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輝縣市,北依太行,南眺黃河,因地處豫晉要塞,自古以來就是風雲激盪、兵馬際會之地。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她就象一顆璀璨明珠熠熠生輝!我們把她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濃縮成六張名片,以饗讀者,讓輝縣人熱愛輝縣,讓賓朋嚮往輝縣,讓客商投資輝縣!

第一張名片:共工故里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據考古證實,輝縣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共工氏族就是一個重要族群,而且綿延時間很長。到新石器時代,地球進入暖溼氣候階段,雨季頻繁,來自山西高原的大水傾瀉而下,經輝縣(時稱共地)而入黃河,但由於黃河河床高於地平面,造成逆水,這就是“洪水”,特指共地之水,“洪”字即來源於此,後泛指大水。共工氏族飽受水患之害,但他們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抗爭和治理,共工帶領氏族成員採取以“堵”為主的辦法加固堤防和城牆。儘管沒有能成功治住水患,但他為後來大禹採取“堵疏結合”的治水方法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毛澤東主席盛讚“共工是勝利的英雄!"

共工氏族主要活動在輝縣、獲嘉、焦作、新鄉一帶,但城邑在輝縣孟莊(即孟莊遺址龍山文化層)。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共工被後人尊之為“水神"。他的兒子一個叫勾龍,被稱為“后土之神”;一個叫修,好遠遊,被稱為“旅遊之神"。

共工的後裔主要是洪姓和龔姓,所以輝縣是這兩大姓氏的根。至今他們的後人每年清明都來輝縣尋根祭祖。

2017年春,輝縣被中國先秦史學會授予“共工故里"稱號。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這也是一直以來輝縣被稱作“共地”的原因。

第二張名片:共和之源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我們都知道“共和國"這個稱呼,但很少有人知道“共和”的意思和“共和"的來源。

公元前的西周中期,周厲王執政時殘虐無道,實行了一系列侵害國人利益的政策,如“山林、水澤收歸國有”等,將人民賴以生存的資源剝奪,激起“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出京城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豐鎬村)到彘地(今山西霍縣),造成權力真空。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這時候各諸侯國在周公、召公的帶領下,一致推舉德能兼備有聲望的共國(今輝縣)國君“共伯和"代行王政,史稱“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開始,共和要求設史書官,詳細記錄國家大事。從此,中國歷史才有準確紀年。

共和執政,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十四年後,周厲王去世,太子靜在共伯和的扶持下即位,這就是周宣王。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共伯和還政後,自往共山(今輝縣周卜村與常村交界)逍遙去了,表現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共和”自此成為一個詞,代表一種政體。

現遺存的“共城城址”,見證了那段不平凡的歷史。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第三張名片:隱逸樂土

輝縣自古因為山水形盛,而多有文人高士來此隱逸逍遙,使輝縣更加聲名遠播。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西周時,共伯和還政於周宣王(太子靜)之後,逍遙共山;

戰國末年,秦滅六國,齊國末代君王田建逃隱蘇門山;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東漢末年,曹丕逼漢獻帝劉協讓位,廢為山陽公,隱居於輝縣鄧城;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三國時期,司馬懿長子司馬師廢魏少帝曹芳,將其隱於輝縣重門城(今輝縣高莊史村);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漢末、三國、晉初期間二十年,“竹林七賢”隱遊於輝縣山陽村南,飲酒賦詩竹林之間。現留有竹林寺遺蹟;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晉代高士孫登隱居於蘇門山,以長嘯抒發胸臆,後人築“嘯臺”以紀之;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宋代邵雍隱於百泉安樂窩著書立說;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元朝耶律楚材罷相後隱居於輝縣梅溪,構築別墅;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元代翰林學士姚樞辭官攜全家隱居蘇門,講學於百泉書院;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清初三大儒之一孫奇逢也曾居輝縣夏峰建“兼山堂”講學著書;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明末清初河北人彭之燦,字了凡,不滿清兵異族入侵,隱居於輝縣蘇門嘯臺旁,不食清粟而死。孫奇逢用甕豎葬之,書“餓夫之墓”,馮玉祥將軍來百泉書“民族精神”四字;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清末及民國時期,落魄的袁世凱、徐世昌曾於輝縣隱居,留下袁公館、徐公館等遺蹟。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還有很多,不復一一列舉。可見,輝縣的確是方隱逸樂土。當年乾隆皇帝遊覽輝縣曾寫詩云:“太行逶迤蘇門山,宜為隱者所盤桓。我來深秋氣蕭霽,曠懷以上千年間……"。

早該曝光!輝縣歷史文化六張名片(上)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