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石頭多的那坡縣,縣名源於毛澤東的一句話,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1、在貴州有一句俗語,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廣西那坡縣的崇山峻嶺中,很多村莊的土地就是這樣的,就是在石頭縫裡摳糧食吃。那麼,那坡縣到底在哪裡呢?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雲貴高原餘脈六韶山南緣,東南與靖西市相連,西北面與雲南省富寧縣毗鄰,南和西南面與越南接壤,擁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2、像這樣的山間比較完整的土地則就很少了。很多地方,都是一棵兩棵玉米只能種在一個石頭縫中巴掌大的土地上。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全縣有大紅八角面積30多萬畝,其中三分之一的八角林已進入盛產期,年產八角花10萬噸以上。其八角色澤好、香味濃、無汙染、品質優。八角花及經深加工產品,是食品、化妝、醫藥行業的重要原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3、這裡是廣西那坡縣的弄力屯,一位黑衣壯老鄉正坐在石屋邊摘豆子。有一個故事很有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與鄰國政黨關係友好,1953年10月27日改稱睦邊縣,為邊疆和睦之意,是對越南主席胡志明“同志加兄弟”提法的積極回應;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開會,毛澤東主席在會上問:“同那坡農業生產合作社中稻畝產一千六百斤,有幾個社?”為紀念這一史實,1965年1月20日,睦邊縣更名為那坡縣。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4、幹欄建築以石木結構為主,工藝簡單粗糙。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壯祖先自然生態的惡劣,以及生產及生活條件的艱苦。(在幹欄式建築的樓下,黑衣壯用石缸蓄水。)我們可以看到房子的牆上懸掛的東西是他們自制的土蜂箱。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5、一位黑衣壯男人正在家中剝豆子。由於種植的莊稼較少,大部分糧食是這麼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剝下來的。用“那坡”作縣名,體現了那坡山多地少的地貌特徵。那坡縣地處雲貴高原邊緣,境內中部、南部土山連綿起伏,北部石山層巒迭嶂。“那”壯語意“水田”,“那坡”即是“坡上的田”,說明那坡大部分的田都在山上。據統計,全縣共有14個村屯名叫“那坡”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6、一位黑衣壯女人從房屋之間走過,路邊是晾曬的豆子。用“那坡”作縣名,表達了那坡人民對田地的珍惜、眷戀。那坡縣內的主體民族是壯族,佔全縣總人口的90.6%。壯族先民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我國最早創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7、幹欄式建築民舍的屋簷下可以晾曬收穫的莊稼。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8、大山裡的村莊和民舍。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9、走進黑衣壯的村子,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園裡有一座座用瓦片覆蓋的墳墓。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僅僅露出屋頂部分,十分顯眼。黑衣壯人認為,老祖宗的墳不能遷走,要讓他們和子孫後代永遠在一起。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0、遊覽黑衣壯的故鄉,吸引人的還有他們的建築。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錯落有致。他們的居所用木材、石頭建成,分三層,屋頂為雙斜面。雖然這種幹欄式民居在我國南方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能見到,但是象在黑衣壯居住的那坡這樣連成片,建築風格統一的卻很少見。偶爾看到村子裡開始蓋起來的現代建築,還是很顯眼的。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