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林草頭條|寧夏探尋綠水青山點“金”之筆

各地林草頭條|寧夏探尋綠水青山點“金”之筆

生態產業化路徑如何走得精準——

探尋綠水青山點“金”之筆

春遊山花節,夏覽荷花谷,秋摘果實歸,冬賞六盤雪……

生態美景,不僅是“打卡”背景,還是產業光景。

截至2018年年底,全區特色經濟林種植面積達210萬畝,產值約30億元;林下經濟規模達364.4萬畝,涉及31萬農戶,形成9大系列、20多個品種的林下產品。

尊重生態規則,遵循產業規律,我區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生態產業化精準路徑,探尋綠水青山的點“金”之筆。

各地林草头条|宁夏探寻绿水青山点“金”之笔

山花經濟:生態+旅遊,選準契合點

每年春天,彭陽縣50餘萬畝桃花、杏花次第綻放之時,人頭攢動,車流如織。立足自然稟賦,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今年的山花旅遊文化活動,彭陽縣共接待遊客7.06萬人次,綜合收入逾2000萬元。

“名氣最大的紅梅杏,果肉豐滿,口感香甜,成了咱彭陽的‘名片’。”彭陽縣誌信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志信說。

一棵杏樹,釋放多重效益:樹添綠,花增色,果豐收……在生態型林業向生態經濟型林業的轉變進程中,改變了山區群眾的傳統耕種習慣,向林果、草畜、蔬菜、勞務等特色產業及二、三產業過渡,實現綜合產出翻番。2018年,彭陽縣林業總產值達3.55億元,其中以杏樹為主的經濟林達56萬畝,產值7900萬元。

“在梯田裡種出風景、種出效益,以生態建設為產業發展引擎,並使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彭陽縣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說。這條產業鏈還在延伸——生態旅遊景區的開發,讓貧困群眾成了景區“上班族”;景區周邊群眾創辦鄉村旅館;引導群眾開發刺繡、根雕等旅遊產品。

綠水青山引客來。“流量”帶來效益,也提出挑戰:產業開發與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的平衡、旅遊接待能力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旅遊文化內涵的持續豐富。

今年以來,為補齊補強基礎設施項目短板,彭陽縣將開發“智慧旅遊”項目提上日程,並推動智慧旅遊微信小程序、外地遊客觸發短信系統等開發建設。推動完成茹河桃花谷、停車場綠化、農家樂評星定級工作、建設旅遊廁所等項目,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生態+產業,“山綠”與“民富”兼得。2018年底,彭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2.5元。

同樣,中衛市沙坡頭區南長灘的梨花、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十里紅葉,均以優質生態產品為核心,吸引遊客為美景“買單”,為生態“消費”。依託自然生態優勢,發展相關產業——生態產業化,正在將生態優勢逐步“變現”。

庭院經濟:生態+產業,找準著力點

一方庭院,便是一處“綠色銀行”。

“以前連農藥錢都得向別人借。今年,在自家房前屋後種的紅梅杏,產量2000多公斤,收入近3萬元。”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申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黃選體說。

2017年,黃選體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天巡山護林後,接著在自家的7畝紅梅杏園裡“巡護”,還當起了周圍種植戶的“土專家”。去年以來,自治區林業與草原局創新開展生態護林員發展庭院經濟林試點工作,為生態護林員送上紅梅杏、梨等經果苗木“紅包”。每戶種植株數不少於30株,一般選擇房前屋後有0.3畝以上的空地,栽植當地適生的蘋果、花椒、棗等20多個品種。啥時施肥、防凍、梳花,都有林業站專家上門指導。

家家戶戶的庭院經濟林,匯聚成美麗鄉村的風景線。截至今年8月,我區5萬多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林4.3萬多畝。

林下經濟:產業+生態,瞄準增長點

林下的空間,越來越不寂寞。“用牲畜糞便生產有機肥培育土壤,種植中藥材,中藥材為養蜂提供蜜源,秸稈還能喂牛羊,優化肉質。”彭陽縣孟塬鄉黨委書記郭耀武介紹。

盤活閒置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複合經濟,林下經濟讓群眾共享生態建設成果。寧夏萬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林下朝那雞養殖,以五穀雜糧為食,生態放養,光照充足,肉質好,頗受市場歡迎;原州區姚磨村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種植紅梅杏3000畝,吸納280戶農戶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在樹下套種金絲南瓜、西蘭花等,社員年均分紅近萬元。

“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已成為寧夏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重要途徑,有力推動了強林富民。”自治區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說。目前,全區已形成了以引(揚)黃灌區為主的蘋果產業帶,以中部乾旱風沙區為主的紅棗產業帶,以銀川、吳忠、中衛等城市近郊為主的花卉產業集群,南部山區形成了以紅梅杏、小雜果、林下經濟為主的產業帶,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林下複合經營模式初步形成。然而,部分林下經濟的經營個體,還存在專業技術不足、種養品種單一、產業鏈短等短板。對此,我區實施《寧夏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示範引領,增強經營主體商品化意識,延長產業鏈,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通過“一棵樹”的產業化,推進經濟林產業與旅遊文化、林下種養、餐飲服務等融合發展。未來,我區還將充分利用種植基地、示範園區、古樹名木等資源,發展三產融合的經濟林產業綜合體。

記者:毛雪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