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鞭杆记》考证与赏析

凉州贤孝《鞭杆记》考证与赏析

赵大泰 凉州贤孝博览馆

一 烈士武臣,多出凉州

在《资治通鉴•汉纪•卷四一》中有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土风壮猛,便习兵事。”

在《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中记载:“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风壮猛......凉州士民所以推锋执锐,父死子战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汉故也。”

1917年,毛泽东发表于《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也提到: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

烈士武臣,多出凉州。作为北方军事重地,古之凉州,今之武威,自古就有着尚武传统,但同时也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威既有“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也有曾经辉煌的武庙。

武威自古是文昌武盛之地,清代许荪荃在《武威绝句》中写道: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李益、阴铿这些文人墨客自是声名远扬,是武威文人之典范。

自魏晋以来,就有“西凉大马,横行天下”之说,武威战马雄壮无敌,腾空而起,脚踏飞燕。宋代陆游 《凉州词》曰: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 雄心一片在西凉。雄心一片在西凉,看来,文武兼备,其实就是武威人固有的品质。

二 武威大侠齐飞卿

在清朝末年,武威最为有名的“烈士武臣”当属齐飞卿,其所作所为,堪称一代大侠。

齐飞卿(1868--1911),本名齐振鹭,飞卿为其字,今武威双城镇北安村人。齐飞卿生于1868年,即清同治七年,是光绪年间的武秀才,且文武兼备,能书善画,在乡民中很有威望。

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武威由于连年灾荒,农事不兴,广大人民深受贪官污吏、苛捐杂税之苦,怨声载道。官逼民反,最终爆发了齐飞卿领导的以哥老会为骨干的武威农民大暴动。

暴动不幸失败,齐飞卿外逃,陆富基、李飞虎、于成林等起义组织者被捕遇害。1911年,接受了革命思想的齐飞卿潜回武威,开展反清活动,不料被捕,最终被杀害于武威大十字。

齐飞卿等人的事迹在武威民间广为流传,被编为故事和凉州贤孝唱段到处宣讲演唱,至今不衰。武威作家李学辉著有小说《齐飞卿传奇》。凉州贤孝《鞭杆记》,又名《打巡警》记述了齐飞卿起义的故事。武威籍作家雪漠在小说《野狐岭》中亦讲述了齐飞卿、陆富基的故事。

李德文先生于2006发表文章《凉州记事》,记述了对于齐飞卿、陆富基家乡的实地考察过程。

李德文在双城镇找到了齐飞卿的孙子齐兆辉,在永昌镇找到了陆富基的重孙陆登高。

齐兆辉的祖太爷齐宗是个很能干的人,齐家就是他这一辈发的家,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财产。齐宗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齐万泰,老二叫齐万荫。齐万泰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齐振夺,字一枝;老二叫齐振海,字一将,因是兔唇,人称豁子。齐万荫也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齐振鹭,字一鸣,号飞卿;老二叫齐振新,字一茂。

陆富基是永昌镇的绅士,有一百多亩地,雇着长工,人称“陆老爷”,太太姓张,生了四个儿子,活下来三个。老三是陆得寿,人称“陆老三”,太太姓俞。陆得寿有两个儿子陆兴学和陆庆学。陆兴学长子就是陆登高。

凉州贤孝《鞭杆记》讲述的是真人真事,齐飞卿、陆富基等起义组织者如此,李特生、王子清、齐豁子等负面形象亦如此,这些人的后代还生活在双城镇,所以凉州贤孝艺人有个规矩:双城不唱《鞭杆记》,下双不唱“皮匠”,因为可能会挨打。

三 凉州贤孝《鞭杆记》

凉州贤孝曲目众多,反映近现代革命故事的首推《鞭杆记》和《打西北》。《鞭杆记》讲述的就是1908年武威农民暴动的故事。

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威县知事梅树楠与永昌区大地主李特生、王之清等,上下勾结,巧立名目,摊粮派捐,欺榨百姓。老百姓对这些贪官劣绅是恨之入骨,他们给梅树楠起个绰号叫做“梅浆子”,王子清起个绰号叫做“王胖子”。贤孝里面唱道:李特生,梅浆子,胀烂棺材的王胖子。骑的白马溜趟子,四乡六区里收款子。吃的是鸡儿油饼子,还有饧面拉条子。铺的花褥子摞白毡,半夜里还要问你借婆娘。这三个老驴一槽拴,凉州的百姓就给遭了殃。

贪官劣绅生活奢华,老百姓则被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逼得没法生活。“红月捐,白月捐,这些个捐税要掏钱,捐的可就是冤枉钱。娶妻嫁女也要捐,死人丧葬也要捐。佃田卖地也要捐,置田置地也要捐。经营牲口也要捐,生儿育女也要捐。娃娃们捐的是‘爬爬钱’,老汉们捐的是‘拐棍钱’。女人们捐的是‘脂粉钱’,光棍汉捐的是‘嫖风钱’,寡妇子捐的是‘裤裆钱’。苛捐杂税就这么子多,凉州的百姓实在没法活。”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百姓没法活,还得活,凉州的好汉子也可有几个。一位是凉州城里的杨成绪,文采极高,且能说会道,人称“杨四爷”,还有两个英雄好汉,一位是武秀才齐振鹭(字飞卿),另一位是陆富基。
有一天,此三人在凉州城一茶楼相聚,三人商定发动百姓向狗官讨要说法。杨成绪写好传单,让齐飞卿、陆富基请人抄写,向四乡六区的百姓发放,定在八月中秋起事,到时在城外关帝庙集合。
且说齐飞卿、陆富基二人回去之后,找人抄写了数千张传单,分发到四乡六区。八月十四日夜晚,各地百姓头目在关帝庙聚会,商讨暴动事宜。齐飞卿、陆富基二人号召百姓十五日首先围攻李特生、王之清的庄园,十六日再围攻衙门,活捉梅县长。百姓一听,群情振奋,齐声大喊,愿意追随。齐飞卿、陆富基见民心所向,不觉大喜,随即命令各乡百姓回去准备不提。
不说百姓准备,在参加聚会的人中混有李特生、王之清的亲戚,他们给这两个大坏蛋通风报信。李特生一听,大骂齐飞卿、陆富基胆大包天,带头闹事,但奸猾的他为防万一,便来了一个金蝉脱壳,带着家小悄悄溜走了。再说王之清,听到消息,自峙庄园墙高人多,命人严加防守不提。


话说八月十五日清早,几千百姓手拿农具,浩浩荡荡,向李特生的庄园冲过来。可是,进到里面,发现人去楼空。农民们大怒,把庄园里的家什砸碎,又把粮仓里的粮食装完,然后拉倒柱子,毁掉房子,又浩浩荡荡向王之清的庄园奔来。

早有家人通报给王之清,王之清命家丁用土枪土炮抵抗。齐飞卿、陆富基让百姓在架子车上装满麦草,推到庄园大门跟前使用火攻。片刻功夫,厚重的大门被烧掉,百姓一拥而进。王之清见状不妙,只好让人用草筐将自己及家小吊出庄园,趁乱逃跑了。百姓进到庄园里面,不见王之清,便捣乱破坏一阵之后,在齐飞卿、陆富基的指挥下,撤出庄园,准备第二天围攻县衙。
深夜,数千百姓来到城外乱葬岗附近潜藏起来,准备第二日进城。
早上,凉州城城门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齐飞卿、陆富基一声令下,百姓遮天蔽日进了城。他们首先推倒了设在四街的巡警岗楼,然后将县衙团团围住。知县梅树楠见状,吓得屁滚尿流,急忙命令师爷去和百姓交涉,自己越墙而逃。情急之下,跳在了一间茅厕之中,不提防茅厕中拴着一条大黄恶狗,见到有人从墙头下来,扑上去就是一口。梅县长哪里来得及躲避,小腿被恶狗咬伤,顿时血流如注。


梅县长溜之大吉,只留下师爷拖延时间。这时,早有人将此事报告给府台、道台和协台。协台马上命令军警出动,开始镇压乡民。乡民因为缺乏组织与训练,手中武器又多是农具,无法抵挡军警的快枪马刀,不久便被冲散得七零八落,除齐飞卿、陆富基等少数人逃回去之外,其余大多被军警围住,押进满城。
都统为了安抚百姓,便给百姓熬上了米汤,然后劝说百姓喝完米汤,赶紧回家,表示官府只抓带头造反的齐飞卿、陆富基。都统命人打开满城城门,百姓一见,四散逃命去了。
且说李特生、王之清,侥幸逃得性命,便双双来到县衙,向梅县长哭诉告状。梅县长便会同府台、道台和协台,共同具状,上报兰州。兰州见事关重大,不敢怠慢,立即批复,命令逮捕齐飞卿、陆富基。
梅县长将公文交给马大人,让他派人逮捕齐飞卿、陆富基。马大人又将任务安排给刘胡子和代链子,让他二人带兵前去抓捕。
且说刘胡子和代链子率领三十个马队来到齐飞卿家门,扑了进去。齐飞卿正在家中,不慌不忙,将他们安顿在书房,好酒好肉招待。刘胡子和代链子心想,谅你齐飞卿也飞不出手掌心,不吃白不吃,便命令士兵吃喝起来。酒席之间,齐飞卿说要换件衣服,便进到里屋,揭开墙上的一幅字画,后面原来是一个出口。齐飞卿飞身一跃,跳出屋子,来到马棚,骑上一匹高头白马,打马就逃。从此,三年不见音信。

刘胡子和代链子吃喝完毕,回头却不见了齐飞卿,大惊失色,害怕陆富基也逃跑了,便带人向陆富基家疾驰而来。陆富基得知消息,便化妆成一位西番之人,头戴白毡帽,身穿大皮袄,对母亲和孩子说了一声“我要到西坝躲一躲”,便出门而去。路上碰到官兵,陆富基镇定自若。官兵一心要抓陆富基,来不及细问,大队人马向陆家扑来。
官兵到了陆家,不见陆富基,就拷打陆富基的孩子,孩子受刑不过,只好说陆富基到西坝去了。官兵又朝西坝追去。

官兵碰人就打探,听说陆富基藏身于石龙家的油坊里,便打马朝油坊而来。进到油坊,官兵向掌柜要人。掌柜一看不好,向一个学徒挤了个眼色,学徒会意,悄悄出去点燃了麦草垛。大火一起,人们乱叫乱喊,学徒急忙来到后院,把消息告诉给陆富基。陆富基拿上一盘草绳,上到房顶,将绳子栓到房顶的后墩之上,然后顺墙滑落,快速逃走了。
官兵们没抓到陆富基,又一路打探,得知陆富基逃到了三沟口的常三家,便又尾追而来。
官兵来到常三家,一拥而进。陆富基听到吵闹声,思谋片刻,决定一人做事一人当,再不连累他人,于是不再逃跑,束手就擒。


且说官兵将陆富基押到凉州县衙,梅县长不敢怠慢,急忙用囚车将陆富基押往兰州。押送队伍出了凉州东门,杨成绪匆匆忙忙赶过来,扶住囚车,拿出一纸诉状,交给陆富基,说让他到兰州过堂时伸冤。
数日后,到达兰州,审案的是一位贺大人。那日,贺大人升堂,衙役站立两旁,好不威风。陆富基拿出杨成绪写的状告梅县长的诉状,递给贺大人,但官官相护,贺大人命令将陆富基押入大牢,等候判决。
话说兰州城有一个孙铁匠,也是凉州人,与陆富基同乡。当初孙铁匠在凉州时,日子艰难,他想到关帝庙偷关爷手中的大刀,用来打制铁钉,卖钱度日。朱会长捉住了孙铁匠,要将他活埋,多亏陆富基营救,方才脱身。陆富基还给了孙铁匠十两银子,让他带着家小离开武威。孙铁匠感激涕零,辗转来到兰州。因为孙铁匠手艺精湛,名气大增,收了不少徒弟,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孙铁匠听说陆富基被押到兰州之后,便提上酒肉,来到大牢,花了些银子,见到了陆富基。孙铁匠提出要多凑些银子,上下打点,救出陆富基。但陆富基不同意,孙铁匠无奈,只好含泪离开。
却说贺大人正在思谋如何定陆富基的罪,武威城却送来了一道文书和三千两银子。文书上说,陆富基带领百姓捣毁巡警岗楼,围攻县衙,罪大恶极,如不除去此人,将来后患无穷。贺大人收了银子,决定判处陆富基死罪。

即日升堂,贺大人不由分说,当堂判处陆富基死罪,然后命人端给陆富基一碗烧酒,算是送他上路。陆富基一饮而尽,被押往兰州肖家坪刑场。午时三刻已到,刽子手手起刀落,陆富基英勇就义。
孙铁匠带人前来收尸,并置办棺木衣着,同时派人到武威送信。陆家庄接到来信,哭成一团。只好派人赶着骡车到兰州接回灵柩。八十岁母亲哭断了肠,子女哭得别人听了心如刀绞。杨成绪跪倒灵前,口念祭文,字字心酸,句句含泪。七天后,含冤饮恨的陆富基葬于家乡。
话说贺大人杀了陆富基,因功升迁为新疆巡抚,上任路上,来到武威。武威县大小官员堆笑迎接,悉心伺候,贺大人便想在武威多待上几天。杨成绪听到消息,便提着一份礼物上门恭贺。贺大人一听是武威杨成绪来访,便叫人请入书房。
杨成绪来到书房,道贺完毕。忽然,杨成绪故意大叫一声,道:“陆富基,你怎么来了,冤有头债有主,这是贺大人书房,你跑来不会是报仇的吧。”说完急忙向贺大人告辞。杨成绪一走,贺大人心里发虚,顿感额头发凉。越想越怕,竟然头晕脑胀,一病不起。夫人急忙在府外烧了纸钱,仍不见效。贺大人预感此地不可久留,便强行由下人搀扶着进了轿子,离开武威西行。来到四十里堡,忽然一阵怪风吹来,轿杆断为两截,贺大人坐立不稳,甩出了轿子,一命归阴。

消息传到武威城,杨成绪大笑一声,道:“阳世三间理不正,阴曹地府有报应。”
话说齐飞卿逃出武威城后,来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凭字画手艺谋生。三年后,他感到风声已过,便决定回老家看看。八月十二日,他终于回到武威,家人和乡邻十分高兴,嘘寒问暖,好不热闹。
齐飞卿的族弟齐豁子,看见齐飞卿回来,便偷偷摸摸来到县衙告密。梅县长得知消息,大喜过望,急忙派人前去抓捕齐飞卿。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齐飞卿正在与族人商谈之际,官兵一拥而入,将齐飞卿五花大绑,押往县衙。
梅县长即刻升堂,审问齐飞卿,却被齐飞卿痛骂一番。齐飞卿被押入大牢,判定第二天清早斩首示众。
八月十三日清早,刽子手押着齐飞卿来到武威城大什字。齐飞卿有气功护体,刽子手连砍两刀后竟然毫发无伤。在清朝有“一刀之罪”的说法,如果死囚一刀不死,是可以赦免的,但此时根本没人给齐飞卿主持公道。刽子手将齐飞卿按到街台子上,脖子里垫给了一块砖,老刀放上咯吱咯吱锯,锯给了半天才锯断,齐飞卿英勇就义。
第二天天亮,城门一开,四乡百姓来到大什字观看法场。杨成绪也来到其中,他义愤填膺,在大什字当着众人的面,毫无顾忌地脱下裤子撒尿。当有人提醒他现在是白天、大什字人多,他说:“凉州城里哪里还有人?明明是黑夜,哪里是白天?”杨成绪来到齐飞卿尸身前,拿出写好的祭文,念罢,又和百姓收尸安葬了齐飞卿。

杨成绪当街撒尿,讥讽民众之麻木愚昧。而一代大侠齐飞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是人杰真英雄,为了穷汉人丢了命。阳世三间硬铮铮,阴曹地府也是鬼中雄。

杨成绪是凉州暴动的策划者之一,但官府却放过了他。李德文先生推断这大概是因为杨成绪已年近八旬,又是光绪丙子科岁贡生,官府才没有加罪。陆富基遗体运回武威,杨成绪曾作文致祭,齐飞卿遇难,他又当街撒尿。传说《鞭杆记》这段贤孝就是杨成绪编写的,交给了著名贤孝艺人李洪元,从此传唱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