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且伴且珍惜

高三,且伴且珍惜

高三了。這種經歷有過兩次。

第一次參加高考在30年前的80年代末,那個年代的高考有個很形象的比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乾坤,走過去了,便能擁抱外面充滿誘惑的世界。

都不記得那時是怎麼熬過去的,只記得高中學習一直是沒有太多自信,就像當年的物理老師所戲虐的那樣:十竅通了九竅,言下之意是一竅不通。物理老師長得尖瘦的長臉,下巴上有一小撮山羊鬍子,滿嘴都是家鄉的方言,每次想到那神情,就有些暗自自卑,當年他一句話就斷定了我不是擅長學習的人,從此,潛意識裡與學術無緣。

“後來呢?”跟孩子描述這段經歷時,他笑著好奇地問道。

“後來,我肯定是跌跌撞撞地走過了獨木橋,否則,你怎麼有可能在北京上學。”我用一句話搪塞了過去,不是不想告訴他這些經歷,而是有很多事情真不想記得那麼清楚了。

高中是在老家的重點中學,後來又擠進去了高中重點班。班上同學都很好學,我每次考試都在班上墊底,這樣的學習生涯註定沒有多少回憶的光芒。高三時流行過一首歌《我想唱歌卻不敢唱》,也許是當年高三生活最貼切的寫照。

多年以後,看到央視的紀錄片《高考》裡面的衡水中學模式時,備感熟悉,歲月荏苒,時代變遷,而不變的仍是平凡少年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渴望。

第二次參加高考,身份已經變成了家長。雖然不是親自在高考大軍裡廝殺,但反而因為不能手把手幫助而有無力感和焦慮。孩子的老師在家長會上一方面傳導著備戰的緊張氣氛,另一方面又極力地安慰:要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相信孩子,作為家長只需要做好陪伴。

說實話,很慶幸孩子這些年有這麼求實的校風和敬業的老師相伴。但這種焦慮卻無法打消,每次模擬考試,考好了怕孩子驕傲,冷不丁就給他一杯涼水,讓他冷靜;考砸了又擔心孩子不認真總結原因,他給自己定了理想和目標,可萬一沒實現呢?

焦慮來源於認知,這是孩子第一次直面挑戰,如果他不能認真面對,或好高騖遠,或毫無鬥志,也許未來就成了另一個版本的“十竅和九竅”。歲月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輪迴,否則和那個陝北的放羊娃並無二致了。

更年期和青春期的碰撞,在高考的壓力之下,一不小心就會燃起戰火。

也許有時候,少做少說,坦然面對反而是更好的陪伴,其實這已經不再是當年一考定乾坤的年代了,成長的路有多種選擇,而更重要的是,這種與孩子牽手陪伴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

又想起高中的一次模擬考試,成績在班裡墊底,照例又是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在家忐忑地不已時,未曾料到母親家長會回來竟神情輕鬆。

“奶奶沒生氣嗎?”孩子這回是真的好奇了。

“沒有生氣,她告訴我,學校走廊貼了年級排名,我大概70多名,保持這個成績考上大學應該沒問題了。”

後來我一直很感激,當年父母幫助找準了自己的定位。這種豁然開朗的輕鬆感,陪伴我走過多年,從軍、考研、轉業。每次當自己感覺力不從心時,總是安慰自己,反正是通了九竅,又何必去求那十全之美呢?

家長會上,有同學的父親分享了心理的調適過程:“改變自己,減少焦慮,讓孩子愉快地面對高三。”

這些年,我們大手牽著小手走過,我們都沒停止過思考,也都因此而有共鳴:

成長有陽光和風雨,且伴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