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辉县市,北依太行,南眺黄河,因地处豫晋要塞,自古以来就是风云激荡、兵马际会之地。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她就象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我们把她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浓缩成六张名片,以飨读者,让辉县人热爱辉县,让宾朋向往辉县,让客商投资辉县!

第一张名片:共工故里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据考古证实,辉县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共工氏族就是一个重要族群,而且绵延时间很长。到新石器时代,地球进入暖湿气候阶段,雨季频繁,来自山西高原的大水倾泻而下,经辉县(时称共地)而入黄河,但由于黄河河床高于地平面,造成逆水,这就是“洪水”,特指共地之水,“洪”字即来源于此,后泛指大水。共工氏族饱受水患之害,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抗争和治理,共工带领氏族成员采取以“堵”为主的办法加固堤防和城墙。尽管没有能成功治住水患,但他为后来大禹采取“堵疏结合”的治水方法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毛泽东主席盛赞“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共工氏族主要活动在辉县、获嘉、焦作、新乡一带,但城邑在辉县孟庄(即孟庄遗址龙山文化层)。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共工被后人尊之为“水神"。他的儿子一个叫勾龙,被称为“后土之神”;一个叫修,好远游,被称为“旅游之神"。

共工的后裔主要是洪姓和龚姓,所以辉县是这两大姓氏的根。至今他们的后人每年清明都来辉县寻根祭祖。

2017年春,辉县被中国先秦史学会授予“共工故里"称号。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这也是一直以来辉县被称作“共地”的原因。

第二张名片:共和之源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我们都知道“共和国"这个称呼,但很少有人知道“共和”的意思和“共和"的来源。

公元前的西周中期,周厉王执政时残虐无道,实行了一系列侵害国人利益的政策,如“山林、水泽收归国有”等,将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剥夺,激起“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出京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丰镐村)到彘地(今山西霍县),造成权力真空。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这时候各诸侯国在周公、召公的带领下,一致推举德能兼备有声望的共国(今辉县)国君“共伯和"代行王政,史称“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共和要求设史书官,详细记录国家大事。从此,中国历史才有准确纪年。

共和执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太子静在共伯和的扶持下即位,这就是周宣王。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共伯和还政后,自往共山(今辉县周卜村与常村交界)逍遥去了,表现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共和”自此成为一个词,代表一种政体。

现遗存的“共城城址”,见证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第三张名片:隐逸乐土

辉县自古因为山水形盛,而多有文人高士来此隐逸逍遥,使辉县更加声名远播。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西周时,共伯和还政于周宣王(太子静)之后,逍遥共山;

战国末年,秦灭六国,齐国末代君王田建逃隐苏门山;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东汉末年,曹丕逼汉献帝刘协让位,废为山阳公,隐居于辉县邓城;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三国时期,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废魏少帝曹芳,将其隐于辉县重门城(今辉县高庄史村);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汉末、三国、晋初期间二十年,“竹林七贤”隐游于辉县山阳村南,饮酒赋诗竹林之间。现留有竹林寺遗迹;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晋代高士孙登隐居于苏门山,以长啸抒发胸臆,后人筑“啸台”以纪之;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宋代邵雍隐于百泉安乐窝著书立说;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元朝耶律楚材罢相后隐居于辉县梅溪,构筑别墅;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元代翰林学士姚枢辞官携全家隐居苏门,讲学于百泉书院;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清初三大儒之一孙奇逢也曾居辉县夏峰建“兼山堂”讲学著书;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明末清初河北人彭之灿,字了凡,不满清兵异族入侵,隐居于辉县苏门啸台旁,不食清粟而死。孙奇逢用瓮竖葬之,书“饿夫之墓”,冯玉祥将军来百泉书“民族精神”四字;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清末及民国时期,落魄的袁世凯、徐世昌曾于辉县隐居,留下袁公馆、徐公馆等遗迹。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还有很多,不复一一列举。可见,辉县的确是方隐逸乐土。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辉县曾写诗云:“太行逶迤苏门山,宜为隐者所盘桓。我来深秋气萧霁,旷怀以上千年间……"。

早该曝光!辉县历史文化六张名片(上)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