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全文共3876字 | 阅读大约需10分钟


自从当了妈,感觉满世界都在“鸡娃”。

前有上海幼儿园小朋友面试简历震惊全网,后有才华横溢的海淀妈妈和财力雄厚的顺义妈妈各群刷屏,时不时还有豪华高配版的家委会自荐信让广大父母默默汗颜。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注:图片节选自上海某儿童幼升小简历,看过的家长一定印象深刻,因为这份15页PPT简历不仅排版清晰,逻辑顺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注:图片节选自上海某小学家长微信群,家长们进行家委会竞选自我介绍,名校名企应接不暇


电影,新闻,各个渠道林林总总的信息让我们知道,鸡娃并不是我国特色,日本,韩国,美国,印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注:图为印度电影《起跑线》截图,电影中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


于是,我认真的查了一下“鸡娃”这个词。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这一查不知道,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不仅有鸡娃,还有各种“蛙”: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种类也很多,例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

素鸡: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比如钢琴、围棋、画画等各种才艺情商活动统统包含,还有延伸到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更一对一的课程。

感觉老母亲已经OUT了,这实在是太南了……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为啥现在好像全世界都在鸡娃?

这届爹妈,孩子一出生就要考虑幼儿园,小班开始考虑学区房幼升小,小升初的选拔让无数家长竞折腰,中考高考就更不用说了,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那么火爆就是因为实在是太贴近真实生活……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注:图为《小欢喜》截图

从前孩子们放学后自由玩耍泥巴弹珠相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曾经佛系的父母,随着孩子接近学龄期,纷纷早已忘记当初的潇洒,开始关注学区房和升学率。

从前的“散养”,早就成了一种奢望。


为啥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

大家都想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好的日子”。

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父母越倾向于“鸡娃”,因为教育回报率相对也会越高,孩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或者“突破阶级”的可能性越大。

而贫富差距越小的国家,父母则越倾向于采取“放任型”的养育风格,因为在这些国家,你鸡娃或者不鸡娃,最后孩子们长大之后的生活水平相差并不会很大,那也就没有了鸡娃的必要。

那么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情况如何?

世界上用来衡量贫富差距程度的国际通用指标是“基尼系数”,这个指标介于0~1之间,0代表着“最平均”,而1则是代表的是“差距最大”。

也就是说,此基尼系数值越大,那么该国家的贫富差距就越严重,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为0.4670(但世界银行的数据则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财富基尼系数已高达0.789)。

从下图也可以看到,自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4的警戒值后一路飙升,部分年份在0.5边缘徘徊。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1995年-2017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再来看看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1978年-2017年不同行业人均工资情况

人均工资最高的行业,这几年都以金融和计算机行业为主,2017年达到13.3万。

其实这个数字在现在的互联网从业者看来已经过时很久了,某鹅厂员工的平均月薪超7万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当然,这些行业也都是知识密集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而人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最近30年来几乎都是农林牧渔,一方面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另一方面,这些行业更多是劳动密集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最高的行业,和收入最低的行业,差距越来越大。

这还仅仅只是收入差距,没有统计投资等其他渠道和方式带来的财富积累。


所以,说到这儿,其实大家都清楚,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事知识密集型、附加值更高、投入产出比更高、收入更高的行业,而这些随之带来的除了物质水平的提高,还有社会地位的提高认可,再下一代的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


那么,既然“鸡娃”不可避免,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更好的呢?


近年来也有许多心理学研究关注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与教育参与情况,也正是这些研究不断的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局限。如果注定要“鸡娃”,那么,至少下面这两个误区我们要避开。


误区一:陪伴时间越久越好

似乎现在的主流育儿观念都特别强调父母对孩子“足够的陪伴”。

有钱又有闲,是每一对父母追求的终极目标,大量的职场妈妈也常常因为自己无法对学校老师的需求“随叫随到”、“陪孩子的时间有限”感到愧疚和自责。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越来越全能,越来越累的超人妈妈们

但是2015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一篇研究颠覆了我们对于“陪伴”的认知。

这篇名为《Does the amount of time mothers spend with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matter?》的论文报告的是一项聚焦“亲子陪伴时间”这个主题进行的全美范围的纵向调查研究,从1997年开始历时18年完成。调查分别在孩子们3-11岁及12-17岁两个阶段考察并记录每个孩子父母对陪伴时间、陪伴方式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情商等表现,再进行分析。

报告的研究结论告诉们:

母亲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与孩子的成长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相反的,当母亲处于压力、睡眠障碍、罪恶感与焦虑的状态中时,对孩子的陪伴还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特别是当妈妈因为无法同时兼顾工作和孩子时产生较大压力、焦虑和痛苦时,孩子会更多出现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甚至呈现出更低的数学分数。

而与此同时,父母的社会地位资源,如母亲的教育、家庭收入和家庭结构,与一些结果相关: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孩子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呈正相关,家庭收入与孩子的数学成绩呈正相关。

(这也正应了“鸡娃先自鸡”那句话)

最后,研究者们给出的建议是:

1、妈妈们可以放松一些,不要总觉得孩子小,自己就一定要给予多高密度的母爱,尤其是自己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更要学会给自己松松绑,硬扛反而适得其反;

2、除了父母本身的陪伴,经济和社会资源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母亲和家庭非常需要得到这方面更多的支持,来给孩子更有效的陪伴。


这并不是否认陪伴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状态对于陪伴的质量和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庆幸我们活在这个信息和资源的获取效率不断提高、获取难度不断降低的时代,很多父母都可以借助非常多的社会公共资源打破自身能力和认知的局限,给孩子更广阔的世界。


误区二:对孩子的教育参与越多越好


我相信,所有“鸡娃”的父母都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认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不管不成器”,都希望通过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参与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起跑线。

确实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参与的确是改善儿童学业成绩及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而且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其他因素的差异

早在1995年就有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的参与会提高孩子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和社会自我效能感,而这些会提高孩子的成就。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重视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孩子就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学习,在生活环境中也会更有自信。而且这种参与和努力,可以帮助孩子们突破和跨越父母所在阶层,成为更优秀的一代人。

最近被各种花式调侃的“陪写作业”的鸡飞狗跳也是这种重视之下的场景之一。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但是,当越来越多心理学家开始对父母的教育参与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重视和参与行为对孩子的学业都是有帮助的。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William H. Jeynes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告诉我们:

父母的期望、亲子沟通质量、父母教养风格确实会对孩子的学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像检查作业、出席学校活动等这类更加具体的参与行为却与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关。


所以,大家可以稍微舒缓一下陪写作业、检查作业的紧张心情,也不必太纠结于一些具体事务的参加,而是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和孩子的沟通、相处等这些看起来不够“显性化”的方面。

很多研究都表明,和沟通、阅读、参与行为等因素对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和学习表现的影响更大。而且这种影响不止体现在当下,有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并且一直保持让孩子上大学取得成功的强烈愿望,这会对孩子的未来的学业产生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我想,这大概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另一种解释。

而养育风格方面,随着儿童心理学知识在广大父母群体中的逐步普及,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重要性,意识到一味的放纵或一味的控制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弊端。

但是,重视归重视,过于重视导致焦虑就不好了。父母越焦虑,孩子也越容易焦虑,孩子的成绩反而有可能越差。

那到底多重视才好呢?太左也不行,太右也不好,中间的这个度嘛,就要大家自己好好把握了,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什么状态是最佳的。


希望看完本文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少一些忙于工作陪娃时间少的愧疚感和陪写作业的鸡飞狗跳,多一些和孩子全情投入的快乐互动和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温情时光。

你好,娃好,大家都好。


最后,有福利送哦~

扫码即可免费参加数学能力测评

几个小游戏,益智有趣,还能给你和孩子做数学启蒙带来启发~

这个研究和测评,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脑与认知发展实验室正在开展的,主要研究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及父母对儿童数学教育参与情况,通过小游戏和问卷的方式进行。

参与者们完成这些测评后可以看到孩子和家长在各项认知能力上在同龄人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也能get到各个游戏的具体解读纯科研,无商业,免费(限3-6岁儿童及其家长)。

您可以直接复制该网址进入测评:http://h5old.mybcdlab.cn/

如果注定要“鸡娃”,至少避开这两个误区

参考文献:

[1]Milkie, M. A. , Nomaguchi, K. M. , & Denny, K. E. . (2015). Does the amount of time mothers spend with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7(2), 355-372.

[2]Jeynes, W. H. (2005).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to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Urban Education, 40, 237–269.

[3]Jeynes, W. H. (2010). The salience of the subtle asp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ing that involvement:Implications for school-based program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12, 747–774.

[4]Froiland, J. M., Peterson, A., & Davison, M. L. (2013).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parent involvement and parent expectation in the USA.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4, 33- 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