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iPhone11引發的問題

朋友說,兒子小浩在學習上很沒有自信,不管她怎麼鼓勵,兒子都說“我不行”、“我做不到”,讓她很頭疼。

為了鼓勵兒子,前一段朋友,朋友放了大招,告訴他,如果這次月考他能考進前20名,就獎勵他一個iPhone11。

這下,兒子的學習熱情好像被點燃了,月考前兩個星期,突然開始玩命地學習,勤奮得讓她都大吃一驚。

結果,今天月考成績出來了,兒子只排到了班級第25名。考慮到兒子確實也努力,朋友決定破例獎勵他。

沒想到,還沒有等到朋友開口,兒子就氣得把書包狠狠扔在地上,沮喪而又氣急敗壞地說:“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以後我不學了,反正我也考不好!

朋友很生氣,也沒有再提破例獎勵的事情。最後,她不解地問我:“你說,我兒子這是怎麼了?”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朋友的兒子小浩到底怎麼了?

我想,有一點心理學知識的人,可能都已經看出來了,小浩是被習得性無助困住了。

習得性無助,顧名思義,是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經驗得來的,是一種特別被動、消極的心態,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大。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經典而又殘忍的實驗,他將一隻小狗關進一個通電的籠子裡,並設置一個蜂鳴器(類似於電鈴),只要蜂鳴器一響,小狗就會被電擊一次。一開始,小狗還會出於本能,掙扎著想要逃出籠子,可是掙扎了一次又一次,可憐的小狗根本無法逃,只好放棄,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後來,塞利格曼在電擊小狗前,先把籠門打開,主動為小狗創造逃脫的條件。但是,當蜂鳴器響起時,小狗卻仍然趴著,哪怕它只要跳一下,就可以逃離苦海,它也不再行動。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為什麼小狗連最簡單的跳一跳也做不到呢?

因為之前的失敗經驗讓小狗之後,自己怎麼掙扎都沒有用,已經習得了無助感。

現在看來,這個實驗確實很殘忍。可是反觀我們自己呢?很多時候,我們、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的孩子,一不小心也成了實驗中的小狗。

比如,在日常生活,當我們一次次的努力換來的總是失敗,就會覺得特別力不從心,面對問題也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時間一長,我們漸漸失去自信,陷入習得性無助。

又比如,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負能量的環境中,周圍的人不管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總是習慣用打擊的方式對待我們。

一開始我們或許還能堅定地相信自己,可是時間一長,也容易懷疑自己,認為自己就像別人說的,什麼也做不好。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孩子為什麼會陷入習得性無助?

我猜測,小浩之所以會陷入習得性無助,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次失敗,沒有對失敗形成正確的認識。又或者是平時受到的打擊過多,導致他無法對自己進行正確的判斷。

後來,我和朋友一起聊了很久,朋友告訴我,以前,她對兒子的要求特別嚴格,所以無意中會說一些打擊孩子的話,如“你怎麼這麼笨”,“我都懷疑你是不是我生的”

有一次,兒子突然留了張紙條,離家出走了。紙條上,兒子控訴了媽媽的十大罪行,讓朋友感覺特別無地自容。

找到兒子後,朋友也努力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對話一律以鼓勵為主,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孩子的自信心,可是,孩子依然很不自信。

我明白,朋友一開始否定兒子,是想激勵兒子,激起兒子的鬥志。卻沒有想到,兒子卻對她的否定深信不疑,認為自己真的天生就是笨蛋,一輩子學不好。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一個小故事,找到習得性無助的剋星

我和朋友聊了習得性無助,朋友說:“我已經和孩子說了,他能做到,我相信他能行,可是他為什麼還是不自信呢?”

朋友的話,讓我覺得好笑。如果靠幾句話就能提高孩子的自信,那教育就太容易了!同時,我還想到了一個故事,大致內容是:

有一天,一個哲學家帶著弟子們來到一片平原,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想要除掉眼前的雜草,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弟子們面面相覷,隨後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用手拔掉就可以了。”

有人說:“利用鋤頭更輕鬆。”

有人說:“燒掉最直接。”

哲學家靜靜地聽完大家的答案,最後說道: “好,請你們嘗試用自己提到的辦法來除掉這些雜草吧,一年後,我們再見。”

一年後,弟子們重聚,發現原本早草叢生的地上,有一片莊稼長勢特別好,而他們也終於領悟到:“如果想把雜草全都除掉,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種莊稼。

同理,如果想驅除孩子內心習得性無助的雜草,就要種上成功的莊稼,讓成功的體驗充滿孩子的內心,這也是“勝利者效應”的應用與體現。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如何利用勝利者效應克服習得性無助?

勝利者效應,是指成功是成功之母,當一個人成功了很多次以後,自信心就會增強,所以行動就會進入正向循環,克服習得性無助,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功。

具體如何執行呢?

1.改變潛意識,建立可選擇思維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選項足夠好,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好甚至很差,我們則會認為自己沒有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認識到自己有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就需要可選擇思維模式的幫助。

什麼是可選擇思維模式?是指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主觀選擇的結果。比如,我們說的話,做出的行動,包括我們的成功和失敗。

可選擇思維聽上去有些唯心主義,但是卻能讓孩子意識到,即使是面對習得性無助,自己依然有選擇權。一旦孩子意識到這一點,潛意識裡“我不行”的固有觀念就會被打破,改變也就隨時可以發生。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2.幫助孩子設立階段性目標,堅持練習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更優秀,不管做什麼,都能取得好成績。所以,在設立目標時,常常要求過高。

就拿小浩來說,考入班級前20名,對他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雖然有iPhone11的誘惑,可是也只能讓他堅持一段時間而已。當結果不盡人意時,反而會遭受更大的挫敗感。

但是,如果設立了階段性目標,結果會如何呢?

小浩無法一口氣考入前20名,那麼設立的目標可以是每次進步一到兩個名次。這次能進步一兩名,下次再想進步一兩名就是不特別難,因為孩子已經做到了,有了成功的經驗,這個經驗會激勵他繼續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進步了一兩個名次,下次一定也可以做到,或者認為可以一下子挑戰前20名,卻疏於練習,那麼肯定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加深挫敗感。

所以,階段性目標和堅持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3.教孩子正確歸因,肯定自己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會陷入一種固有思維,認為是因為自己沒能力、不討人喜歡或者運氣差造成的,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這就是在歸因上出了問題。

我們要教孩子如何正確歸因,在面對一件事情時,要從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分析,如小浩考試沒考進前20名,除了目標設置的太高外,學習能力不足也是客觀原因。

但是,即使沒有達到目標,也能引導孩子從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肯定自己。如學習成績提高了,努力準備考試,學習態度很好等等。

當然,肯定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一開始可能並不知道如何做,我們可以用具體而正確的語言告訴孩子,孩子具體哪裡做得比較好。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4.做腳手架,協助孩子積累成功體驗

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會變得不敢接受挑戰。所以,我們要做孩子的腳手架,讓孩子勇敢開始第一步。

做題時,孩子認為自己做不出來,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比如,先帶著孩子讀一遍題目,理解題乾的意思,分析題目用到的知識點,再鼓勵孩子把題目解出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而是引導孩子思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讓腳手架變成依賴。

通過腳手架,我們可以讓孩子積累成功體驗,建立正向積極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到。

以後即使是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題目或事物,也可以避免畏難心理和無助感。

“看吧,我就說我考不好!”面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你需這一效應

當孩子經歷過多失敗,或者長期被否定,就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我們要做的是,利用勝利者效應,創造成功經驗。

不管我們過去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現在開始,請多肯定孩子,我們的信任,是孩子以後持續奮鬥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