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張光久


一首詞能夠成為千古絕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這個問題可以從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蘇幕遮》對後世的影響三個方面簡要談談。

一、出將入相、俠骨柔腸

范仲淹,生於989年,字希文。父親範墉,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於任所。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山東淄州長山朱家。他雖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讀書,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當時僅有26歲,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薦。他為人正直、關心黎明百姓,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過很多出色的政績。他曾任興化縣令,組織修建海邊堤堰,防範海潮帶來的災難,當地人民為了感謝他的政績,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歲的希文寶刀未老,依然能夠掛帥延州,白髮蒼蒼的他在邊關寫下了廣為流傳的《漁家傲》。後來慶曆新政中他擔任宰相,輔佐宋仁宗進行改革,可以說是個出將入相的國家棟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僅僅是一個心懷天下、保家衛國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書大多隻保存著范文正公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其實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多樣面孔。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懷舊》表現出來的濃濃憂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讓我們見到了範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單是這一點足以吸引眾人眼球,何況范仲淹腹有詩書,寫首小詞自不在話下。他也有七情六慾,像普通人那樣的人生感嘆,也有憂傷、思念和離愁。

他也不單單寫了這一首婉約纏綿的詞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懷舊》:"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可以明顯看出,這首詞同樣像《蘇幕遮·懷舊》那樣溫柔纏綿。這些婉約詞拉近了他與讀者的距離,使范仲淹從高高的神殿下走下與讀者平視,使我們通過作品領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親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陽、點點離思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觸發人們的憂思。這裡的秋天景色空闊純淨,藍天白雲,黃葉鋪滿地面,色彩飽滿明淨。水波盪起,寒煙繚繞,水汽本為白色,但綠水悠悠,寒煙彷彿也被染上了翠綠!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黃昏正是人們歸家的時刻。主人公獨自站在水邊無家可回,在斜陽的映照下生出思鄉之情。但是岸邊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絲毫沒有憂愁,一直生長到了斜陽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現離思,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也曾寫到:"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提到,以樂景襯哀情,一倍增其哀樂。在這幅美麗的秋夕山水圖中,詞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沒有形狀的,但是作者充分發掘中國古代詩詞的意象內涵,把鄉思寫得真摯感人!夜不成眠,魂牽夢繞的是家鄉,高樓的明月共照著遠方的遊子和故鄉,如此層層遞進,輾轉反側,主人公愁思還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澆愁,最終化作點點相思的淚水……

三、綿綿憂愁、反覆吟唱

王兆鵬的《宋詞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詞人以及他們的作品,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排在第32位。可見,范仲淹雖不像柳永、蘇軾、辛棄疾那樣在寫詞方面有特別高的成就和開拓性的意義,但是他的這首詞在後世還是具有很高的影響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將入相之後給眾人帶來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與糾葛。這首詞書寫的是思鄉題材,這種感情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更何況范仲淹憑著他的學識和才氣填下這首小詞,在後世廣為傳唱。受范仲淹的影響,王實甫《西廂記》中鶯鶯送別張生時唱的《端正好·長亭送別》,更加表現出戀人之間的難捨難分: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作者:李衠)


一往文學


范仲淹的《蘇幕遮》是名篇不錯,但若稱“千古絕唱”卻是擔不起的。


還是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是一首雙調,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是一般填詞的套路。

讀詞遇寫景,就得特別注意一下季節了。春秋二季,是古代詩人們最容易抒發感慨,寄寓情懷的時節。這首《蘇幕遮》寫的是清秋景象。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寫秋季青碧的雲天,寫秋季鋪滿金黃落葉的大地,寫秋季寒煙(這“煙”字不能呆解,就是水汽氤氳的景象。)籠罩的翠綠水面。穠麗高遠的清秋景色就這麼呈現在我們眼前了。中間一句“秋色連波”便讓這穠麗的秋景無邊無際了,充盈了整個天地。但在這高遠穠麗的秋景之上,詞人給籠罩上了一層寒煙,便讓人感到眼觀麗景的詞人,心中卻縈繞著散不開的愁霧。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寫山、水、天相映相接,境界闊大,但在這闊大的背景之上,詞人種滿了萋萋芳草,彷彿已漫溢天外。“芳草無情”,卻惹來人的無限多情。

本詞上闋寫景,山水相接,天地相連,境界高遠闊大,與一般“逢秋悲寂寥”的調子不同。但在這高遠闊大的境界中,要麼寒煙籠罩,要麼芳草無邊,都潛藏著數不清的愁苦,為下闋的抒情做好了鋪墊。或許可以這麼理解,正是因為心中愁苦不堪,詞人才極目遠眺,想讓這穠麗高遠的清秋景象化解自己內心的無限悲愁,但終究卻是化不掉。


下闋詞人轉入抒情。“黯鄉魂,追旅思”,直接點明愁從何來:原來是羈旅異鄉,思鄉心切,以致黯然銷魂。“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說了一種理想的境界:夜夜好夢,夢迴歸故鄉,與家人團聚。但“除非”二字直接粉碎了這種幻想,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夜夜好夢,自然也就再無法安然入睡了,為下句“明月樓高休獨倚”張本。“明月樓高休獨倚”這句看似在勸人不要登高望月,卻是在寫自己思鄉心切,難以成眠,只好登高望月,以寄相思。但明月高懸,無言以對,難寄相思,只能借酒消愁,誰知酒入愁腸,愁情更盛,瞬時化作相思之淚,湧流而出。

整首詞由日暮時分的穠麗高遠秋景寫起,寫到晚來羈旅他鄉,思家心切,難以成眠,獨自登高,望月懷遠,借酒消愁,卻相思更甚,融情入景,把相思之愁寫得纏綿悱惻。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整首詞雖然在寫思鄉懷遠之愁,但境界卻穠麗高遠,不給人以低沉之感,新穎別緻,這也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


我是會說話的鍋,鍋有話說。歡迎討論留言,歡迎關注!


會說話的鍋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的結句。



原文如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遮幕.懷舊》整個上篇寫了一個闊遠穠麗、波上寒煙翠的秋景。一甩過去“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窠臼,詞人感慨芳草天涯,卻可賞不可即,芳草無情,落寞在斜陽外。這為下篇的“黯鄉魂,追旅思”詞作的目的作了鋪陳、鋪墊與過渡。

下篇抒情,自己天涯孤旅,夜夜難眠。看到“明月樓高”,思鄉夜月獨倚樓,顯得更加孤單憂愁。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綿綿不斷,越來越愁,欲遣相思卻被相思所苦。最後兩句,抒情深刻,自然而又昇華了懷舊思鄉的主題。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達到最高潮,詞遣高峰卻黯然而止,引人深思、聯想、同情、共鳴。

上篇描景狀物氣勢開闊,下篇抒情真摯深刻。結句將思鄉的烘托到極致,“愁”字變成“悲”字!余光中說李太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與“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有鮮明的對照,李白的酒豪氣干雲,范仲淹的酒纏綿似淚,與“借酒澆愁愁更愁”相比更為深刻,言盡而意猶未盡,境界與手法之高超後無追者。



這句詞道出了範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詩詞裡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兩者之間互為印證。同時,這句詞苦訴了人生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直指每個人的柔軟處,引起學者與老百姓的思想情感的共鳴,吟誦流傳古今。所以,被後人稱頌之為千古名句!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范仲淹的蘇幕遮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說實在的,牛逼的人,幹啥都牛逼!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詞人、文學家,是最仗義執言的言官,是著名的改革家,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是著名的宰相。同時,在文學史上,特別是宋詞的發展史上,范仲淹應該是開創了宋詞的邊塞詞的詞人,他同蘇東坡、柳永一樣,是宋詞發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

范仲淹其實很忙,他基本上沒有時間去寫詞,特別是寫那些磨磨唧唧紅粉味道很濃的詞,他也就是在實在是心中有情不得不發的時候,偶爾來個幾首詞,但就是這幾首詞,就成為了千古絕唱。

我們在賞析這首蘇幕遮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他的開邊塞詞新聲的一首作品,然後再來看,為什麼蘇幕遮這首詞,被稱為千古絕唱!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上闋寫邊塞風光。塞上之秋,戰地風光萬物蕭瑟,不同於江南的綠意滿眼繁花似錦,悲涼的胡笳伴隨著長河落日,頗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從寫景來看,這首詞已經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間詞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渾,彷彿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

下闋抒情。范仲淹五十歲開始軍旅生涯,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即使是濁酒一杯,但是“舉杯銷愁愁更愁”,鄉思猶如自己的影子,揮之不去。范仲淹雖有鄉關之思,但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所以“燕然未勒歸無計”。想到此,白髮蕭蕭的將軍和常年征戰在外的將士們,不禁流下了熱淚。范仲淹留存於世的詞作不多,這首詞集中體現了他的思想,開啟了宋代豪放詞的新聲。

這是豪放風格的詞,而且基本上是第一首寫邊塞軍旅生活的詞,具有開創的意義。

我們再來看看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一個片段: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是不是很傷感?是不是很有畫面感?是不是還有點婉約?是不是有點生離死別的戀愛的感覺?

是的,這首曲子的開頭,就是引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整體上的風格來說,是豪放的,但是在豪放中又有點淡淡的憂傷,在豪放中還有一點清麗,有一點心曠神怡的感覺。這來自於范仲淹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意境的採集製作能力。

這首詞之所以動人,還在於他不是范仲淹一貫的風格。范仲淹是個軍人,屬於很硬很硬的硬漢的那種,按理說這種男人,寫的詞那絕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那種,但是這首詞中,倒是有一些柔軟,有一些淡淡的悲傷在裡面,所以說,一個大男人要是婉轉起來,真是會讓人莫名感動,讓人受不了,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和特別之處。

此詞為羈旅鄉思之作,有別於柳永和秦觀的小男生的離愁別恨,這首詞充分展示了他心中的剛正之氣。恰如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所說,“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上片寫秋景,所謂春女思秋士悲,秋天在文人的心裡本來就透著哀愁。但范仲淹的哀愁不是閨思而是鄉思。上闋純用景色鋪墊,為下闋抒情而鋪張。藍的醉人的天空,滿地黃葉堆積,一江秋水遠接天際,遠山含黛,斜陽下芳草萋萋,好一幅塞北秋景圖。

芳草在古典文學中是離別和相思的意象。李後主就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斷腸之語。下闋寫情,“鄉魂”與“旅思”縈繞著詞人,讓他夜不成寐,更何況是做一場回到故園的好夢了。月明之下,倚樓遠望,關山茫茫雲海蒼蒼,哪裡才是家的方向?睡也睡不著,想也不敢想,怎麼辦,只有以酒澆愁,但酒一下肚,立刻就化作了相思之淚噴薄而出,足見詞人的思鄉之苦。所以鄒祇謨《遠志齋詞衷》中說:“範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


好玩的國學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望斷天涯,蠱入骨難隨。



825藍色妖姬


一首詞能夠成為千古絕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這個問題可以從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蘇幕遮》對後世的影響三個方面簡要談談。

一、出將入相、俠骨柔腸

范仲淹,生於989年,字希文。父親範墉,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於任所。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山東淄州長山朱家。他雖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讀書,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當時僅有26歲,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薦。他為人正直、關心黎明百姓,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過很多出色的政績。他曾任興化縣令,組織修建海邊堤堰,防範海潮帶來的災難,當地人民為了感謝他的政績,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歲的希文寶刀未老,依然能夠掛帥延州,白髮蒼蒼的他在邊關寫下了廣為流傳的《漁家傲》。後來慶曆新政中他擔任宰相,輔佐宋仁宗進行改革,可以說是個出將入相的國家棟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僅僅是一個心懷天下、保家衛國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書大多隻保存著范文正公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其實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多樣面孔。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懷舊》表現出來的濃濃憂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讓我們見到了範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單是這一點足以吸引眾人眼球,何況范仲淹腹有詩書,寫首小詞自不在話下。他也有七情六慾,像普通人那樣的人生感嘆,也有憂傷、思念和離愁。他也不單單寫了這一首婉約纏綿的詞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懷舊》:'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可以明顯看出,這首詞同樣像《蘇幕遮·懷舊》那樣溫柔纏綿。這些婉約詞拉近了他與讀者的距離,使范仲淹從高高的神殿下走下與讀者平視,使我們通過作品領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親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陽、點點離思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觸發人們的憂思。這裡的秋天景色空闊純淨,藍天白雲,黃葉鋪滿地面,色彩飽滿明淨。水波盪起,寒煙繚繞,水汽本為白色,但綠水悠悠,寒煙彷彿也被染上了翠綠!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黃昏正是人們歸家的時刻。主人公獨自站在水邊無家可回,在斜陽的映照下生出思鄉之情。但是岸邊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絲毫沒有憂愁,一直生長到了斜陽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現離思,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也曾寫到:'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提到,以樂景襯哀情,一倍增其哀樂。在這幅美麗的秋夕山水圖中,詞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沒有形狀的,但是作者充分發掘中國古代詩詞的意象內涵,把鄉思寫得真摯感人!夜不成眠,魂牽夢繞的是家鄉,高樓的明月共照著遠方的遊子和故鄉,如此層層遞進,輾轉反側,主人公愁思還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澆愁,最終化作點點相思的淚水……

三、綿綿憂愁、反覆吟唱

王兆鵬的《宋詞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詞人以及他們的作品,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排在第32位。可見,范仲淹雖不像柳永、蘇軾、辛棄疾那樣在寫詞方面有特別高的成就和開拓性的意義,但是他的這首詞在後世還是具有很高的影響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將入相之後給眾人帶來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與糾葛。這首詞書寫的是思鄉題材,這種感情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更何況范仲淹憑著他的學識和才氣填下這首小詞,在後世廣為傳唱。受范仲淹的影響,王實甫《西廂記》中鶯鶯送別張生時唱的《端正好·長亭送別》,更加表現出戀人之間的難捨難分: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初夏染指憂傷151113280


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句子,至少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三、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四、表達通俗簡潔。下面分別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一詞句。

一、首先看它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主要表達的是思鄉之情。身在異鄉,自然會生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思鄉難歸、思親難見,內心自然是愁苦的。借酒消愁,或者說以酒麻醉,是人們消憂解愁的常用方式,但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方式。因為往往是“酒不能解真愁”,“借酒消愁愁更愁”。范仲淹的表達更進一步,非但沒能消解憂愁,那酒點點滴滴都化成了相思的淚珠。這酒、這愁何等的讓人心碎!這詞句何等的感人至深!

二、看它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個詞句的中心詞是“相思”,統觀全詞這“相思”指的是思鄉、思親。身在異鄉,又是深秋時候,景色蒼茫蕭瑟,作者的思鄉、思親之愁分外濃烈,濃烈到明月之夜已不敢登上高樓望故鄉,已不能承受遙望故鄉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但又想消解或至少削弱這份濃愁,無奈只能選擇藉助酒來消解,可這酒流入那愁腸之中,並不能麻醉自己,反而讓自己的相思之情更加熾烈,更催生出自己的思鄉、思親之淚。由此可以看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深切的,甚至是刻骨的!

它藝術性地告訴人們思鄉、思親之情刻骨銘心的、是藉助外物難以消釋的,甚至只會是適得其反。這一思想認識是深刻的。

三、看它是否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一個顯著標志是想象性。我們來看,“愁腸”這個詞已具有一定的想象性。“腸”是人體的一個消化器官,本無所謂愁與不愁,但卻稱它為“愁腸”,已含有想象的成分和作用,也就是說已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藝術性。只是在古詩詞中“愁腸”大量出現,已成為常用詞,所以人們已對它司空見慣,不再驚異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事實上,如果單著眼於這個詞的確也不能明顯地體現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句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那麼,讓我們整體地來看全句。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為表達簡潔,我們以下簡稱“藝術性”)就非常明顯了。酒入愁腸,這倒也自然平常,酒喝下去自然是進入腸胃的。可怎麼能“化作相思淚”呢?這違背常理啊!可正是這句的想象性所在、藝術性所在,也是魅力性所在。藝術性很多時候正表現在這種“於理確無,於情可有”的情境中。我們可以想到,作者本是想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忘記思鄉、思親之情,可酒入愁腸愁未解,反而“愁更愁”,作者在醉酒後不由得更加憂愁傷感,更敢於釋放自己的情緒,不由得流出淚水。正是出於對這種情景下,作者展開想象,將已入愁腸之酒想象為化作了自己相思的淚水。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想象,也是一種很藝術性的表達。正因如此,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極具藝術性,極富表現力。

四、看它表達是否通俗簡潔。表達通俗簡潔才能便於人們理解記憶,便於廣泛流傳。“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句只有九個字,卻思想深刻、富有藝術性、而且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這已在前面分別進行了分析說明。所以,這個詞句是符合表達通俗簡潔這一條件的。

正因為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所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能成為千古名句,而全詞也因此成為千古絕唱。


張東風369


宋詞代表了宋代學的最高成就,在數千年的文明傳承中風采依舊,深受人們喜愛。在宋詞的發展中有一位起著承前啟後重要作用的學家范仲淹,僅留下存世詞作五首,首首經典!"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源於范仲淹《蘇幕遮》,被人稱是“消魂語”,歷來為人們傳誦。

詩詞原文

《蘇幕遮 懷舊》

——北宋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陝西邠縣)人,後徙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秋思》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寫離別相思,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有今輯本《范文正公詩餘》。尤其是這首《蘇幕遮 懷舊》,語言 明白曉暢,意境開闊,感情深摯而不頹廢,在寫離愁別恨的詞作中別具一格。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

白話譯文

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瀰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詩詞鑑賞

蘇幕遮,唐教坊曲名。按,《唐書·宋務光傳》,此見都邑坊市,相率為渾脫隊,駿馬戎服,名蘇幕遮。又按,張說集有《蘇幕遮》七言絕句,宋詞蓋因舊曲名,另度新聲也。周邦彥詞,有“鬢雲松”句,更名《鬢雲松令》。《金詞》注:般涉調。此牌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吒風雲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題材一般,但寫法別緻。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夜夜除非”二句是說每夜都睡不著覺,如果有好夢就讓別人睡去吧。這二句更是顯出作者難以找人傾訴的惆悵,縱有好夢也難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嘆。“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本詞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下闋抒情,纏綿悱惻,哀婉動人。鄒祗謨在《遠志齋詞衷》評價說:“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可謂一語中的。

總之,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上闋寫景,以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為下闋抒情設置了背景。下闋直抒胸臆,情致深婉。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讀了范仲淹的《蘇幕遮》,才能理解其實錚錚鐵漢也有入骨柔情,也能作此銷魂之語。難怪范仲淹雖然存詞不多,卻囊括了歷朝歷代無數的崇拜者。

例如元代王實甫在寫《西廂記》的時候,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開曲〔正宮端正好〕,也忍不住化用范仲淹的名句為“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化范仲淹詞之綺麗高遠為悽清纏綿,亦別有一番風情了。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清人譚獻譽之為“大筆振迅”之作(《譚評詞辨》),實屬確有見地的公允評價。

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片寫天連水,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碧雲,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自近及遠,純是一片空靈境界,即畫亦難到。”前輩道出的正是借景傳達心聲的名言經典。

小時候特別喜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句,覺得它把無可排遣的相思寫到了極處。在感嘆用生花妙筆寫出美好秋意的同時,難免也會受的感染,生出一絲惆悵來!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我可能要潑瓢冷水了,關於這首詞,到底是不是千古絕唱,還兩說,為什麼是或者不是,咱們今天好好說道說道。

千古絕唱的標準

首先,我覺得一首詞能成為千古絕唱,必有以下一種情況(至少):

一,將某一種境界推到極致。王國維論詩詞最主張“境界說”,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這裡的境界可以是一種超脫的思想,典型代表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可以是一種博大的胸襟與氣魄,最無與倫比的代表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還可以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如詩聖杜甫的經典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己都快凍死了,還想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二,將某一種情感寫到最深。譬如岳飛的《滿江紅》,歷來的家國之情沒有比這更深厚、更濃烈的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大讚其“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 有生氣焉。”當然是千古絕唱。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名作《聲聲慢》中,同樣將淒涼、將孤獨的感受寫盡寫絕。當然也是千古絕唱。不過,愛情與悼亡詩詞,於情感而言,似乎更當行本色一些,絕唱之作也最常見。元稹再渣,他的七絕《離思》也是無法否認的一絕。

三,在詩詞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這一類絕唱,要麼因為內容上為詩詞開拓了疆界,像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范仲淹的另一首詞《漁家傲·秋思》,王勃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要麼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技藝表達,突出的例子是李商隱的七律作品《錦瑟》。詩旨如何,至今眾說紛紜。再要麼在同類題材中足可昇華格調的出類拔萃之作。比如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

四,作品風格與詩人個性高度契合的作品。最有名的例子無過李白。《將進酒》極為本色。

五,因為特殊經歷造成的獨特感受,他人無法複製。這方面,詞帝李煜幾乎是獨一份。帝王、才子與囚徒的多重身份,加之非凡的藝術敏感,才有了絕命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范仲淹的詞《蘇幕遮》到底是不是千古絕唱?

答案:還差點。

儘管清代文人鄒祇謨在《遠志齋詞衷》中極力褒揚這首詞,認為:“範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但為絕唱,必為超一流詩詞,鄒給出的“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的標準,太輕鬆了。

我們來看看原詞。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誠然,詩詞確實很好,一首思鄉詞,不獨有清秋之思,也有闊遠之景,這就比同類作品強很多。詞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王實甫的《西廂記》還有過借用。但是不是就好到了絕唱的地步?

對比以上列舉的五個尺度,其實是沒有的。當然,范仲淹的《蘇幕遮》還是一流作品。只是題材、主題過於陳舊,縱然有新的寫法,也給了人新的感受,還是差一點顛覆性。

眼下“絕唱”有點濫用了,真正的絕唱之作是十分罕見的,天才詞人李煜,以血淚寫詩詞,不過三、四首。不能動不動就“千古絕唱”。

你對這首詞有什麼看法呢?不服留言評論。


詩詞桃花源


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宋朝了不得的人物,提筆詩詞歌賦,上馬行軍打仗,在詞牌史上龍行虎步,赫赫有名。其實在北宋,同樣有這麼一號人物,那就是范仲淹。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不但是歐陽修的前輩,主導了詩文風氣的歸正,一掃晚唐體、西昆體的弊病;政治上九州遊仕,官聲清正,還主導了“慶曆新政”,雖然一年多即失敗,卻為王安石等後起之秀做出了改革的試探和實驗;而在軍事上,得益於北宋文臣帶兵的制度,范仲淹在西北把建國的李元昊打得臣服宋仁宗,即使到了晚年,只要他還在邊關,那是關清野寧,絕無戰事。

西夏的小孩,估計聽到范仲淹的名號也是要害怕的。

就是這樣一個厲害人物寫的《蘇幕遮·懷舊》。這首詞好在哪?何以成為千古絕唱: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詞牌名,又名“古調歌”“雲霧斂”“鬢雲松”“鬢雲松令”等。以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為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無變體。

這個詞牌起於唐樂府,音樂來自龜茲國,屬於西域音樂,應該是散佚了。至於詞牌的平仄,因為是固定的,沒有變化,所以我們這裡不討論了。而且一首詩詞成為絕唱,絕對不會是平仄的緣故,我們重點來看內容。

我們知道詞的發展,在北宋初承續的還是南唐二主的路子,這個時候詞牌已經脫離了歌女代言體,而是詞作者自身感情的抒發,但是詞牌的創作內容還是囿於閨閣怨念,離情別戀,羈旅鄉情這些比較婉約、悲傷的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詞牌還是上不了檯面的,士大夫作詩和詞是分場合的,大事情寫詩,小情懷寫詞。

只不過隨著大量文人的參與,詞牌的風格也多樣化起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柳永。柳永對長調的創立以及他的詞風我們有文章專門討論過,這裡就不再複述。我們只要知道一點,柳永在晚年還是當了個小官,並且死在了任上。他怎麼當的官呢?是范仲淹的關照。

范仲淹不但和柳永同時代,關係還不錯,至少他對柳永是欣賞的。但是范仲淹對詞牌發展的關鍵性是遠不如柳永、蘇軾、周邦彥這三巨頭的。所以,他的詞是跳不出當時的大環境,頂多就是帶有了自己文風清正的特色。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正是典型的雙調寫法。寫的內容是什麼?還是羈旅情思,也沒有題材上的突破。但是文風上就和柳永的大不一樣了。我們看柳永怎麼寫秋天的離別: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麼一對比,就很明顯了。柳永的詞哀傷悽切,字詞婉轉,而范仲淹的詞顏色明亮,字詞直白。和柳永的詞比起來,講究清正的範詞走的是中唐韓愈的散文路子,他的用詞描寫更像是唐朝時白居易的句子“日出江花紅勝火”,簡單,直白,色彩明亮。

寫秋高氣爽,誰還能勝過“碧雲天,黃葉地”?而正是這種明麗的寫法打動了後人,在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直接使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衍為曲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而作為戲文,傳唱度自然要遠高於范仲淹音樂已經散佚的詞牌。這首詞能成為千古絕唱,王實甫的《西廂記》功勞絕對是有的。

當然了,還要自身過硬。若只是“碧雲天,黃花地”兩句火了,別人再來看其他內容,如果不是才華橫溢,還是撐不起“千古絕唱”這四個字的。

上片寫景

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雲飛萬里,黃葉滿地。無邊的秋色在江波上延綿伸展,連成一片。水上寒霧乍起,如碧玉生煙。青山輝映著斜陽,水面無邊無際。而那些無情的芳草,成片成片地伸展到陽光都照不到的地方去了。

這是一種很明顯的由近及遠的寫景方法。從眼前的雲天、黃葉伸展目光到江波,再到遠山,最後到了斜陽外。同樣,這也是一種感情在暗暗積累的過程。“芳草”常暗指故鄉,而范仲淹卻寫道“芳草無情”,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也完成了從寫景到抒情的鋪墊。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片直接抒情

“黯鄉魂,追旅思。”兩句承接“芳草無情”,點明標題中的“懷舊”其實就是寫思鄉。“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每天晚上都這樣啊,除非是有美夢相陪。哪裡能夠天天做美夢呢?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明月樓高休獨倚。”月上高樓,夜不能寐,就不要一個人憑欄悲傷了,不如喝酒吧。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結拍兩句,就是千古名句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新奇而又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也達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

當然我們平時使用這兩句有很多場合,不再僅限於鄉愁羈旅。甚至在當今社會下,空間遠隔這種問題早就不存在了。這個句子更多的使用在愛情、生活、壓力、愁怨方面,不過好的句子就是這樣,超越了自身的侷限,在世間恆久流傳。

範公高古,文思清正,意味黯然,再加上《西廂記》的推波助瀾,這首詞遂成千古絕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句子本身的精彩。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