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向劉備學習什麼?


劉備能從賣草鞋的,做到一國皇帝,值得我們學習的實在太多。不同的人能從劉備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

當老闆的可以和劉備學用人。

劉備在用人方面,稱得上是不拘一格。三顧茅廬時,劉備已經47歲,已然是久經沙場。而諸葛亮才27歲,履歷空白,無疑是一個新人。但劉備在和諸葛亮交談過後,聽到了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驚豔戰略,認為諸葛亮才能非比尋常,他放低了姿態,以弟子的身份請求諸葛亮出山相助。

拿到現代來說,一個近50歲的老闆,會聽20多歲的員工提出的問題麼?不拿年齡經驗說事,只論方案是否可行,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再者,劉備用人不是任人唯親,而是考慮綜合能力。比如劉備入川后,漢中太守的職位閒置,旁人認為這個位置一定是張飛的。畢竟張飛和劉備親如兄弟,還是姻親。張飛也一度認為這個位置一定是自己的。沒想到劉備公佈人選後令人大跌眼鏡,他選擇的竟然是後來投奔的魏延,這是劉備綜合考慮的結果。

不說這個任命到底怎麼樣,單說一個老闆,不看親疏遠近任命手下,這就很值得去學習了。

失意者可以和劉備學抗挫。

劉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人,但他在成功之前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曹操孫權相比,劉備這一路要艱難坎坷許多。

劉備從24歲起兵,混到了47歲還沒有立足之地。被袁術打,被呂布打,被曹操打。他一路從涿郡跑到徐州,又從徐州跑到襄陽,吃了無數的敗仗。但劉備深知,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不斷向前。終於在得到諸葛亮出山輔佐後,劉備似乎是轉了運,一路高歌凱旋,成為了蜀國的君主。

但凡失意的人,都該和劉備學學,別放棄,莫著急,成功只屬於努力且不放棄的人。

每個人都可以和劉備學學做人。

劉備在事業上的成功,和他在做人方面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劉備前半生輾轉流離,但到了哪裡都有人歡迎。他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曹操、劉表,同一時期互相敵對的軍閥,都對劉備的到來歡迎之至。陶謙甚至將徐州託付給他,曹操、劉表這等權傾一時的人物也曾出城迎接劉備。是什麼讓劉備擁有這等人格魅力?這就不能不說劉備的在做人方面的學問。

他為人謙卑和善,無論是對官員還是百姓。哪怕於前來行刺的刺客,都被劉備感動,放棄了刺殺。

在黃權投靠魏國時,劉備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說是自己辜負了黃權,並下令善待黃權的家人。而魏國曾假傳消息,告訴黃權說他的家人已經遇害,黃權說什麼都不相信。正是因為他了解劉備的為人。

劉備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告誡兒子劉禪的話,也是他一生的行為準則。


胖子說:

現代流行的說法認為,劉備是偽善的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裝出來的。但胖子認為,哪怕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如果能裝一輩子好人,做一輩子好事,那麼他無疑是個好人,怎麼能說這是偽善呢?


胖哥侃歷史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對奸詐的曹操及其勢力恨的牙癢癢,對劉備及其勢力,就像是自己主國的感覺,毫無理由的支持。

成長起來後再品三國,發現真實的情況是曹操的才幹比劉備真的是強太多了,坊間流傳的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還有一些不屑的評論,好似劉備就是個只會“演戲”的庸主。

如果他是繼承家業的皇帝,那沒什麼說的,確實不怎麼樣,但是,能白手起家開創基業,肯定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那我們就跟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來看看這位創業者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注:以下未註明的引用都出自於《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一 人窮志鴻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這是說劉備小時候於母親生活在一起,靠販賣鞋子和織的涼蓆生活。

家的東南邊有棵桑樹,高16米多,樹木長的枝繁葉茂,遠遠看上去就像達官顯貴所乘馬車的車蓋,來往的人都為這棵不一般的樹感到很驚詫,就說這個地方可能會出顯貴的人。

劉備小時候與族裡的其他小孩子在樹下玩的時候,就說:“我將來一定會坐上羽葆蓋車。”

根據《三國志》接下來的記載,此時的劉備最多不超過15歲。小小年紀,家境貧寒,在那個封建時代就有飛黃騰達的大志,

頗有一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氣概!

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劉備15歲的時候,母親要他去遊學,他和同宗族的劉德然還有遼西的公孫瓚一起在盧植那裡學習。

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經常資助劉備,對他如同對待親兒子劉德然;劉元起的老婆就很質疑這種行為,劉元起就說:“我們族裡的這個孩子,不是一般人”

成大業之人,從小就有大志!有句俗語,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如果十年前沒趕上,那現在就開始吧。

二 內有城府

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公孫瓚和劉備是很好的朋友,劉備早年在公孫瓚手下謀事,話不多,對待下人很友好,情緒都不顯示在臉上。

現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有城府的人,但是我認為要成就大事業的人,城府是必備的。有城府,不一定都拿來作惡,也可以行善。就像那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起碼能保護自己!

三 品行高尚

這裡有兩個片段可以佐證。

其一:

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這裡的背景是劉備在公孫瓚那裡效力的時候,公孫瓚派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防禦冀州的袁紹,多次有戰功,公孫瓚就嘗試讓他獨當一面,鎮守平原郡。

郡裡有個人叫劉平,向來看不起劉備,不恥在劉備之下,就派刺客去刺殺劉備,刺客不忍心,明白告知了劉備就離開了!

其二:

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這裡是說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劉表以上賓之禮接待他,給他一定兵馬補充,讓他駐守新野。結果投奔劉備的荊州人才日益增多,劉表質疑劉備來此的目的,暗中防備他!

仁德感化刺客,仁義感召士子。無論是紛爭亂世,還是太平天下,真正的品行高尚者,走到哪裡都受到人們的敬重。

四 擅於組團

劉備年輕的時候就擅於結交才幹,組團隊幹大事。

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眾。

“先主是由得用合徒眾”,看到沒,年輕的時候就懂“眾人拾材火焰高”,正因為他的出身境況完全劣勢於漢末群雄,利用人才團隊,互相成就就是一個高明之舉。

劉備織蓆販履時結識了一生至交,征戰核心關張;在公孫瓚那裡挖到了“一身都是膽”的趙雲;在徐州結交了創業前期如同“再造父母”的富商糜竺

在荊州,於文,先是求得了徐元直,後是不厭其煩,三顧茅廬得不世出之大才諸葛亮,不久又得與諸葛亮齊名的名士龐統;於武,征戰長沙收的老當益壯的黃忠,頗曉韜略的魏延;入益州,順得法正,智得馬超

,德服黃公權~

人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這裡提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他最終的成就裡不可缺少的一環!

五 情真義重

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關羽被害之後,劉備痛不欲絕,不聽勸諫,執意舉大軍伐吳為關羽報仇,結果兵敗夷陵,丟兵折將,憾逝白帝城。

於國,這番感情用事,直接將鼎盛蜀國拉向谷底,但是對於一直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這份情,是有分量的!

結語

有很多名家偉人都評論過劉備,這裡我選取兩個全面的,作為大家的參考。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毛主席: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君臣至公”“折而不撓”“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名家偉人們都看得很透徹呢。

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取長補短,見賢思齊了。


輕撫柔光


我來談談一些個人看法:

劉備,三國時代蜀漢的開國皇帝,在當時群眾輩出的時代裡閃耀而出,獨霸一方,必有其過人之處。

首先,劉備最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胸懷大志的格局與百折不撓的毅力。說其胸懷大志,是因為與當時大部分諸侯只知窮兵黷武擴大地盤目光短視不同,劉備一直有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雄心,並且盡此一生沒有改變;說他百折不撓,是因為劉備顛沛流離半生,有徐州而失徐州,依劉表而敗當陽,半生戎馬轉戰中原荊襄各地,直到年過半百才在西川立足腳跟,一般人受小挫折就灰心喪志,而劉備一直向著自己“興復漢室”的目標努力著,從來不曾動搖過自己的信念。

其次,劉備值得很多後人學習的一點就是謙虛廣博的胸懷及知人善任的度量。劉備起自織蓆販履之輩,在成就王侯霸業的過程中,有多少英雄豪傑折節在其麾下,任其驅使。關羽張飛世之良將萬人之敵,法正龐統智謀深遠之士,都為劉備事業奉獻終生且忠心不二無所動搖。劉備三顧孔明於草廬之中,是其謙遜下節;拔魏延於行伍之間使其鎮守漢中,是其識人知人……熟讀三國的朋友都會驚訝於蜀漢人才如此之盛,可想當年劉備人格魅力之大。知人、識人、用人,劉備的領導才能與領袖魅力在當時也是一流的。

再者,那就是古今很多學者都很嚮往的劉備與諸葛亮間的那種超脫君臣關係的感情。劉備有了諸葛亮,朝中內政機要全權放給他處理,甚至臨終前還有託孤之囑;孔明碰上先主,除有知遇之恩,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是古今君臣間的一段佳話。這樣的感情超脫了一般的君臣之情,也超越了一般的兄弟之義,古今能有這樣的君臣榜樣者實在不多。

劉備坎坷半生,但折而不撓;屢敗屢戰,但士不離心;弘毅寬厚,知人善任,三國志評價其待人不輸漢高祖劉邦,有英雄器宇。所以終能成就一世偉業。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題主的問題問的比較好,我也來湊個熱鬧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從劉備的出身來說,大家看三國演義應該也知道,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很多朋友該問了,既然皇親國戚,劉備怎麼開始如此“邋遢”,漢室為什麼沒有給他封侯拜相呢?

其實,看過陳壽老先生《三國志·蜀先主傳》的朋友,上面有明確載明的原因:“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所以,可以清晰的知道,劉備由於祖上犯錯被處分,空有皇親,沒有封官加爵,和普通老百姓一樣,靠雙手謀生!

之所以能有後來的帝王之位,搖搖欲墜的漢室王朝,只給了他一個名分,後來的一番作為,我覺得和他的本人的能力息息相關。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劉備的過人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後人所學習的地方:

第一個過人之處,性格比較溫和友善,別人願意和他相處,打交道。這方面曹阿瞞截然相反。

第二個過人之處,交朋友,多積累一些人脈,總有需要的時候,成就一番大業,不是靠一個人在向前衝。人脈、助手、搭檔、合作方等等至關重要。

第三個過人之處,低調做人做事。這種風格屬於隱忍類型的人,與對手相處,避其鋒芒,與朋友相處,尊賢敬士。這種隱忍,讓劉備避開來了好幾次曹操的謀殺,化險為夷。

第四個過人之處,風度氣質,劉備的形象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身邊的人。這裡不僅僅是長相,還有氣度和胸襟。

第五個過人之處,堅強,有韌勁。用句不雅緻的話真可謂是打不死的小強,從隻身一人開始,遇到二弟,三弟,從居無定所,到荊州,再到益州,再到成就霸業,遇到的挫折真是太多太多。正因為劉皇叔有著不屈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才不被孫權所恐,才不被曹操所以嚇。

第六個過人之處,會籠絡人心,會籠絡民心。這也正是厲害之處,讓別人像你俯首稱臣,曹操靠的是武力,而劉備靠的是掌握人心。

目前想到了這裡,回答之中如有不當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歡迎朋友指點交流。

再次謝謝題主,給我這個機會答題。





犀利又糊塗


既然是向劉備學習,就別整那些虛的,要學就學習劉備編草鞋的技藝。另外,學成之後,千萬不要忘記申請專利哦。當然,如果你自以為是王思聰,那麼,後續的文字就可以略過了。



現在,流行劍走偏鋒。這說明,學習劉備,僅僅靠刻苦和蠻力是不行的。所以,要獨闢蹊徑,絕不能走尋常路。那麼,咱們普通老百姓,到底應該學習劉備劉皇叔點什麼呢?這中間可蘊含著大智慧呀。最起碼,他那一身不知真假的高貴血統就沒法學,咱們只能學點其他的。



學習,應該從易到難。桃園三結義?一個劉備都不好找,還要湊齊那另外二位紅臉和黑臉大漢,這簡直是自尋煩惱嘛;三顧茅廬?腿腳利索的,早去過不知多少回了;忍痛摔阿斗?現在都是一個娃,你膽敢如此,你老婆非跟你拼命不可;臨終託孤?這個環節,好像有點扯遠了吧。思前想後,近在眼前的,可以立竿見影的,恐怕就只有劉備編草鞋的技藝了。




雕蟲小技,可以成就大事業。您還別不信。先說國內的,當年的年廣久,把個傻子瓜子做得風生水起,被譽為中國第一小商販;再說國外的,百年前的可口可樂,原是一瓶治療咳嗽的藥水,誰又能想到,它日後能夠成為碳酸飲料的王者呢?



學習,切忌好高騖遠。現在大力提倡的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努力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到極致。普通人,往往沒有劉皇叔那樣的背景,但是,可以學習草民劉備那樣的,養家餬口的一門手藝。倘若有一技傍身,總不至於那麼心慌吧?



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斗膽接上一句,劉皇叔牌草鞋,助您走上人生的坦途。不知這個廣告詞編得如何?肯定是獻醜了。不過,我還有一枚殺手鐧,那就是,請李佳琪做營銷總策劃。


怎麼樣?這個思路靠譜嗎?不瞞您說,一想起向劉備學習這事兒,我在夢裡都會笑醒呢。


俚言雜談


劉備,布衣出身,鴻鵠之志,其性格——不拋棄,不放棄,堅韌不拔

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

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

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

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佔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

威脅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劉備布衣身,鴻鵠之志誰人知;

潛龍豈肯居人下,布衣劉備不懼曹,

終其一生被追殺,東西奔走恨無家,

別人死了他沒死,別人降了他沒降;

龍回大海得其志,曹操從此無南勝,

蒼天不負有心人,三分天下得其一,

不以成敗論英雄,三國當屬曹和劉,

若非出身無資本,英雄之名一人稱!






夏洛不煩惱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這句千古流傳的論斷讓劉備出盡了風頭。那為什麼曹操只認為劉備是英雄呢?劉備身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質值得後人學習呢?

第一、要學會包裝自己

首先,這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說劉備深知自身的優勢劣勢,知道如何讓自己能夠在出身不好、家境不好的情況下獲得最優的資源配給。包裝不是弄虛作假,而是將自身最優的一面呈現出來。酒香也怕巷子深,悶聲不一定能發大財,好的包裝是對自己最好的宣傳。

  1. 不論劉備本身是中山靖王之後這件事有幾分真幾分假。也不論漢室宗親在漢末時候還有幾分斤兩可言。但有總比沒有好。這就天然地讓劉備可以不以寒門的身份立足,也就能夠讓更多讀書人願意追隨。漢末時期終究還是很看重出身的。有了這樣一層身份的鼎立相助,劉備也才能在很多時候獲得意想不到的資源——陶謙讓賢很大程度是看中了劉備本身才幹及其漢室宗親的號召力。

  2. 劉備從小就學會了自我包裝。小的時候他就知道指著村裡一顆十幾米高的桑樹大聲宣言:“我以後一定會坐上皇帝的車架!”這很荒謬,但也確定了同宗劉德然對劉備的另眼相看,也才會有了後來傾力相助劉備求學。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劉德然的相助,劉備一介窮苦出身是不可能攀上大儒盧植的,也就不可能認識公孫瓚這樣的高官之後、富家子弟,更不可能在未來獲得那麼多單憑他自己的努力根本得不到的資源。
  3. 以盧植當時在朝中的威望,劉備認識的絕不僅僅只是公孫瓚。而且,《後漢書·公孫瓚傳》寫道:“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緱氏山在哪裡?洛陽!天子腳下,富家子弟遍地的洛陽,什麼最重要?人脈!所以劉備明明是找盧植學經的,但他偏偏不太喜歡讀書,反而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因為這樣的自我包裝才能讓他更好地被士家子弟接納。如果劉備骨子裡真喜歡這些東西,他又哪裡忍得住往後那麼多年的奔波呢?

第二、要學會堅持

僅《三國志》的記載,劉備就被擒獲家小4次。這輩子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到自己正式擁有大半個荊州的時候,劉備已經是快50的人力。我們根本無法想象在多次敗逃、多次寄人籬下後,身負驚天之志的劉備是如何將自己的不甘、不滿和失意快速消化,進而轉化成繼續前進的動力的。但他就是堅持下來了,也正是憑著這份百折不撓的精神,劉備讓身邊的人也甘於同他一起繼續意氣風發。

第三、多交朋友

劉備從緱氏山返回涿郡後,沒幹別的事情,就是廣交朋友。所以“年少爭附之”,張世平和蘇雙“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靠著這群朋友、夥伴,靠著張蘇的厚待,劉備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旅。順便要說的是,張飛和關羽都是在這期間和劉備結識的,而不是184年黃巾起義才認識。《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少與關羽俱事先主”漢末三國時期,15歲束髮以後就不稱少了。張飛出生時間大概在166年。

也正是依靠自身交友廣闊,並且能得人信賴,劉備才可以在不斷的顛沛流離中,總能找到接納他的下家。公孫瓚深與之相交,也成為劉備最先投奔的對象。袁紹和公孫瓚對砍期間,劉備沒少為公孫瓚出力。但劉備奔逃袁紹的時候,袁紹不僅接納了他,更是出迎200裡相接。這就足以證明二人關係匪淺。“一個好漢三個幫”,劉備用實際的行動向我們證明了,朋友多了路好走。


孤罔炎之一家也史


談點個人認為有用的吧,劉備固然很出色,但不是所有優點都能被借鑑的,比如禮賢下士,籠絡人心,知人善用等等,這個大部分普通人沒半毛錢關係,普通人找誰去禮賢下士呢,你要是老闆另算,但大部分人可都不是。

在劉備奮鬥的過程中,基本是越晚的事,越沒有借鑑意義,都成帝王了,普通人借鑑個啥?

借鑑的應該是在現實中,可以操作的東西,所以更該關注的是劉備的發家史,從一個織蓆販履的普通人,走上創業成功之路的過程,這個離大眾更近,才具有現實意義。

不能脫離現實背景談問題

我一向認為:脫離現實背景談問題,都是耍流氓!

漢朝的現實是什麼?是世家大族的天下,出身是個極重要的因素,沒有出身,真的沒人理你,這不只是統治階級的認可,也是老百姓的認可。三國穿越小說中,有點錢就招兵買馬打天下的基本不可能,否則劉備也不用天天喊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了。


有個好出身別人先天就尊重你,同時好出身也意味著佔據大量的奮鬥資源。

當然劉備是沒有什麼出身的,草根一個。這就是重點了,因為很有現實意義,草根逆襲的人,自古都是萬中無一。

順勢而為

個人認為劉備值得學習的就是:順勢而為、借勢而進!

關鍵就是順勢和借勢。

這句話可能有點熟悉,因為知名大佬雷布斯也說過類似的話:聰明勤奮不保證你能成功,聰明勤奮的人太多了,有能力的人也不少,這都只是前提,真正成功的還是要順勢而為,他認為這是成功的關鍵。

個人認為是挺有道理的。

劉備的發家史,借勢之行貫穿始末!

首先是漢室宗親的名頭,先不管是真是假,因為就算是真的也含金量不大,300年前的中山靖王,活著的時候就100多個兒子,300年後,後代沒有一萬,也該有個七八千人,這只是個契機。

除了這個名頭,當時落魄的劉備身上,沒有任何閃光點。

其次是匡扶漢室的口號,兩漢歷經四百年,對於凝聚人心作用巨大下。

光說沒有用,你得讓別人相信,這才是最難的。

如果在漢末老百姓中搞個調查,誰是真正匡扶漢室的,劉備肯定榜上有名。這一點上,劉備做的還是挺出色,不管你服不服,當時大部分人是認可劉備的口號的,對於趙雲諸葛亮為首這些人來說,這也是個不小的吸引力。

然後就是仁德之名,劉備在民間的聲譽肯定是比其他諸侯強很多的,空手入主徐州,可見一般,它確實有實用性。貴族出身的曹操袁紹,肯定不會太在意老百姓的看法,否則曹操也不會屠戮徐州了。

最後還有借他人之勢成自己之事,簡單的說就是找到自己的貴人。

草根一族成事,沒有貴人相助,幾乎是不可能的,強如朱元璋也不能免俗。

所以要跟著能力或勢力都比較強的人混,有出路的可能性才會比較大。

這一點劉備可是“集大成者”,跟過的“貴人”,可真不算少。

劉備先後跟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手上能掌握的實力,基本都是在這些人手裡獲得的。

唯一實打實贏得也就一個實力較弱的益州了,但自從拿下益州之後,天下再在沒有可以供他藉助的事物了,又打不過曹操,只能在益州困守終生了。

現實意義

孫子兵法上說:“激水之疾,至於漂不者,勢也。”

藉助湍急的流水,飛快地奔流,以致能沖走巨石,這就是勢的力量。

一切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掌握趨勢的發展,再加上因勢利導,所做的事就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起碼所做的事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怎樣藉助於勢,就需要個人經歷以及領悟判斷的能力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能把握到,不代表其他人能把握到,否則天下到處是成功的人了。

實在做不到也沒事,多看看央視新聞,跟著黨走,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總是光明的嘛!


書僮聊歷史


看三國,人們說20多歲時喜歡孫權,30多歲時喜歡曹操,而到40多歲時,才能真正讀懂和傾佩劉備。因為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學習劉備之志:他直到四十多歲時,還在織草鞋,艱難謀生。然而生逢亂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心懷天下。關羽張飛願意桃園結義並誓死追隨,就是因為看好他的大志。

到60歲時,劉備還在哭自己已老而天下未平,堅持御駕親征,直到病亡之際還不忘自己匡扶漢室的大志。而我們多少人,才到40就放棄了學習,到60就開始養老休閒。

<strong>


學習劉備之勇:曹操借父親被殺攻打徐州陶謙,天下諸侯莫敢救。唯有劉備帶區區兩千兵馬前去勸和。結果已經不重要了,他的這份勇氣,已經讓他博得仁義之君的美名。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有志向的人,必定先求名而後成勢。


學習劉備借名借勢:劉備自稱中山郡王之後,借皇親之名為自己積累資源,並以此打出了恢復漢室,自居正統。因此人才紛紛投奔。在無力自立時,劉備善於藉助諸侯之勢,先後投奔了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劉表,劉琦,孫權。然而他所投奔的人都先後失敗,劉備卻在轉轉之間越來越強,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所以創業之人,切忌起步時就造船過河,而應借船順風過河。

<strong>

學習劉備識人之明:曹操生擒呂布,愛其英勇,本欲留之,然而劉備一句:君忘董卓丁原呼。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曹操一生愛才,而識人之明確不如劉備。劉備託孤孔明,勸其勿用馬謖,而一世英明的諸葛亮在揮淚斬馬謖時,才想起了先帝的囑託。再看劉備手下文有孔明鳳雛,武有五虎上將,皆為不世出的人才。而劉備一死,諸葛亮再也不能為蜀國儲備大賢,終致沒落。


學習劉備的待人之誠:徐庶大才,然而被曹操騙走。臨別之際,劉備率領兄弟一送數十里,一片樹林擋住了徐庶離去的背影,劉備命人砍掉樹林。劉備聽說孔明大才,於是率領關羽張飛雪中三顧茅廬,終於感動孔明。潰退中趙雲拼死救回阿斗時,劉備痛哭,因犬子而差點失去大將,當著眾人面要摔死自己的兒子。劉備種種舉動,雖顯得矯情,然而其愛才之誠,卻讓蜀國上下無不感動,即便顛沛流離,也要誓死相隨。

<strong>


用故事讀天下


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早期的劉備實力弱小,屢敗屢戰,但從未放棄。劉備將近半百才結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困境。正是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後來三分天下的蜀國。

仁民愛物:劉備曾稱讚徐庶有王佐之才,非常器重徐庶。當徐庶母親被擄向其請辭時,劉備不忍看其母子分離,只好與徐庶揮淚道別。正是劉備仁民愛物的精神,才有了元直薦諸葛亮,才有了徐庶終身不為曹操出謀劃策。

仁義精神:劉備平易近人,處世仁義,使劉備深得民心。

以德服人:劉備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