧。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兩人可謂是“青梅竹馬”的好友,他們從中學時就是同學,更是心心相惜的摯友,兩人的“伯牙子期之交”也是在界內被人傳為美談。 當時楊振寧的學業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鄧稼先很崇拜他。楊振寧以大哥的身份關照鄧稼先。受楊振寧的影響,鄧稼先在物理、數學等課程中的才智也發揮了出來。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楊振寧機智靈巧,同學們稱他是“機靈鬼”。鄧稼先忠厚老實,綽號叫“鄧老憨”。下課後,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後來兩人的人生走向大家都知道,各有差別。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楊振寧留在美國取得了很多學術上的成就和名氣,在美國是深受政府追捧的科學人才,而鄧稼先毅然選擇回到了祖國,用自己的努力去建設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而且兩人的成就都很高,可以說楊振寧和鄧稼先兩位知己相互促進了彼此。當初很多人說楊振寧沒有回國報效祖國,大罵他是漢奸,讓當時的鄧稼先也是很氣憤,為好友抱不平。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我也認為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同,方向也不同我們也沒必要去聲嘶力竭的去抨擊他。而且你要知道雖然楊振寧走了但是他也幫我們留下了一個鄧稼先,後來也是他將鄧稼先先生從當時的動亂中解救了出來,而且他對自己的祖國幫助了蠻多的,至今都還在為我國科學事業做出貢獻。不過我更加的尊崇鄧稼先先生一些,因為他能在當初那個時候選擇迴歸無比艱難的新中國,需要怎樣的氣魄和勇氣。即便在之後新中國的動盪時期他還是選擇了堅持下來,為的就是讓中國強大起來擺脫受人擺佈的困境。




“兩彈一星”奠基人從零到一實現突破

1958年,在美國學成歸來的鄧稼先接手了新中國的原子彈理論研究。他帶領著新中國的科學家們從零開始,用最原始的工具,最簡陋的設備,在1964年打響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大炮仗”!

僅僅兩年之後,在鄧稼先的領導下,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中國從此打破了蘇聯和美國的核壟斷,昂首挺胸的成為世界核俱樂部的一員。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而且在原子彈的試驗中有很多危險的工序需要人工親自完成,稍有不慎就會有喪命的危險但是鄧稼先先生毅然挺身去第一線操作完全將個人安危置於國家強大之後。

也正是因為他嘔心瀝血的付出才使中國在原子彈領域有了一席之地,而他卻因為常年工作在化學物質放射性極強的環境下,身體早已經被侵蝕得十分嚴重。數次因為放射性物質的輻射讓他暈倒在工作場地,醫院經過多番努力才將先生搶救了回來,但是機體的損傷卻是無法恢復到最初的樣子了。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而且在新中國初期鄧先生為了祖國的原子彈事業在34歲的時候就紮根進了荒漠之中,整整28年。就連家中的妻子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麼?在哪裡工作?試想在如今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繁華都市又有誰能夠捨得離開如此熱鬧的城市,投身於寂寥無人的荒漠呢?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而且一心投入國家研發事業的鄧老先生在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時,也沒有向組織或是國家申請任何特殊的待遇。就連生命最後的盡頭國家給他配發車輛他也只是上去轉了一圈就下來了,並說道“我已經感受到了祖國的關懷”。可見鄧老先生對於錢財和名利並不是很看重,他在意的是中國能不能從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獨立出來,不再處處受限於其他國家。

為心中理想,不在意身外之物

而且最讓人感觸最深的是鄧老先生病危時對摯友楊振寧所說的話,那時候鄧稼先先生在醫院留院觀察,摯友楊振寧先生前來看望他,當時有記者曾問他“研製出了原子彈,國家給了多少獎金啊?”而當楊振寧先生到了醫院之後也是問了他這個問題。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只見鄧老先生鄧稼先微笑著伸出兩個手指頭:“原子彈十元,氫彈十元。”當年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以後,國家給了一萬元獎金,再加上單位的補貼,最後把獎金分成了10元、5元、3元三個等級,發給當時參與研究的工作人員,鄧稼先拿到的是10元。就連當時的楊振寧聽到這個數字也是大吃一驚,讓他感到無比的汗顏。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可想而知就是10元錢在這麼一點可憐的獎金,在今天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要知道當時那些留美的研究人員要是有點重大成果其獎金都是這個的“幾何倍”,但是鄧稼先先生卻並沒有將個人得失放在心上,他始終在意的都是我國的科學成就。

身雖死,志仍在

就連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他心心念唸的還是祖國,在他知道即將離去的時候他很平靜的對那些守候在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師生、國家領導們這樣說道:“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樣快。”他不想死不是為了自己,而是他念念不忘的祖國尖端武器技術的發展。就連在生命消失的最後一刻,鄧老先生的嘴唇微微顫抖著唸叨到:“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後來在楊振寧先生給鄧夫人的回電中這樣說道“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可見在他心中鄧稼先先生是他非常尊重的人,作為摯友的他深知鄧稼先先生經歷過的困難,更讓他欽佩的是鄧老先生一生不求功名利祿,只為國家繁榮昌盛的高尚品質。

跨半世紀友誼的兩天才,一個在我國奉獻所有,一個在美國追求學術


可以說鄧稼先先生的生命和青春都奉獻給了祖國,也正是他的努力付出才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此殊榮相當於我們國內的“諾貝爾獎”。鄧老先生的成就在華夏5000年的歷史上註定要劃上濃厚色彩的一筆,數十億人都不應該忘記鄧老所做出的的巨大貢獻。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