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先生是位百年難遇的一位大畫家,了不起,比黃賓虹先生還高明。

——黃君壁

1986年,一位來自江西南昌某畫家的兒子,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覽館,為他已經辭世七年的父親舉辦了一場畫展。

這位南昌畫家生前曾說,我這一輩子別無他求,只要在我死後能辦一場我的作品展,也就死而無憾了。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江山雪霽圖》

遵照父親的遺願,他決定在中國美術館為父親辦展。

但要在中國美術館辦展,合計約要2000多元的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等,把當時只拿每月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

無奈之餘,他寄希望於訴求有關部門得以解決,但得到的答覆是“這是你的個人行為”。

不得已,他只有無償捐出六幅父親的畫,才勉強湊齊了相關費用,得以前往北京。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一番辛勞之後,畫展如願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館舉辦了。

然而父親藉藉無名的名聲,讓眾多藝術愛好者心存疑惑。在畫展開幕的前期,前來參觀的人卻屈指可數,可謂反響平平。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但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

一傳十,十傳百,來觀展的人多了,場面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據說,當時北京許多這個美院的教授,那個畫院的專家,都一個個傻呆呆地看著,彷彿許久未曾受到過的震撼,忽然都趕在今天到來了。

在臨近畫展閉幕時,劉海粟專程從外地趕來,只為一睹畫展風采。

“我很敬佩黃先生的畫,想用自己的一張畫換黃老的一張畫。”

李可染也來了,激動地不能自己,“國家有像顏回這樣的大師,居然無人知曉,羞愧啊,羞愧啊......”

這位引起巨大轟動的畫家,就是江西南昌的黃秋園。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像


黃秋園(1914—1979),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退叟,江西南昌人,生前為南昌市人民銀行職員、南昌國畫研究會副會長。故後被江西美術家協會追認為會員,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為名譽兼任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為名譽院委委員。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黃秋園一生,不過短短六十五載,生前遠離名利,一生大半都在銀行做著小職員,卻默默地獻身藝術,即便困頓也不趨媚於世俗。死後過去七年,才以“大師”的身份被全國畫界奇蹟般地發現。

然而大家並不知道的是,他的畫都是源於自學。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墨梅圖》

沒於鄉里,聞於天下

黃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潘絜茲

1914年,黃秋園出生在江西南昌一個寒門家庭,父親在南昌劍聲中學教書,母親為家鄉賢達。

家庭的文風蔚然,黃秋園很小就被送進私塾啟蒙。

未過多久,黃秋園就表現出對繪畫的強烈興趣,僅僅七歲就已經在臨摹《芥子園》。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界畫》

左蓮青是黃秋園父親的好友,也是另一位南昌籍藝術大師傅抱石的老師。

為了不使黃秋園繪畫的悟性遭到埋沒,父親便請左蓮青日後能教他作畫。看著年齡不大,卻在繪畫上天份極高的黃秋園,左蓮青自然一口應允。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但是家境的貧寒最終還是成為黃秋園的一道絆腳石。

中學剛剛讀完,黃秋園就失學了,愛好繪畫的他轉而進入裱畫店,做了一年的學徒工。

裱畫店的學徒經歷,不僅讓黃秋園能接觸到大量的古今名畫,而且也讓他結識了眾多的收藏家和購畫人。

本就痴迷於繪畫的黃秋園加倍用功地臨摹著古畫,他的仿古畫竟也深受藏家的青睞,開始競相求購他的畫作。

黃秋園由此從學徒工轉而為以賣畫為生,此時他僅有十九歲。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仿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父親每天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繪畫上。

多年後,黃秋園的兒子黃良楷,在回憶他當年作畫的場景時,如此說道。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層巖古木圖》

然而身在舊社會那個動盪的年代,僅僅想要依靠賣畫來養家,畢竟杯水車薪。

1938年,剛滿24歲的黃秋園在伯父的介紹下,考入了江西裕民銀行,擔任文書一職。

時逢抗戰時期,為了響應國內反日救亡的口號,黃秋園將自己近期創作的畫作來到江西的泰和縣和贛縣,參加抗日義賣畫展。

現場高漲的民眾情緒,竟然將黃秋園的畫搶購一空。黃秋園當即將所賣款項全部贈難民救濟會。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古木懸巖圖》

四十年代,香港曾有欣賞黃秋園畫功的人想聘請他出國作畫。

黃秋園卻不為所動,“我追求的是民族傳統,我要表現的是祖國山河,離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還畫什么呢?

在黃秋園看來,祖國既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書畫的根源,只有立足於國家的青山綠水之間,自己的畫才有國畫的生命力。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深山飛泉圖》

新中國成立後,黃秋園成為南昌人民銀行的一名科員,一直到1970年退休,黃秋園已在銀行系統工作了三十多年。

雖然只是銀行的小職員,但是黃秋園卻將他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了繪畫。

沒錢買宣紙,他便畫在銀行淺黃的包裝紙上;沒錢裝裱,畫就迭成一堆;沒機會展出,他仍然自得其樂地創作。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古木幽泉圖》

可是野路子出身的黃秋園,一生從未接受過科班教育,也未曾有過正規的拜師學藝,這為講究畫道正統的美術協會所不以為然,美協一直沒有把黃秋園考慮引入會內。

將藝術視為一生財富的黃秋園,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舉辦一場自己的個人畫展。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花鳥》

為了滿足父親黃秋園的願望,兒子黃良楷四處奔波、自籌經費。

1975年,恰逢當年裱畫時的舊友前來家中作客,黃秋園興奮地與故人痛飲,這時突然聞聽可以辦他的畫展時,驚喜地連筷子都掉落在地上。

然而隔天黃秋園就突患腦溢血而去世了。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梧桐閒吟圖》

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

李可染先生曾經在評價黃秋園的畫時說:“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歸山圖》

黃秋園一生對繪畫的投入程度,唯有痴迷才能形容。

他的繪畫,山水、花卉、人物無所不工,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與他後期的山水畫相比,黃秋園是現代少有的精通界畫的繪畫大師。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蓬萊仙境圖》

界畫是國畫中一個很有特色的畫種,特點就是使用界尺引線作畫。在山水畫中表現亭臺樓閣的橫平豎直,往往就是用界尺來輔助完成的。

但界畫過於精密的寫實風格,使人不僅要具有極深的繪畫功底,同時還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不少文人畫家為了揮灑自如,縱情於一時靈感,不太願意把精力花費在界畫創作上。

宋元以後,文人畫日漸興盛,界畫逐漸被視為工匠所為,地位日益低下。從19世紀和20世紀近200年時間裡,界畫藝術領域是一片荒涼的廢墟。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雪景仙閣》

而在黃秋園的筆下,他將界畫與大青綠山水相結合,工整而不拘泥,雍容典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黃秋園的界畫,沒有工匠般的俗氣,無論樓閣、觀宇、飛簷、廊曲多麼繁複,都表現得精妙絕到、窮形盡相,如照相寫真一般,令人歎為觀止。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黃秋園的山水畫,往往以氣勢磅礴的巨幅形成強大的氣場,以頂天立地的構圖火力全開,點線密集,不留空白,通篇滿紙筆墨看起來鬱鬱蔥蔥,又能在茂密處透露出濃淡深淺的空靈之氣。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石壁斷雲圖》

凡是讀懂黃秋園山水畫的人都普遍認為,他的山水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

層巒疊嶂、骨體堅實的山水面貌,猶如宋人山水一般,墨法精微。

而雄奇錯綜的丘壑、豐茂多變的植被,又如元人山水,空濛清新。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雪景山水》

只要細心品讀黃秋園的畫,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他經常在山水畫中,畫一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又常畫一位正坐在山野茅屋中自讀、打坐的高士。

真正讀懂黃秋園畫作的人,其實正是瞭解了黃秋園內心世界的人。

那個在畫中踽踽獨行、在窗前獨坐的世外高人,不是別人,正是黃秋園自己。

正如黃秋園遺世獨修的清雅品質那樣,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 。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策杖遊山》

“秋園皴”與積墨法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有言,“凡大家神品,必於皴法有奇”。

一個在山水畫上卓有成就的大師,一定會在皴法上比普通畫家更加匠心獨運。

黃秋園就是這樣一位在皴法上有著個人風格的大家。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廬峰飛瀑圖》

在他晚年最能體現他藝術水準的畫作中,運用了一種特別的皴法去創作他的山水結構,形成了一種玲瓏別緻、自成語彙又具有現代審美意蘊的山水風格。

這種皴法既有牛毛皴的渾厚細密,又有鬼臉皴的迴旋堅實,它比前人所創的皴法更為繁複,也更為精到。

在畫界把這種黃秋園個人特色的皴法稱為“秋園皴”。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繁複濃密的皴法離不開筆墨的層層積澱,他更是把積墨法的運用推向新的高度。

李可染在看完黃秋園的畫展後說:“整個中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畫強大的生命力。”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閒來讀書圖》

在李可染看來,墨法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層層添加,交錯進行,不擅此者,便板、亂、髒、死,而近代唯有黃賓虹、黃秋園二人才精通此法,所以他們的作品在筆墨上愈發顯得渾厚華滋。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水》

劉海粟在總結黃秋園的藝術特點時說“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松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祖國帶來光榮。”

“當代陶淵明”| 黃秋園——生前藉藉無名,死後名滿天下

黃秋園《山居圖》

黃秋園的一生既是短暫的,又是偉大的,在他交錯繁雜、渾然化一的筆墨中,讓人感受到他山水畫獨有的藝術風韻,仿若在指引著觀者,向著他“深邃虛靈,幽深曠達”的內心世界中走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