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大道至简,当真人,说真话,做真事,行真道,求真理,看起来最简单,实际上最难。难就难在,最简单的一个“真”字。不但不容易做到,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理解不好,甚至完全误解了。连认识都是错的,又何谈去做呢?

什么是真人?

《庄子·刻意》提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其完整语句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也就是说:假如有人不砥砺心志却成为高尚之人,不讲求仁义却能修身,不求取功名却能治理好国家,不处于江海却能闲游,不通过导引的方法却能高寿,那么,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忘却的,也没有什么是不会拥有的,他恬淡无极,然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来汇聚于他。这就是因为他懂得天地的大道,圣人的大德。这,也就是真人。

在此之前,庄子列出五种人士,分别为:山林之士(高士)、平世之士(君子)、朝廷之士(官兵)、江海之士(隐士)和导引之士(养生者)。然而,庄子最后对这五种人都一一加以了否定;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刻意、仁义、功名、闲游和长生。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这些都只是外在的目的,或者说俗世的小目标,而不是生命本身。庄子真正寻求的,是个体的生命本真,而这生命本真,是充盈天地之间的,被大道所规定的生命精华。

那么,该如何获得这种充盈的生命本真,如何获得这种至美呢?庄子为我们开出的处方是:忘却。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忘却什么?

庄子教导我们,要忘却己、功和名,忘却刻意,仁义,功名,闲游和长生。这里,仁义和功名属于道德价值,刻意属于自我认知,闲游和长生属于情感寄托。

然而,这些都是需要被忘却的。为什么?因为无论是道德价值、自我认知,还是情感寄托,这些都不是个体生命所追求的终极对象。它们对我们生命大道,不仅没有助益,反而会阻碍人自身生命的保全,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本。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故此几类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在《庄子·骈拇》中,庄子这样说。

而在《老子·第三十八章》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和庄子所说的一样,都是由于我们对道德、仁义、礼制、忠信的追求,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欲望的滋生。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如何忘却?

关于忘却,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

在《庄子·人间世》的寓言中,颜回向孔子请教何为“心斋”,孔子回答:“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也就说,心斋就是把心空虚起来。如何空虚呢?也就是要把所有的外在的意见、成见和偏见统统去除,然后以一颗空明的心,去体悟自然之道。而“坐忘”即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颜回最终悟出,只有在忘掉仁义和礼乐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坐忘”。也就是说,首先得忘却道德价值,其次是忘却自己的肉体和知识,如此才能通于大道。

庄子告诉我们,想达到“大忘却”的方法,即是“心斋”和“坐忘”。当我们忘却了自我认知和道德价值时,忘却了个人情感寄托时,就有可能趋于大道了。

忘却,意味着把已有的都抛弃掉,空出己身、己心。而这空出的己身、己心,恰好可以让“道”来亲临,来统领。因为“道”,在庄子看来,是实体存在,是一,是有。这种道虽然存在,但是却无法用语言和思想来把握。

回归天性,做个真人

做个真人

正是这种真实存有的“道”,规定了天地和人。因此,人要想成为一个得道之人,就要学会大忘却,之后就会成为真人。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像真人那样,做到淡然无极。

当一个人真正达到“淡然无极”的至高层次,就能做到“高、修、治、闲、寿”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汇聚而来,天地万物照临于我,我与万物合一。即达到“与物为春”、“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彻底统一”的自由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