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误杀》从上周五上映以来,几乎每天都登顶单日票房榜,成为同时期上映电影中的佼佼者。它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国家的小镇,主人公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守护家庭,不惜与警察展开一场智力与心理的双重对决。

影片也得到了中央广电总台的高度评价:电影《误杀》更聚焦于“误杀”案件,犯罪大片与现实题材相结合,话题性十足。

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设计有铺垫,反转的结局合情合理,在场景的转换及层层推进的故事发展中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而三大主演——肖央、谭卓、陈冲的演技更是形成的三足鼎立的状态。肖央用眼神及微表情将小人物李维杰对家人的爱和付出,以及真相大白后的忏悔表现得淋漓尽致。谭卓饰演的母亲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似有若无,但为了保护女儿,在与警察局长拉韫对峙时却毫不示弱,极具爆发力。而影后陈冲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演技,独有的气场将拉韫这个强势、疯狂、专业的警察局长演绎得出神入化,同时又能够将拉韫失去爱子后的脆弱与哀求刻画得极其准确。

《误杀》虽是一部犯罪悬疑片,但影片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了人物的塑造上,人性的善与恶,选择的对与错,小人物被迫害后用谎言进行无奈的反击,权力者狰狞的面孔下却是身为母亲那颗脆弱的心,所有这些才是引人深思的地方。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李维杰,为了保护家人,用谎言控诉真相

如果你的女儿被异性侮辱,在反抗中失手误杀异性,而这个异性正好就是警察局长的儿子,你会带她自首还是帮着她掩盖真相?

李维杰就要面临这样一个世纪难题。当然,在他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挣扎,这也是基于他曾亲眼目睹了警察局长为维护自己儿子而滥用职权。

李维杰本只是一个小学文化的社会底层人物,他是平凡的,甚至在大女儿面前有点窝囊。可当女儿被侮辱,身处绝望之中的父亲激发了自身的潜质——他利用从电影中学来的完美犯罪手法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如果说,前面女儿被凌辱,他们是受害者,误杀了素察只是意外,可后面李维杰的做法绝对称不上是善了。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他知道素察被女儿误杀后并没有死,只是暂时昏死了过去——这一点从李维杰向路人解释打泰拳为什么要拔牙套及埋藏素察尸体的棺材盖上血迹抓痕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可他并没有将素察救出,而是让素察在棺材里被活活埋死。

为了有不在场证据,李维杰又利用了朋友和路人的善良及对自己的信任,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让他们帮助自己做了伪证,以此瞒天过海。

为了达到不露破绽,他甚至不惜让小女儿也跟着一家人一起撒谎。最终,安安将从爸爸那里学来的撒谎技能又重新用到了爸爸的身上——将考卷上的“70”改成“100”。

可所有欺骗和谎言的背后,却是他对家人满满的爱和保护。“我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能让你们过得好一点,唯一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可是,用不正义捍卫的正义,是真的正义吗?

他保护家人是善,眼看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而不救是恶;妻子女儿受凌辱,他们一家是受害者,可失手打死素察,为掩盖真相不惜捏造谎言,利用他人的信任和善良,他们又是施害者;为了维护小家的平安与不公的社会抗争,他是对的,可最终导致社会的暴乱与不安,他也是错的。

人生就是这样,往往会跟我们开很多玩笑,让我们无论怎么选,都夹杂着善与恶,无论怎么做,都掰不开对与错。

2017年曾轰动一时的“辱母杀人案”就是一场法律与人情,规则与人心的较量。它之所以会引发大众的集体关注,就是因为“杀人”的恶性行为里有着维护母亲的人伦亲情,人心所向的背后也有对规则的蔑视。但就是基于这样的讨论、思考、探索,我们国家的司法才得以完善,法治才得以推进。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抛开犯罪这样的大事件,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常常会让我们陷入规则与人情的两难选择。

如果怀孕的妻子大出血,需要赶紧送往医院,在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自己开车送去医院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面临那么多十字路口的红灯,你是为了妻子的安危而破坏交通规则,冒着引发交通事故的危险去抢救妻子,还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让怀孕的妻子多担一份危险呢?

情与理,对与错,善与恶,永远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在影片最后,通过记者采访李维杰身边的朋友与普通大众对案件结局的不同回应,特别是颂恩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也给了我们更多深层次的思考。电影的监制陈思诚在首映礼上说“对一个人的棒杀和捧杀,都是误杀”,恰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拉揾,为找到爱子而寻求真相的疯狂野兽

如果你是警察局长,你的儿子被人杀害,你明知道凶手就在眼前,甚至连他掩盖罪证的方法你都知晓,可你就是无法找到证据。你是要任凶手逍遥,让儿子继续失踪,还是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人严审?

这,就是拉韫要面临的难题。

拉韫作为警察局长,有着敏锐而专业的判断。但她作为母亲,却无疑是个骄纵爱子,爱满则溢的失败妈妈。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儿子将别人眼睛弄瞎,她可以利用职务便利花10万铢私了;为了查出儿子的下落,她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抓走李维杰一家,进行逼供;逼供不成,更是允许警员滥用私刑,对李维杰一家暴打,自己单独对李维杰小女儿安安进行咆哮式逼供。

当拉韫慢慢站起身来,镜头中偌大的身影迎面扑来,完全覆盖了安安瘦小的身子。整个场景犹如恶魔降临,令人恐惧。

此时的拉韫就是那个恶魔,就是一只疯狂的禽兽。“为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

滥用职权,假公济私,挟私报复……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人性恶的一面。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可所有这些恶也无法遮掩住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

在审讯间隙,拉韫因太累而睡着。睡梦中儿子穿着白衬衣,站在窗户边,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他身上,俨然一个白衣少年,与素察的实际形象完全相反。

每个孩子,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有一个疼爱他的妈妈。

可当拉韫含着眼泪慢慢走到素察身边时,素察突然就消失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担心与爱都溢于言表。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影片的最后,拉韫靠在丈夫怀里,哭泣着恳求李维杰告诉自己儿子的生死,以求心安。

原来,在人前如此杀伐果断的警察局长,面对儿子的被误杀,也是如此脆弱、敏感。

她的儿子被人误杀,可她也在误杀别人,自己最终也被舆论误杀。

一场误杀,让两个家庭都陷入旋涡。

很多人谴责拉韫的恶毒与自私,可如果换作我们站在垃韫的角度和立场,拥有可以一手遮天的权力,作为一名爱子如命的母亲,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做错事,一定能够克制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与担心吗?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恶人,站在他的角度,也是出于爱的表达才有恶的行为。

在如今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人用自己的关系入住最好的医院,最好的病房,最终导致其他的病人因无法及时享受到更好的医护资源而延误病情。或许我们会痛斥这种强占社会资源的行为,可站在他的角度,他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能够早日康复呢?

为了抢占如今名校的入学资格,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又有多少人破坏了学校入学的规则,挤占了他人的名额。这种行为当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从中也能看到他对自己孩子的爱与期待。


《误杀》:所谓善良,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人性本就复杂而多变,有阳光就有阴影,有脆弱就有坚强。爱会让一个软弱的人变得强大,也会令人迷失,使人发狂。

每一个好人都有伤害过他人,每一个坏人内心都有过爱。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善良就忽略了他恶毒的行为,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恶而忘记了他本心的善意。

正如导演柯汶利说的“我们看到的好人不一定是好人,坏人不一定是绝对的坏人。很多时候是看我们站在哪一方立场,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我们希望给观众的一些反思。”

一件事情,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本没有定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所谓善良,就是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