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前言

李清照和蘇軾同為宋詞的大家,分別為婉約派和豪放派的領軍人物,他們之間對詞作的觀點有分歧也是正常的,但是他們也有共同之處。

蘇軾先期提出了詞作觀點“自是一家”,同樣李清照也提出了“別是一家”的論調,這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李清照在《詞論》中為什麼大肆批評蘇軾呢?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其一,從《詞論》創作時間看,李清照是帶有私人情緒的。

公元1089年,李清照創作 《詞論》時,年僅25歲,她的父親李格非剛去世不到一年的時間。

李格非是怎麼死的呢?與北宋那場涉及王朝命運的“元佑黨爭”息息相關。

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的革新變法,接連被貶南蠻之地,以至亡於北歸途中。

而元佑黨爭之時,李格非是保持中立的,卻被變法派排斥,也遭受仕途之禍。

這裡有一個小插曲,李清照是1101年嫁給趙明誠的,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和蘇東坡是有政治過節的。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下面發生的故事情節就更有意思了,1091年趙挺之彈劾蘇東坡,1092年李格非實則相反,卻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就是說蘇軾非常欣賞李格非。

那麼,這就麻煩了。變法派認為李格非站錯了隊,活生生的 給他扣上了“蘇軾一黨”的帽子,實際上是比竇娥還冤呀。

這時候,已經成婚的李清照是清楚的。

李格非去世後,閱歷不深的李清照更是氣恨不休,認為這一切的遭遇都和蘇軾有關,所以在《詞論》中大發私憤,對蘇軾乃至蘇門學生的詞作水平大加批評。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還不到“三十而立”的李清照儼然還是個大家閨秀的性格,錯誤思潮的大腦指揮了不切合實際的行動。

其實,爭議也是個好事,這也正說明了宋詞的發展正在獨立於詩之外,逐步成熟定型。

其二,從批評內容看,年輕的李清照“別是一家”的詞作觀點已經顯露雛形。

李清照在《詞論》中是這樣批評蘇軾的: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

其中,蘇子瞻就是指的蘇軾(字子瞻),李清照這樣認為,晏殊、歐陽修、蘇軾三個人學問是可以的,但他們寫的詞哪裡是詞啊,分明是亂打標點符號的詩。

李清照的觀點也凸顯出來,詩是詩,詞是詞,各不相同,別是一家,她主張詞要合乎音樂,才是正道。

從“詞”的發展歷程看,是從“燕樂”演變而來,最早被稱為"曲詞",每個詞牌都自己獨特的音樂旋律。

正因如此,詞人在填詞的時候應該符合詞牌本身的音樂旋律。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李清照詞作的突出特點就是語言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樂美。她的語言明白家常,能“以尋常話度入音律”,化欲為雅。她那些熟知的詞先不談,比如這首《行香子》吧,其中這樣寫到: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可以說,細細品來,韻味無窮。

那麼,蘇軾通不通“音律”呢?絕對是懂得的,並且也是擅長的。

李清照與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妓粉柳永是婉約一派,後來更成了集大成者。而蘇軾呢,另闢一路,屬於豪放一派。

他們對詞的發展有共性之處,更有不同之別,這樣才使宋詞的發展璀璨輝煌。

單就精通音律調和與適用固有音律而言,李清照抨擊蘇軾寫的詞是"不協音律",基本就是長短不一樣的詩,也是一己之見。

李清照看詞寫詞用詞是用靜止的眼光,而蘇軾是用發展的心態去對待。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其三,從討論王安石的一首詞來說,李清照與蘇軾也是別有洞天。

王安石寫過一首詞,名為《桂枝香·金陵懷古》,全詞如下: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是一首懷古詞,王安石面對著金陵城,悵惘不已,一時間想起了他心愛的北宋王朝,對歷史的興亡感慨萬分,借懷古而嘆今。

作為主張變法的政治家王安石,寫的這首詠懷之作,無論是立意還是格局,都大氣的很。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可是,這首詞一經問世及傳播,就受到了多方爭議,以往的宋詞大概都是如柳永詞一般悽美、哀怨,全沒有此詞中"登臨送目"的豪放。

對此,蘇軾倒是頗為欣賞的,雖然他與王安石有政見不同,但是他卻對事不對人,這也是別人學不到的達觀處世,這就是不可複製的蘇東坡。

他認為,這首詞寫的別具一格,敢於突破,使人眼前一亮,不落俗套,實際上也影響了以後蘇軾的詞作風格,終成豪放詞派一代宗師。

然而,李清照對此詞則全不以為然,正眼也瞧不上。她是這樣評價的: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王介甫也就是王安石(子介甫),李清照的意思是說,王安石的散文有西漢大家之作,這點不可否認。但他要是寫起詞來,則根本不具可讀性,人都要被他笑倒。

蘇軾的“不通音律”和王安石的“不可讀”,都是李清照的一家之言,更何況是一位25歲年輕而亂心的閨中少婦呢?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

結語

歷史的發展軌跡是公正的,爭鳴也帶來了宋詞的繁榮。

人世間總會有一次又一次的“華山論劍”,沒有什麼永久的盟主,在意的只是一時的榮華,走的最遠最久的永遠是興趣者、探索者和堅守者。

後注:文章有關資料,參考360百科和搜狐文化,在此一併致以謝意!

平民之宴有話說,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歡迎關注,共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