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縣一位司法所所長的“碎碎念”……

“我1981年參加工作,2009年從事司法行政基層工作,一直以來我腳踏實地,踏遍法庫縣雙臺子鄉大村小屯、田間地頭、千家萬戶,調解矛盾糾紛600多件、調解成功率99.7%。”12月20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行的全國模範司法所長王金福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上,原法庫縣司法局雙臺子司法所長王金福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人員講述了38年如一日紮根法庫“大西北”、投身基層第一線、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經歷。

當天也是王金福所長退休的第一天,“工作中我只是一名極為普通的司法所長,做的也都是司法所長分內的事。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秘訣’,那就是我對基層司法行政工作有著真摯的感情——我熱愛司法行政事業、熱愛人民調解工作,我更熱愛這片生我養我的沃土!退休之後,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也願意繼續為群眾服務下去,繼續在人民調解工作中發揮餘熱,繼續為‘公正’事業奉獻餘生。”走下報告會的講臺,王金福這樣對記者說。

王金福還有一個名字就是“王公正”,這是法庫縣雙臺子鄉老百姓對他的民間稱呼。在法庫縣“大西北”的這幾個鄉鎮的老百姓知道“王公正”的人比知道王金福的人要多得多。

一顆赤子心,紮根基層38年

自從1981年王金福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紮根鄉村、服務基層,在任臥牛石鄉大屯村黨支部書記期間,為了給後大屯村群眾開闢一條直接通往國道的村路,解決外出難、賣糧難等問題,王金福逐戶逐人談心動員、逐壟逐畝丈量修路所要佔地的面積,通過協商、協調、換地、串地等方式,終於將道路修到了百姓家門口。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在調解糾紛化解矛盾時,我總是隨叫隨到、從不推脫延誤。農村群眾但凡有事總愛找鄉領導‘討說法’,每次聽到或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主動上前攀談問詢,將群眾請到司法所,熱心講政策、說對策,明問題、解難題;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遇到難心事可以來找我,就不去麻煩鄉領導了。”採訪中,王金福這樣對記者說。

王金福就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後大房申村有20幾戶村民因土地糾紛多次找到鄉領導,有幾戶村民因問題未解決還揚言要去上訪。得知這一情況後,王金福立刻動手查閱相關材料,並多次入戶走訪,查明起因、找準焦點。瞭解事情的情況後,他運用自身的法律知識,反覆研究、仔細推敲協議內容,最終找到了不合法之處,並通過司法程序幫助群眾要回了被不合理佔用十多年的120畝土地,既維護了村民的利益,也為鄉政府解決了困擾已久的難題。

雙臺子鄉黨委書記王立剛曾說,“鄉里連續三年實現零上訪、零命案,無刑事案件發生,治安與民事案件數量也大幅下降;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因民事糾紛激化而導致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社區矯正在矯人員由2014年的16人減至3人,這些成績的取得和司法所的工作密不可分。”

一腔魚水情,鄉里鄉親事無輕

王金福出生於法庫縣臥牛石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為家鄉父老鄉親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是他心中樸實的人生目標。2014年4月末,僅僅因為索要修路墊付的2000元沙石費用未果,雙臺子鄉新發堡村村民劉某持刀闖進村委會,致村支書死亡、村主任重傷。這件慘劇讓王金福深感震驚、深受觸動。

“農村老百姓沒啥十萬八萬的大事,你佔我一壟地、我欠你幾百元;但就是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不能及時化解矛盾,積怨久了,很容易釀成大禍。所以老百姓的事不能不管,矛盾糾紛推出去容易,可不解決早晚要出大事。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就是要把小事當成大事來辦、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這是我在工作中始終遵循的理念。”王金福說。

王金福告訴記者,對一名司法所長來說,每一個糾紛都是刻不容緩的召喚、都是重於泰山的責任。2017年4月的一個某週六,王金福接到侯家堡村調解主任的緊急電話,有兩家農戶因為送糞車軋地產生糾紛,村裡調解不成,眼看就要打起來了。王金福立刻打車急奔現場。到現場時,當事人已經吵得不可開交,各執鐵鍬和二齒鉤惡狠狠對峙著;調解主任見勸說無效,就動手搶下了當事人楊某手中的鐵鍬,楊某氣勢洶洶地又從麵包車裡拽出一把尺餘長的殺豬刀,直奔調解主任衝來,就在村主任從背後抱住楊某的同時,王金福飛快地衝上去,奪下了他手中的刀。化解械鬥後,為了抓住最佳調解時機,他顧不上被劃傷的手,進行調解終平息了糾紛。

記者看到,現在王金福的左手無名指還留著一道疤痕。“其實當時我也害怕,但一看到那把寒光閃閃的刀,一想到那刀一揮下來肯定是一場血光之災,說不定得坐牢,就為了一點小事,實在是不值啊,也就什麼都顧不上了。”王金福對記者說。

多年來,為了排查調解糾紛,王金福幾乎走遍雙臺子鄉的大村小屯、家家戶戶;鞋子走爛了好幾雙,買車三年半就跑了8萬7千多公里。農村幾乎家家養狗,多是猛犬,一般人連院門都進不去;但對他來說,哪家都是推門就進,哪家的狗都不咬不叫,連藏獒都能乖乖讓他摸兩下,鄉親們都說,連狗都拿王公正當自家人。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一身過硬法,行家裡手止紛爭

“要想把司法所工作幹好,最重要的是群眾的認可和信任。怎麼能讓村民認可、讓大家信任,我認為,打鐵還得自身硬。現在村民法律意識也在提高,以往一打二邪乎、甩面子的老辦法不管用了,根本上說要靠法。如果自己啥也不懂、啥也不會,誰還會找你,誰還能信你?”王金福說。

王金福2009年進入司法所,當時他已經50歲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兵’。“當時大家對我有懷疑:50歲才幹司法,能行嗎?知識夠用嗎?我於是埋頭‘惡補’,邊工作邊學習,自學了憲法、調解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婚姻法、繼承法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王金福對記者說。

遇到有村民來找他諮詢土地、繼承等問題,他引用法條進行解釋說明;有位“好信兒”的退休老人曾經揣著繼承法來向王金福諮詢,就想看看他是不是像大多數人說的那樣,真是群眾身邊的法律明白人。一番“拷問”下來,這位老同志從懷裡掏出繼承法對王金福豎起了大拇指,“這回我算信服了!”為了提高工作水平,王金福注意總結典型案例和有效方法,從中找規律、想辦法;多年來,他手寫工作筆記近70本、累計積累剪報千餘份。

“四心、三頭、應季”是王金福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調解法。“四心”即用熱心溫暖群眾、用細心關懷群眾、用耐心服務群眾、用公心對待群眾。每當有群眾到訪,他必定熱情讓座,倒上一杯水後,認真傾聽言談陳述、仔細觀察態度表現,無論當事人是冷言冷語還是言行過激,他都做到沉下心、屏住氣,堅持法、站住理,鍥而不捨、耐心勸導,合理均衡雙方訴求,用細節讓當事人感受到他的重視,從心底裡接受調解、願意調解、信任調解。“三頭”即到田間地頭實地測量、到百姓炕頭談心說理、到村屯街頭傾聽心聲,堅決杜絕只看材料不去現場的“辦公室”調解方式。“應季”就是把鄉村常出現的矛盾問題分門別類、重點預防:春防土地糾紛、夏防鄰里糾紛、秋防購銷糾紛、冬防家庭糾紛,邊排查、邊普法、邊調解,真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

新發堡村村民李某發現家裡承包地少了一根壟(約0.5畝),疑心是地鄰老胡家佔了去,吵來吵去起了糾紛,一爭就是四年;期間兩人還發生過肢體衝突,李某賠償了8000多元藥費,少的地還是沒拿回來。2015年,李某來到司法所請王金福幫忙,聽了情況後,王金福立刻來到新發堡村,先走訪村幹部和鄰居,確定各家應得的耕地面積;再頂著烈日、拿著捲尺蹲在地裡,挨家挨戶反覆丈量,最終確認多佔了耕地的並不是老胡家,而是下隔一家的另一戶李姓人家,因兩家不在一個村民小組,之前誰都沒想到。佔壟的李家起初不服氣,態度強硬,險些又起衝突;王金福再到現場,當場測量、講明情況、耐心勸導,在事實面前李家最終認錯道歉,主動返還了多佔的一壟地。

王金福還通過梳理主要特點,將佔當地矛盾糾紛70%以上的土地糾紛細分成種地摳壟蠶食、種地串壟串段、機翻改變壟距、頂頭開荒佔道、有意侵佔搶種、樹斜損害利益和轉讓合同糾紛七種類型,總結出不同的調解方法,真正做到因人施策、因事定法,極大地提升了調解的成功率。

王金福告訴記者,村裡鄉親給他開展調解有三件“法寶”——“走不爛的鞋底子”、“磨不破的嘴皮子”,還有一個就是“啥都有的小袋子”。“小袋子”其實就是開會發的那種文件袋,王金福一般隨身攜帶。裡面裝一支筆、一個記事本、一個5米捲尺、一沓空白調解協議書和一套普法宣傳手冊,方便隨時開展工作。有一次路過大房申村時,遇到一輛外地大卡車開進一家院子撞壞了院牆、還撞死了7只羊,當事人扣留大貨車一天一夜不讓走。門前正是S106省道,過往車輛通行已經受阻。王金福見狀主動進院亮明身份進行調解,半小時即答成和解協議,交通也恢復了暢通。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一杆民心稱,眾口稱服王公正

王金福告訴記者,當司法所長,就要做鄉親們心中裡的秤。在日常工作中、特別是在調解糾紛時,他也遇到過胡攪蠻纏、遇到過威脅恐嚇,還遇到過領導、熟人跟他打招呼說情;但他時刻提醒自己要端平“公正”這碗水,要不怕干擾、不懼威脅、不畏壓力,堅持在情理法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一次,一名鄉領導的親屬因柴禾堆佔地與鄰居產生糾紛,鄉領導找到王金福,讓他在調解時“關照”一下。經過對照兩家土地使用證面積實地丈量核實,王金福明確指出柴禾堆佔地屬另一家,並對佔地的鄉領導親屬進行了批評教育。最後鄉領導親屬用自家房後空地換回了柴禾堆佔地,懸了四五年的糾紛就此平息。正是由於王金福在調解糾紛時能堅持以法為據、不偏不倚,鄉親們送了他一個雅號——“王公正”。

到司法所工作十年來,王金福沒有休過一天年假,幾乎沒有過完整的週末和假期。從到司法所上班的第一天,王金福就把自己的手機號貼在了辦公室的門上;平時他的手機總是處在開機狀態、總是揣在身上或放在手邊,一有響動就馬上拿來看一下,都成習慣了,就怕萬一有點兒事。無論什麼時候接到群眾的電話,他都能第一時間耐心解答或直接趕往現場。

由於白天要下鄉,王金福經常利晚上的時間到司法所處理工作,單位的門衛師傅剛開始見到他老是快下班才來所裡,就問“你怎麼白天不上班,老是晚上來?”後來熟了,又跟他開玩笑,“老王,今天別超過十點行不?”

這幾年,隨著“王公正”名聲越來越響,特別是“王公正”調解室掛牌後,時常有附近村屯、鄰近鄉鎮,甚至其他縣市的群眾慕名前來申請調解,範圍遠遠超出了王金福的轄區;他經常自己開車前往現場。有時調解糾紛,雙方當事人為一、二百元錢爭執不休、不肯讓步,他也會自己拿錢補上,促成雙方的和解。雙臺子村張某曾因搶劫罪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棄,經常打架鬥毆,還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王金福得知這一情況後,與村調解主任一起去張某家走訪,自掏腰包買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通過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幫助張某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法库县一位司法所所长的“碎碎念”……

王金福在他的事蹟報告會上,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回答了他由“王金福”變為“王公正”的過程,贏得了全場一次次激動的掌聲。他說:“我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只是和基層各位司法所長們一樣,和基層普通公務員一樣,都在為群眾做了該做的事”“在本鄉本土為鄉里鄉親做點事情,我感覺到很欣慰也很滿足。退休之後,要用我的餘生繼續在人民調解工作方面發揮‘王公正’品牌調解室的作用,為法庫縣人民調解工作作出新貢獻。”

王金福先後榮獲遼寧省預防民間矛盾激化有功人員一等獎、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司法所長”等榮譽稱號。瀋陽市司法局將他的品牌調解室命名為瀋陽市“王公正”品牌調解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