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清:国展投稿,“中行书”入展率最低

特约评改人

钱玉清


钱玉清:国展投稿,“中行书”入展率最低

刘毅安 行书孤山条幅

规格 140cm×34cm


刘毅安作品评语



作者径取米南宫,有清晰的轨法承继,殆无它体掺糅。这既是初学者导源一家的学习津梁,又是“根植传统”“与古为徒”的具体实践。该作粗看字形、基本用笔特性已具米家风貌,但细观之,其精神气象尚与老米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用笔不够坚定,腕力不逮。米芾的书法率真、朗爽,用笔跳跃、迅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正如宋高宗所说“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反观该作,点线荒率、松沓,用笔拘检、单一,习见腕力不克送至锋颖之患。


钱玉清:国展投稿,“中行书”入展率最低

钱玉清示范作品 行书孤山横幅

规格 35cm×72cm


二、提按不够明显,情性不足。作字“得笔”最要。所谓“得笔”者,一笔一画杀入纸中,得笔势自然之妙。米南宫云:“得笔则细若丝发亦佳,不得笔虽大逾寻丈终无骨气。”强调“锋势郁勃”。检视是作,感觉作者精力不够集中,精神不够饱满,作品缺乏创作主体的性情投入、感情传递,尚有平、散、弱、挤之弊。平则起伏变化不足;散则意气充畅不足;弱则精魄神采不足;挤则主次轻重不足。


其次还有,“里”“才”应繁写;落款应将内容作者写在前面,随后再写内容标题。


经典解读

字径得宜探微

■钱玉清


为什么要把字径的话题单独列出来作专门阐释呢?因为不少书友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关注,抑或足够重视,以至于盲目自信、盲目乐观、盲目行进,导致数年甚至数十年收效甚微,成绩平平。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字径约在5cm以下的行书称“小行书”,字径约在5cm至10cm之间的行书称“中行书”,字径约在10cm以上的行书称“大行书”。当然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是严格的、标准的划分、界定。刘毅安书友的这件作品的字径多在6cm上下,应该归为“中行书”。如果拿全国书法展赛的投稿入展比来分析,“中行书”的入展率或许是最低的,这也意味着竞争是最激烈的,入展率最高的往往是“小行书”,其次是“大行书”。为何会有如此现象出现?庶或是小则愈趋古人,大则凸显才情之故吧。建议初学者始初从小比较适宜,以后再依遵性情是否放大。



钱玉清:国展投稿,“中行书”入展率最低

米芾《张季明帖》


不过又何故务要放大呢?览观古人书札,也多为隽永精雅的小字。《张季明帖》是米芾精品之一,纵26cm,横34.5cm,多字的四行均在七八字,剔除空白处,折算每字平均也就2cm上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品,纵28.3cm,横75.5cm,共23行,凡234字,平均每行约11字,除留白外,每字也在2cm左右。因而,

“小行书”更突显书写性,更能直察书者内心,也更能引起观者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