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長三角搶抓新機遇,安徽寧國經開區創新發展顯成效


融入長三角搶抓新機遇,安徽寧國經開區創新發展顯成效

近年來,安徽省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堅定高質量發展的信心與定力,正確應對逆週期挑戰,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取得明顯成效,先後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安徽省特色產業集群(基地)。

措施得當 成果顯著

致力於增強集成創新體系內涵。一是增強“政府之手”的牽引力。借鑑滬蘇浙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堅持事前鼓勵、事中指導、事後獎勵,逐步建立“1+1+5+X”的創新扶持政策體系,形成從源頭創新到成果轉化運用的政策促進鏈。注重發揮上市“加速器”催化作用,實行分類引導和梯度推進,現已自主培育上市掛牌企業29家。二是激發企業創新的源動力。適應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趨勢,強化“畝產論英雄”和“創新論英雄”,實行畝均效益綜合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實施差別化指導與服務,激勵先進典型,倒逼落後騰退,實現要素精準供給。三是注入併購發展的新活力。依託中鼎、司爾特等上市公司“資本+技術+市場”的疊加優勢,加快實施併購重組和反向投資,著力引進國內外先進領先技術,實現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致力於探索外向型創新合作新模式。一是放眼世界,加快打造國際合作產業園。依託中鼎集團海外併購合作優勢,探索與發達國家合作的新模式,精心籌劃並啟動建設安徽(寧國)中德國際合作智能製造產業園,吸納德國和歐洲關聯企業反向投資,全力打造國際合作產業園。二是創新合作,組建創新人才與機構新高地。依託現有創新研發平臺,採取項目合作、技術援助方式,加快“柔性引智”,吳越醫藥、龍晟科技等15個科創團隊落戶園區。加強與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餘項,擁有各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5個,覆蓋園區85%的規上企業。引進賽寶、華測、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機構,加快構築“寧國智谷”。三是前瞻謀劃,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經濟圈。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速趨勢,積極參加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縣域經濟合作座談會和聯席會議,獲批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範園區。舉辦“長三角一體化產業協調發展峰會”,廣泛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進博會、上海法蘭克福國際汽配展等展會,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搶佔市場先機。

致力於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高質量。

一是全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持續加大惠企幫扶力度,鼓勵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提高裝備水平和生產效益,中鼎橡塑、晨光等4家企業獲批省級智能化改造實施項目。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現有高新技術企業79家,成為園區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二是加快構建品牌質量體系。引導和扶助企業提升質量管理和品牌創建,鼓勵企業加強標準化建設,著力構建品牌質量體系。2018年獲批籌建“全國橡塑密封件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現有馳著名商標56件、安徽省政府質量獎企業1家、市長質量獎企業27家,主導或參與制(修)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09項。三是注重發揮知識產權效應。運用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和全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試點優勢,加快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實施橡塑密封件和電子元器件產業專利導航項目,開展專利和商標質押貸款專項行動,搭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新平臺,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對標科創板。近年來,共完成質押專利44件、質押商標3件,融資規模近2億元,爭取科技項目獎勵資金2000餘萬。

融入長三角搶抓新機遇,安徽寧國經開區創新發展顯成效

短板仍在 任重道遠

園區發展綜合效益有待提升。園區雖已構築起“1+5”主導產業體系,但受縣域條件制約,特別是區位交通、財政投入不足等硬性影響,一些牽動性強的大好高項目難以落地,園區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仍然不高。產業集群發展良莠不齊,循環經濟、食品及農林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初現雛形,少數尖端產業仍處於“小股遊擊”“單兵作戰”狀態,集群發展和品牌打造任務艱鉅。

專精人才的引入留用手段乏力。創新驅動的實質是精英人才的集聚,目前專業性精英人才實在緊缺,留住人才還需加大力度。同時,由於沒有高校資源,缺乏人才培養和創新集聚的天然條件,產業發展的急需人才無法及時滿足,企業呼聲強烈。

生產性服務環境有待完善。

經過20年的發展,園區現有工業基礎較為雄厚,但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起步晚、發展慢、層次低,無法滿足產業轉型集聚的發展要求。就科創服務業而言,現有知識產權、技術諮詢等服務機構20餘家,但運營時間短,服務層次低,同樣因為缺乏精英人才,服務質量與效率亟待提升。

規劃引導 提升服務

高起點編制融入長三角發展規劃。認真學習創新發展新理念,深入研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正確樹立“時空”新概念,強化錯位發展與合作發展,高起點制定融入長三角發展專項規劃,推動區域性有效合作,力避高端要素被虹吸的邊緣化風險。

繼續引導推動產業發展與集群集聚。依託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和中德國際合作智能製造產業園,繼續加大產業鏈和品牌化招商引智力度,加強資源整合與政策扶持,力促吉利科技集團產業園落地,提升產業集群集聚規模;鼓勵企業創新改革、深入開放,在大經濟圈中心設置研發機構,重點開發、引進關鍵性核心技術與人才;引入工業互聯網,完善以畝均稅收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擠壓低效落後產能,擴展科技型企業發展空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加快提升園區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推進以績效管理體制為核心的綜合性改革,系統整合現有幹部聯繫項目、非公黨建等服務資源,探索一次登門、多項聯動模式,著力提升綜合服務效益。加快智慧園區建設,積極爭取行政賦能,盤活各方資源,開展一區多園、跨區託管試點。抓住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的政策紅利期,積極引進長三角優質生產性服務機構,培育和發展本土生產性服務機構,提高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前瞻謀劃發展民用航空服務、文化旅遊、高等教育等現代服務業。(作者: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戴芬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