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創投吳世春:沒有虧過錢的投資人,永遠成不了頂級投資人

“一個一流的團隊,哪怕是三流的方向,最後也會是二流的結果;一個三流的團隊,如果是在一個一流的方向上,最後也是四流的結果。所以,一個企業的價值,90%在團隊身上,一個團隊的價值80%在創始人身上。投資就是投人,不管是早期投資、VC投資還是二級市場投資,都是一個道理。”

日前,在沙丘學院六期二模塊課堂上,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從陽明心學的角度,分享了投資人的認知力和心力提升。同時,結合多年投資經驗分享了投資中的識人斷事。

梅花創投吳世春:沒有虧過錢的投資人,永遠成不了頂級投資人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 吳世春

以下內容根據吳世春老師在沙丘學院講課筆記整理而成,有刪減:

01

投資的底層思維:王陽明心學

投資的本質就是認知的變現。但凡認知不深刻賺到的錢,你都hold不住的。只有在你認知到位的情況下賺到的錢,才能夠變成你自己的錢。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我們怎樣去提高自己的投資認知水平和能力?

我現在一直講的一個課程叫做創業心學,我希望心學能成為創業者、投資人提升自我認知力的底層操作系統。

什麼是底層思維繫統?底層思維繫統是整體的、動態的、連續的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複雜動態系統中的一種以簡化繁的智慧。

投資創業是一個系統問題,如果我們用線性思維去解決系統問題,就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者守株待兔的情況。

我去年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很多人過去十幾年憑運氣賺到的錢,在一年裡憑實力全部虧光了。我們如果認真去思考,過去20年是中國5000年以來,一個平凡老百姓最容易賺錢的20年。

接下來賺錢會越來越難,只有頭部的人才能賺到錢,很多運氣的錢已經沒有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支撐自身認知成長的底層思維繫統,這個底層思維繫統就是心學。陽明心學,學的就是如何改善認知力、提高心力的完整哲學理論。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優秀,但是很多東西都是你過往的成績,甚至是你解決已知問題的能力,而認知力是你解決未知問題或者不確定性事情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碰到很多困難、挫折甚至困惑,你會做很多選擇,在這種選擇中,你會不知所措,心力會告訴你如何堅定地去做最正確的選擇,做最符合長期利益的選擇。

所以,一個好的底層思維繫統必須能指導解決實際問題,能自洽的有方向、方法論、成果、驗證機制的閉環理論。於是,我提出了心學裡面的閉環。

梅花創投吳世春:沒有虧過錢的投資人,永遠成不了頂級投資人

我們首先要致良知,致良知是我們人生的方向感。我們在每一個層次上面去提出自己的方向,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你就要在事上練,在困難裡面去獲得,也就是方法論。怎麼去驗證你的方法論是否正確?當每一個層次上的困難你都能夠很從容的去解決的時候,你就能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當你的結果能夠跟你的認知一致的時候,就是知行合一。接下來,你會提出新的方向和目標,這樣人生就會進入一種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認知力和心力就會不斷地提高,這就是心學的循環。

一:正確理解認知力

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有一句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走不了多遠。”無論創業還是投資,都是不斷更新的一種認知變現。我們在不確定性的時代,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認知,讓自己的認知跟上自己的財富水平。

認知力是認知世界、認知自己的能力。98%的人很難客觀認知自己,越成功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覺得成功都是理所當然的,都是因為自己很優秀,所以帶來的成功。90%的人都沒有足夠的同理心,不能讓自己去適應世界,而是希望周圍環境能適應自己。知行合一就是不斷的用結果去反省我們的認知,結果不會說謊,當結果跟自己的認知不一致的時候,一定是自己的認知出現了問題。

認知力有幾個層次,第一層是懵懵懂懂的程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層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已經瞭解到自己的不足;第三層是知道自己知道,已經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範圍;第四層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已經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心學的這種體系能夠完全融合貫通到自己的很多工作上面去。

如何提高認知力?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思維框架:

首先要有終局思維。我們做一件事情,要思考這件事情的終局是什麼,以終為始才能夠去反推當下。比如你用5年、10年去考慮當下的一件事情,看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5年。

其次,要有第一性原理。每一件事情都有最本質的因素,要抽絲剝繭,找到這件事情最本質、第一重要的因素,始終把這個本質因素放在第一位去處理。

第三,增量思維。存量思維就是有一個蛋糕,大家來搶,來分;增量思維是做大蛋糕,一起把增量的部分拿出來分。所以,一定要有做大蛋糕一起分的這種增量思維去吸引人才,資本和各種要素。

第四,模型思維。要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標準化,只有標準化的事情才會不斷的複製,才能做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二:正確理解心力

心力就是人生,你心力越強大,人生就會越從容。心力就是要從事上練,難上得。心力是一種無我、空的哲學精髓,要捨棄能操控自我情緒的因素,要保持高位專注,不能被一些外部的噪音或者誘惑所幹擾。所謂將軍趕路,不追小兔,就是這個道理。心安則身安,心困則身困。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心即是力,力由心生。”你的很多力量都來自於你內心的這種產生。當你內心對一件事情沒有希望的時候,你對這個事情也就沒有力量了。

所以,心力可以貫穿我們整個生命過程,能夠激發我們的巨大潛力,去管控情緒,時刻保持堅定的信念,去改變自己和世界。

三: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就是我們的致良知。但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雄心壯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明辨是非,做有益於用戶和社會的項目。在正確的道路上,每前進一小步都是勝利。在錯誤的方向上走得再快,其實都是倒退,最後還是要回過頭來去走正確的路。致良知,才能走正確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確。

投資裡面的致良知就是要有使命感、同理心。偉大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帶著使命感去拼搏的。如果沒有願景,沒有使命感,那就無法指導你的人生。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需要反人性,但是理解世界,我們需要順人性和同理心。對每個人來說,也許我們能活80歲、100歲,但是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時間也就是三四十年。人生很短,最可怕的是選錯方向。只有認知正確,人生才能走對路。

四:事上練,難上得

提升認知力心力的方法論就是“事上練、難上得”,這六個字是頂級方法論。

事上練就是要在做決策、擔責任,有輸贏的事情上面不斷的錘鍊,被事情推著走是最快的成長方式。

比如加入一個團隊,他如果只做執行層面的事情,他是得不到鍛鍊的,因為他不需要去做決策,不需要去承擔責任,不需要有壓力。只有在你做的事情上面,你需要有輸贏,有擔當,有責任,有壓力的情況下,你才會迫使自己去做更好的決定,這種困難才是鍛鍊你的一種方法。

一個投資人,如果要提升自己的話,沒有第二條捷徑,就是事上練,難上得。要讓自己在做決策,擔責任,有輸贏的事情上不斷的錘鍊。沒有虧過錢的投資人,永遠不是一個頂級投資人。

在自己可控範圍之內,我們要敢出手,並且一開始最好能跟著頂級投資人一起多學習多磨練,只有不斷的判斷、決策、出手驗證,才會在痛苦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為下一次出手做好改變。

所以,“一萬小時理論”需要有一個前提,一定是“有難度的一萬小時”。如果你做沒有困難和挑戰的事情,並不會讓你成為某一個領域裡面的專家。

五: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如果你經過大量的事上練,你在面對一些新的情況時,就不會起心動念,不會預設立場,不會提前有結論。遇到突發情況和意外困難,你不亂分寸,不亂陣腳,心平如水,這就證明你在那一層面,已經做到了此心不動。此心不動,才能隨機而動。

隨機而動是根據實際情況,實時數據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能從容地在多個選擇裡面有得選擇,並且能選擇最優。

在個人投資生涯中,如何做到此心不動?過去五年,我最大的自豪就是躲過了很多坑,投到了很多明星項目。比如像O2O、VR、共享經濟、P2P、區塊鏈、智能穿戴等等,對於媒體大量鼓吹的這些最熱的風口,我都沒追。在手遊、互聯網金融、工業互聯網等風口前,我相繼投中大掌門、趣店、珞石機器人等大批案例,這就是“隨機而動”。

六: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用結果去驗證自己的認知力和心力。

知是行之始,認知是行動的開始;行是知之成,你的結果是最後認知的變現,就是你投資的成績一定是你認知的變現。你現在賺了多少錢,都是你五年前的一個認知。你現在的認知決定了你五年後的一個成績。所以,投資是很難短期被證偽的。

為什麼今年投資熱潮才下降?因為2015年、2016年大量的熱錢進入市場,它們很難當時就被證偽。大家當時投了很多項目,但是這幾年很多企業倒閉,大家募不到下一輪基金了,所以就會導致今年投資呈現了一個斷崖式的下降。

心學只有一個功夫,就是知和行不能分作兩件事情。比如我們講一個人的投資成績,一定是跟他的認知相對應的。他有什麼樣的認知,最後就能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他有什麼結果,表明他之前有什麼樣的認知。

“知行合一”投資中需要理解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小步快跑的概念,要積小勝為大勝,穩步上臺階,不要一步求成。

第二,每一步小的成功,都會突破你認知的邊界。當你的認知不斷生長的時候,你的人脈關係、信息源都會不斷提升。

第三,在投資過程中,一定要向有結果的人去學習。你身邊有沒有5~10個真正在投資中賺到錢的人?如果有,而且能夠跟你保持隨時溝通,恭喜你,因為你現在的信息結構,外部的信息源是不夠的,要與最強的人碰撞。

第四,速勝論和投降論都不可取,每個人的投資人生都在經歷“論持久戰”。我把自己的投資經歷用10年、20年去定義,這樣我就不著急現在是什麼樣。

02

賽手的選擇:優秀企業家有四大特質

作為投資人,怎麼去選擇要投資的創始人?

企業的價值在團隊

一個一流的團隊,哪怕是三流的方向,最後也會是二流的結果;一個三流的團隊,如果是在一個一流的方向上,最後也是四流的結果。所以,一個企業的價值,90%在團隊身上,一個團隊的價值80%在創始人身上。投資就是投人,不管是早期投資、VC投資還是二級市場投資,都是一個道理。

新經濟的核心是人,是優秀企業家

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裡成長,企業的天花板往往就是創始人學習和認知的能力。商業模式、經濟模型、用戶數據、財務數據等等都是可以被計算的,唯一不能被計算的是創始人的成長潛力,而這正是很多企業最有價值的部分,這個價值只能靠投資人的一雙慧眼去識別。

優秀企業家的四大特質

特質一:高認知水平。

一個企業家,要有產品認知、商業認知和資本認知。

產品認知就是能夠做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要清楚地知道市場上好的標杆在什麼位置,恰恰這時候眼高手低不是貶義詞。

商業認知,就是你要知道大錢在什麼地方,要理解需求,理解人性,要觀察市場時機, 知道自己在行業裡面什麼位置。

資本認知,就是要讓資本成為你的夥伴,理解市場上不同錢的風險和成本。世界上其實不缺錢,各種成本和風險偏好的錢都有,你要去理解這些不同的錢的性質。

特質二:合作格局。格局有兩點,一是你能找到牛人,二是你能用好牛人。你要通過各種渠道去挖掘和認識這個行業裡面最懂的牛人,並通過個人魅力和利益機制把這個人吸引到你的平臺上來。用好牛人就是要創造一個舞臺,能讓牛人發揮巨大的價值。牛人都希望跟同樣優秀的人在一起工作。

特質三:開放的心態。《三體》裡面有句話叫做“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對於企業,無論大小,一旦創業者傲慢,或者心態開始禁錮的時候,他就很難再成長了。所以,提高認知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開放的心態,一定要避免有小成就就目空一切,要跳出舒適區去磨練和學習。

心態開放有三個原則,不要被傳統的管理模型所禁錮,最重要的不是制定執行計劃,而是制定認知計劃和學習計劃;不要被最初的方向所禁錮,因為創新在加速,市場不可知。原來的商業計劃書往往都是錯的;不要被自己的成就和經驗所禁錮,我們需要有經驗,但是經驗主義恰恰也是投資和創業的大敵,我們常常需要“反經驗”。

特質四:強大的內心。一個創始人要有強大的內心,要越戰越勇。連續創業者為什麼會值得加分?因為他是一個站在半山腰上的創業者,自我驅動力很強,還有攀至巔峰的大機會!所以一定要投那種打不死的小強,會更有機會。

03

項目的判斷:出現拐點最有投資機會

我不提倡賽道投資理論,但是我提倡拐點投資理論。當一件事情出現拐點的時候最有投資機會,尋找新的拐點性機會是每一個投資人應該去考慮的。

我們認為年輕人對於新品牌的認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高端白酒裡面,茅臺、五糧液,年輕人都能夠認知。但是再往下一層的一些白酒,可能很多95後年輕人就完全沒聽過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建立新的品牌認知。

現在的消費人群,主力人群慢慢從70後、80後遷移到90後,甚至00後了。這一波人的品牌的建立,我們要用更強的設計感、更年輕的一些元素去建立更高的辨識度。我們認為每一個品類都值得重做一遍,這裡面都有建立新品牌的拐點。

還有一個拐點,就是中國的整體人口是下降的。未來,我們需要大量的機器來代替人的工作,所以我們也就投了很多機器人的項目。這是大趨勢帶來的拐點。

另外,國運上升也會帶來拐點。隨著我們國家地位在提高,現在中國品牌在東南亞正在慢慢變得強勢,變得更有價值。隨著中國類似於華為、OPPO、vivo、小米這樣的品牌出去,會帶動一批新生品牌也會走到非洲、東南亞、中東、印度這種地方去,這也是拐點性的機會。

梅花創投吳世春:沒有虧過錢的投資人,永遠成不了頂級投資人

靠譜的項目有什麼標準?

首先,判斷商業模式。首先,你們應該會算毛利率,一定要有正向的毛利率。除了要看毛利率,還要看復購率,而且,對於現金流的產品,你需要墊資,需要短貸長投的生意是不能做的。另外,規模上面是不是變的經濟,你規模越大,你的邊際成本會不會越來越低?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

技術創新性和可行性。不要去追求技術的顛覆性和極端領先性。大部分技術的領先性,時間週期都特別短。中國大部分技術都是可以在市場上去整合到的技術。當你的企業變成一個能夠整合市場上最好的技術,去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一個是營銷,建立品牌,一個是整合技術,那你就贏了。

盈利模式。to B和to C的盈利模式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to C的項目,你要去考慮它的渠道成本、獲客成本、復購率,如果是互聯網項目,你要考慮它的日活躍用戶量和用戶粘性等等。但是to B項目,你要找到市場上的標杆企業去對標,你要去分析哪些企業的盈利模型會更加健康。

市場需求。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體量的市場,每一個細分的賽道和需求裡面,都可能有幾千萬人口,這是投資人和創業者最大的幸運。

競爭格局。最好是找到沒有完全建立寡頭型的地方去競爭,一旦建立721的這種市場格局的地方,就不能去競爭了。

風險。現在最大的幾類風險,一是政策風險,幾年前互聯網金融,還是協助政府工作報告的,但是今年這些項目基本上要出清。二是人的風險。當然,投資人還需要賭國運,所幸國運是向上的,並且有30年大國運。

創業過程常常敗在哪些問題、哪些階段上面?

失敗有非常多的路,成功只有一條路,成功就是每個決定你都做得沒有大錯,或者做正確的決定。在每一個十字路口只要有一次錯誤,是大錯都可能翻車。

現金流問題。

有很多企業哪怕到了上市都會被現金流拖垮,像東方園林,那麼大的一個公司就被現金流拖垮了。

戰略問題。一個企業如果在戰略上做了錯誤的決定,哪怕你在戰術上有再多的努力都只會越陷越深。所以一個企業CEO必須要有非常強的戰略高度和思維。

團隊問題。在早期,我覺得創業者越獨裁越好,一個企業只有有真正的主人,才能往前走。人性是非常難的,可以共患難,但是很難共富貴,可能融到一個大錢,大家就在算自己的小算盤了。如果企業沒有一個一股獨大的人,很難走得遠。我們投了這麼多公司,發現平均主義的股權太難了,每個人都覺得我也20%的股份,憑什麼要聽你的?所以這種幾個人平均主義的股權,最後都很難做成功。

時機問題。創業時機不對,或者對於時機的把握不對也很成問題。你永遠不能做領先市場超過一步的東西。領先半步很好,領先一步也可以,但是領先一步以上,第一,可能你的投入不會很快產生價值;第二,可能你容易被鉅額的教育市場的成本所拖垮。

不具備基本的商業常識。其實知識不可貴,常識最可貴。很多企業都是敗在沒有常識上面。很多企業慢慢做,能做成一個成功的企業,但是把時間縮短,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想完成這件事情,往往會適得其反。

融資的關鍵時刻。有時候創始人過於在意估值,在意控制權,所以會不捨放手,最終導致項目失敗。

競爭。競爭不是一個企業最致命的問題,中國沒有哪個領域或者行業是沒有競爭的。沒有競爭的行業,沒人走的路,恰恰有可能是沒有價值的路,有競爭的地方才是有錢賺的地方。所以,不要懼怕競爭,不要去追求那種獨一份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