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一线城市的家长,一定听说过这个词——鸡娃。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培训,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让孩子不停地拼搏,不停地打鸡血, 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最近,两张“鸡娃”课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两张课表来自一个家庭,一张是10岁读小学四年级哥哥的课表,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都要参加各类补习班,还要完成相应的练习。另一张是妹妹的,5岁读幼儿园中班,但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把孩子的每一个空档都安排得妥妥的,这位家长真是令播报君瑟瑟发抖……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给娃报班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

“你鸡娃了么?”“鸡娃”不仅是家长间的调侃,更成为了家长圈的流行病。还记得今年热播剧《小欢喜》中,在母亲“高压政策”下喘不过气、最终患上抑郁症的高中生英子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和孩子可不在少数。

每到周末,大型商场就会出现很多或开开心心或愁眉苦脸的孩子。他们不是来逛街的,而是来参加兴趣班、补习班,有些火爆的课程甚至要靠家长们“抢课”才能定上。陪同孩子的家长也不闲着,坐在教室后面,和孩子一起听课做笔记,还时不时对板书拍照。课间,家长们还会和其他家长分享“报班经”。

线下培训机构火到不行,在线教育培训用户规模更是年年创新高。调查显示,到2020年K1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突破3000万人。一线城市的用户比例(50.4%)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分别为35.6%和21.1%)。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把孩子变为“鸡娃”的重要诱因。而不输的标准就是孩子上了多少兴趣班、补习班。在“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报了N个班的紧迫感影响下,本来比较“佛系”的家长也会渐渐觉得不给自己孩子报班可能就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杂志社工作的孙女士正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不想让孩子成为‘鸡娃’,但还是采用了培养‘鸡娃’的方式”。

孙女士为了不让女儿在学习中掉队,也为了保护女儿的自信,给孩子报了一些补习班。“朋友的小孩都是幼儿园上的,我女儿是在小学开始上的。”但令她担心的是,女儿刚刚升入初中,因为没有在暑假报班提前学习课程,导致现在学习上很吃力,比起其他同学有些跟不上。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这就需要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报班”就成为了最简单直接的获取方式。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社会还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失败,就希望让孩子多掌握技能,多拥有证书,不断地在给孩子加码。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学得多,掌握得多,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获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表示,如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标准还是需要讨论和引导的,不是证书多、技能多就一定优秀。这会导致家长产生攀比心理,为了多获证书或技能而不断让孩子报班学习,教育观念产生了偏差。

家长的教育焦虑正在传导给孩子

焦虑,现在越来越成为都市人的常用词。工作焦虑、情感焦虑、生活焦虑……而现在困扰着许多都市父母的是教育焦虑。

随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这个群体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至少不比自己差。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一路往前推,进入好大学,需要在好的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接受教育,自己的娃也就成了“鸡娃”。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为了能够在好的中小学学习,家长为孩子们报名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开展了一场教育竞赛。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出占到了全家收入的很高比例,同时也有很多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而放弃了休假和爱好。可以说,教育焦虑已经逐渐成为都市中产家长的“标配”。

而最终为教育焦虑埋单的却是孩子。“说白了这还是一个对起跑线认识的问题,”薛二勇说,“我们应该在观念上有一种转变,就是人生的发展路径,时间和阶段是有差异的,那起跑线就是有很多条的,而不是纠结于某一条或者某一点上。”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一些课外培训机构的做法,对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命题组老师亲临授课”“学霸面对面辅导”“谁谁谁用了我们的辅导资料成绩得到大提升”……课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在向家长们展示本机构实力的同时也为家长许以各种美好的未来,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上对记者谈了这个现象: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现在还有一种“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的现象。“凡赛必获奖”就是指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对这种现象,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见世面,认为对其成长有好处,但有的则是为了给孩子升学加砝码,能够让孩子的简历更好看。

薛二勇用“剧场效应”来解释这个现象:人们去看演出,如果第一排观众都站起来,第二排、第三排的观众为了看清也要站起来,以此类推,所有的观众都会站起来。这是一种示范带动作用,当别人家小孩都在学特长、补习课程时,家长就会考虑让自己的小孩也去补习。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2019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根治这种现象,国家已经开始行动。

从功利主义回归教育的初心

成长,从来不是一条“单向道”。有学者将教育的价值分为两种,一为本质价值,一为工具价值。前者侧重人的发展和培养,后者

关注教育的选拔与甄别。“鸡娃”的父母们误将考试、升学当作成材的唯一标尺,让孩子辗转于一家又一家课外班,追求一项又一项“认证”,期望子女能够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胜人一筹”。

相比之下,家庭本该承担的人格与美育教育,却不得不给功利教育“让位”。在孩子成长、成材的教育之路上,“本质”与“工具”息息相关、不可偏废。《小王子》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以更大视野来看,“鸡娃”背后是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集体性焦虑”,一味苛责父母并不合理。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抢跑”,自家孩子却还在“热身”,家长们如何做到“云淡风轻”?当惊叹于一个个“牛蛙”横空出世,自家孩子却还是普通“青蛙”时,家长们又怎能不心急火燎?正如网友评论:“你不学,有人学,你不得不学。”在重重压力和焦虑的倒逼下,不少家长无奈中只好跟风“鸡娃”,对于孩子的要求与标准也在这一过程中水涨船高。

“鸡娃”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要理解,更需要深思。在社会不断努力提供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同时,执着于“鸡娃”“拼娃”的家庭教育心态广泛存在;贩卖焦虑、制造需求的“影子教育”依然风生水起。

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许多父母嘴上说只要孩子快乐成长就好,但实际生活中却把孩子的个人价值只是简单跟是否能上一个好大学、是否将来能赚更多的钱、是否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不是培养“鸡娃”那么简单,值得家长、学校和社会来共同思考和努力。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欢迎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和播报君一起来留言讨论。

来源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艾媒咨询等

图片丨摄图网、海淀胖爸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