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縛婁古國,千年博羅

我們前面為大家介紹了

龍華旭日、公莊吉水圍

今天這篇文章,屬於福田鎮山下古村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有人說她是水上孤島似迷宮

她村圍密實,四面環水

就是因為看起來像與外界隔絕的孤島

才會把這600年的風韻留存在這裡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她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

“小島”佔地1.5萬平方米

400多間各式青磚瓦房矗立其上

鱗次櫛比,小巷縱橫交錯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福田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介紹,山下古村因其位於羅浮山下正南面,屬於華夏,故名“山夏”,但土地改革時期村民將“山夏”簡寫為“山下”,結果就沿襲至今。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古圍村形如一片荷葉漂浮於水中,又似一隻萬年巨龜匍匐於地上,相連的三口蓮塘如同護城河,是巨龜的四肢,而古村建在的平地就是巨龜的殼。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古村素有“蓮藕之鄉”的美譽。繞村而修的三口蓮塘種滿了蓮花,盛夏季節,大片大片的蓮葉連在一起如同一把綠色巨傘鋪在地面,微風拂過,蓮葉隨風舞動,頗為壯觀。山下古村也曾是有名的“甘蔗之鄉”。鼎盛時期,村裡就有9座土糖寮榨甘蔗汁、煮糖供應四方。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歷代戰亂時期,這些蓮塘可以防兵賊。據稱,當時村民為防範外侵勢力,在村口的大門樓中安裝了一副重達1400斤的大鐵門。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100多個日本鬼子想進村掃蕩,他們集中火力猛攻,終因蓮塘深和鐵門牢固無法攻入而草草收兵。如今,青磚牆上依稀還留著一些當年的彈孔。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在村落中,有10多條小巷,深而窄,縱橫交錯,每條巷都有名字,最長的環村小巷有500餘米長。這些巷道把村落連接成了一座迷宮城堡,沒有當地人帶領,外人一般不敢輕易進入,以前經常有人在這裡迷路。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山下村開基祖為葉近愚,是南宋丞相葉正簡的第13世裔孫,明嘉靖年間由東莞橫瀝村尾(老洋平)遷出,遷到山下村,他們世代繁衍,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從當年的兄弟3人發展到現在2000多人的龐大葉氏家族,山下村葉氏宗祠坐落在村中央。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葉氏宗祠就坐落在村中央一塊寬闊的院地裡,是古村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建築之一。宗祠始建於明末,坐東北向西南,佔地約300平方米,三間三進。宗祠主體建築為硬山頂,鑊耳山牆,青磚牆身,花崗岩牆基,磚木結構、木樑架。頭進正脊為龍船脊、轆筒瓦滴水剪邊。正門鑲嵌石匾,原有陽刻“葉氏宗祠”四字,“文革”時已毀。中堂為人字山牆,龍船脊,陰陽瓦滴水剪邊,堂內設屏門。上堂為硬山頂,鑊耳山牆,供村人進香的香爐、案臺依然保存,葉氏家族大凡祭祖、祈福、婚嫁、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宗祠左側10多米,即是廳下,堂號名“衍慶堂”,“衍慶堂”拱形正門上方有一塊長約1米的麻石攔住,顯得格外突出,當地人稱“百子鎖閘”。據稱,廳下建立之初,並不能直進直出的,祭祖或辦事的村民必須繞過正門裡邊左右兩側的居民樓(現大部分已倒塌),呈“鎖”字形前進方能到達“衍慶堂”大門。

古村的老書記解釋說,由於“衍慶堂”坐東北向西南,氣勢過於磅礴,風煞太大,不利於葉氏子孫繁衍生息,因此村民特意請來風水先生設計“百子鎖閘”,藉此來確保古村人丁旺盛。規定,在村裡無300男丁之前,任何人不得拆除“百子鎖閘”,不然將阻礙葉氏子孫開枝散葉;一旦葉氏男丁超過300,必須移走“百子鎖閘”,否則將影響古村的風水命脈。就這樣,在男丁人數達到300人時,遵從老祖宗的遺訓,村長帶領十幾個青壯年來到“衍慶堂”大門,準備拆除“百子鎖閘”。奇怪的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拉,又是拽,甚至用松樹猛撞,“百子鎖閘”依然紋絲不動,只好不了了之了,“百子鎖閘”因而得以倖存。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儘管歷經600多年風雨滄桑,這裡的不少古民居保留著原始風貌,樓閣、屋角、廳堂、楹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似乎訴說著昨日的風華與榮光。


水上孤島似迷宮,她是600年風貌猶存的博羅古村落之一


昔日的古村現已殘牆瓦礫遍佈

正如報道所說的

“水上孤島似迷宮,整個村落幾近荒蕪”

歷史的痕跡早已埋沒在斷壁殘垣之中

空留幾分清幽

但也正是山下古村的神秘面紗

為其以後的考古研究留下了巨大的價值

希望村民們能夠常回家看看

保護好山下古村這“歷史寶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