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向刘备学习什么?


刘备能从卖草鞋的,做到一国皇帝,值得我们学习的实在太多。不同的人能从刘备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

当老板的可以和刘备学用人。

刘备在用人方面,称得上是不拘一格。三顾茅庐时,刘备已经47岁,已然是久经沙场。而诸葛亮才27岁,履历空白,无疑是一个新人。但刘备在和诸葛亮交谈过后,听到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惊艳战略,认为诸葛亮才能非比寻常,他放低了姿态,以弟子的身份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

拿到现代来说,一个近50岁的老板,会听20多岁的员工提出的问题么?不拿年龄经验说事,只论方案是否可行,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再者,刘备用人不是任人唯亲,而是考虑综合能力。比如刘备入川后,汉中太守的职位闲置,旁人认为这个位置一定是张飞的。毕竟张飞和刘备亲如兄弟,还是姻亲。张飞也一度认为这个位置一定是自己的。没想到刘备公布人选后令人大跌眼镜,他选择的竟然是后来投奔的魏延,这是刘备综合考虑的结果。

不说这个任命到底怎么样,单说一个老板,不看亲疏远近任命手下,这就很值得去学习了。

失意者可以和刘备学抗挫。

刘备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在成功之前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曹操孙权相比,刘备这一路要艰难坎坷许多。

刘备从24岁起兵,混到了47岁还没有立足之地。被袁术打,被吕布打,被曹操打。他一路从涿郡跑到徐州,又从徐州跑到襄阳,吃了无数的败仗。但刘备深知,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不断向前。终于在得到诸葛亮出山辅佐后,刘备似乎是转了运,一路高歌凯旋,成为了蜀国的君主。

但凡失意的人,都该和刘备学学,别放弃,莫着急,成功只属于努力且不放弃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和刘备学学做人。

刘备在事业上的成功,和他在做人方面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刘备前半生辗转流离,但到了哪里都有人欢迎。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吕布、袁绍、曹操、刘表,同一时期互相敌对的军阀,都对刘备的到来欢迎之至。陶谦甚至将徐州托付给他,曹操、刘表这等权倾一时的人物也曾出城迎接刘备。是什么让刘备拥有这等人格魅力?这就不能不说刘备的在做人方面的学问。

他为人谦卑和善,无论是对官员还是百姓。哪怕于前来行刺的刺客,都被刘备感动,放弃了刺杀。

在黄权投靠魏国时,刘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是自己辜负了黄权,并下令善待黄权的家人。而魏国曾假传消息,告诉黄权说他的家人已经遇害,黄权说什么都不相信。正是因为他了解刘备的为人。

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告诫儿子刘禅的话,也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胖子说:

现代流行的说法认为,刘备是伪善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装出来的。但胖子认为,哪怕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做一辈子好事,那么他无疑是个好人,怎么能说这是伪善呢?


胖哥侃历史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奸诈的曹操及其势力恨的牙痒痒,对刘备及其势力,就像是自己主国的感觉,毫无理由的支持。

成长起来后再品三国,发现真实的情况是曹操的才干比刘备真的是强太多了,坊间流传的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还有一些不屑的评论,好似刘备就是个只会“演戏”的庸主。

如果他是继承家业的皇帝,那没什么说的,确实不怎么样,但是,能白手起家开创基业,肯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那我们就跟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来看看这位创业者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注:以下未注明的引用都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一 人穷志鸿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这是说刘备小时候于母亲生活在一起,靠贩卖鞋子和织的凉席生活。

家的东南边有棵桑树,高16米多,树木长的枝繁叶茂,远远看上去就像达官显贵所乘马车的车盖,来往的人都为这棵不一般的树感到很惊诧,就说这个地方可能会出显贵的人。

刘备小时候与族里的其他小孩子在树下玩的时候,就说:“我将来一定会坐上羽葆盖车。”

根据《三国志》接下来的记载,此时的刘备最多不超过15岁。小小年纪,家境贫寒,在那个封建时代就有飞黄腾达的大志,

颇有一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概!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刘备15岁的时候,母亲要他去游学,他和同宗族的刘德然还有辽西的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那里学习。

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资助刘备,对他如同对待亲儿子刘德然;刘元起的老婆就很质疑这种行为,刘元起就说:“我们族里的这个孩子,不是一般人”

成大业之人,从小就有大志!有句俗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如果十年前没赶上,那现在就开始吧。

二 内有城府

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公孙瓒和刘备是很好的朋友,刘备早年在公孙瓒手下谋事,话不多,对待下人很友好,情绪都不显示在脸上。

现在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有城府的人,但是我认为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城府是必备的。有城府,不一定都拿来作恶,也可以行善。就像那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起码能保护自己!

三 品行高尚

这里有两个片段可以佐证。

其一:

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这里的背景是刘备在公孙瓒那里效力的时候,公孙瓒派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防御冀州的袁绍,多次有战功,公孙瓒就尝试让他独当一面,镇守平原郡。

郡里有个人叫刘平,向来看不起刘备,不耻在刘备之下,就派刺客去刺杀刘备,刺客不忍心,明白告知了刘备就离开了!

其二:

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这里是说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刘表以上宾之礼接待他,给他一定兵马补充,让他驻守新野。结果投奔刘备的荆州人才日益增多,刘表质疑刘备来此的目的,暗中防备他!

仁德感化刺客,仁义感召士子。无论是纷争乱世,还是太平天下,真正的品行高尚者,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敬重。

四 擅于组团

刘备年轻的时候就擅于结交才干,组团队干大事。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看到没,年轻的时候就懂“众人拾材火焰高”,正因为他的出身境况完全劣势于汉末群雄,利用人才团队,互相成就就是一个高明之举。

刘备织席贩履时结识了一生至交,征战核心关张;在公孙瓒那里挖到了“一身都是胆”的赵云;在徐州结交了创业前期如同“再造父母”的富商糜竺

在荆州,于文,先是求得了徐元直,后是不厌其烦,三顾茅庐得不世出之大才诸葛亮,不久又得与诸葛亮齐名的名士庞统;于武,征战长沙收的老当益壮的黄忠,颇晓韬略的魏延;入益州,顺得法正,智得马超

,德服黄公权~

人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提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他最终的成就里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 情真义重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关羽被害之后,刘备痛不欲绝,不听劝谏,执意举大军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兵败夷陵,丢兵折将,憾逝白帝城。

于国,这番感情用事,直接将鼎盛蜀国拉向谷底,但是对于一直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这份情,是有分量的!

结语

有很多名家伟人都评论过刘备,这里我选取两个全面的,作为大家的参考。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毛主席: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君臣至公”“折而不挠”“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名家伟人们都看得很透彻呢。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见贤思齐了。


轻抚柔光


我来谈谈一些个人看法:

刘备,三国时代蜀汉的开国皇帝,在当时群众辈出的时代里闪耀而出,独霸一方,必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刘备最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胸怀大志的格局与百折不挠的毅力。说其胸怀大志,是因为与当时大部分诸侯只知穷兵黩武扩大地盘目光短视不同,刘备一直有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雄心,并且尽此一生没有改变;说他百折不挠,是因为刘备颠沛流离半生,有徐州而失徐州,依刘表而败当阳,半生戎马转战中原荆襄各地,直到年过半百才在西川立足脚跟,一般人受小挫折就灰心丧志,而刘备一直向着自己“兴复汉室”的目标努力着,从来不曾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其次,刘备值得很多后人学习的一点就是谦虚广博的胸怀及知人善任的度量。刘备起自织席贩履之辈,在成就王侯霸业的过程中,有多少英雄豪杰折节在其麾下,任其驱使。关羽张飞世之良将万人之敌,法正庞统智谋深远之士,都为刘备事业奉献终生且忠心不二无所动摇。刘备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是其谦逊下节;拔魏延于行伍之间使其镇守汉中,是其识人知人……熟读三国的朋友都会惊讶于蜀汉人才如此之盛,可想当年刘备人格魅力之大。知人、识人、用人,刘备的领导才能与领袖魅力在当时也是一流的。

再者,那就是古今很多学者都很向往的刘备与诸葛亮间的那种超脱君臣关系的感情。刘备有了诸葛亮,朝中内政机要全权放给他处理,甚至临终前还有托孤之嘱;孔明碰上先主,除有知遇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古今君臣间的一段佳话。这样的感情超脱了一般的君臣之情,也超越了一般的兄弟之义,古今能有这样的君臣榜样者实在不多。

刘备坎坷半生,但折而不挠;屡败屡战,但士不离心;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三国志评价其待人不输汉高祖刘邦,有英雄器宇。所以终能成就一世伟业。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题主的问题问的比较好,我也来凑个热闹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从刘备的出身来说,大家看三国演义应该也知道,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很多朋友该问了,既然皇亲国戚,刘备怎么开始如此“邋遢”,汉室为什么没有给他封侯拜相呢?

其实,看过陈寿老先生《三国志·蜀先主传》的朋友,上面有明确载明的原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所以,可以清晰的知道,刘备由于祖上犯错被处分,空有皇亲,没有封官加爵,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靠双手谋生!

之所以能有后来的帝王之位,摇摇欲坠的汉室王朝,只给了他一个名分,后来的一番作为,我觉得和他的本人的能力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刘备的过人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的地方:

第一个过人之处,性格比较温和友善,别人愿意和他相处,打交道。这方面曹阿瞒截然相反。

第二个过人之处,交朋友,多积累一些人脉,总有需要的时候,成就一番大业,不是靠一个人在向前冲。人脉、助手、搭档、合作方等等至关重要。

第三个过人之处,低调做人做事。这种风格属于隐忍类型的人,与对手相处,避其锋芒,与朋友相处,尊贤敬士。这种隐忍,让刘备避开来了好几次曹操的谋杀,化险为夷。

第四个过人之处,风度气质,刘备的形象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人。这里不仅仅是长相,还有气度和胸襟。

第五个过人之处,坚强,有韧劲。用句不雅致的话真可谓是打不死的小强,从只身一人开始,遇到二弟,三弟,从居无定所,到荆州,再到益州,再到成就霸业,遇到的挫折真是太多太多。正因为刘皇叔有着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才不被孙权所恐,才不被曹操所以吓。

第六个过人之处,会笼络人心,会笼络民心。这也正是厉害之处,让别人像你俯首称臣,曹操靠的是武力,而刘备靠的是掌握人心。

目前想到了这里,回答之中如有不当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欢迎朋友指点交流。

再次谢谢题主,给我这个机会答题。





犀利又糊涂


既然是向刘备学习,就别整那些虚的,要学就学习刘备编草鞋的技艺。另外,学成之后,千万不要忘记申请专利哦。当然,如果你自以为是王思聪,那么,后续的文字就可以略过了。



现在,流行剑走偏锋。这说明,学习刘备,仅仅靠刻苦和蛮力是不行的。所以,要独辟蹊径,绝不能走寻常路。那么,咱们普通老百姓,到底应该学习刘备刘皇叔点什么呢?这中间可蕴含着大智慧呀。最起码,他那一身不知真假的高贵血统就没法学,咱们只能学点其他的。



学习,应该从易到难。桃园三结义?一个刘备都不好找,还要凑齐那另外二位红脸和黑脸大汉,这简直是自寻烦恼嘛;三顾茅庐?腿脚利索的,早去过不知多少回了;忍痛摔阿斗?现在都是一个娃,你胆敢如此,你老婆非跟你拼命不可;临终托孤?这个环节,好像有点扯远了吧。思前想后,近在眼前的,可以立竿见影的,恐怕就只有刘备编草鞋的技艺了。




雕虫小技,可以成就大事业。您还别不信。先说国内的,当年的年广久,把个傻子瓜子做得风生水起,被誉为中国第一小商贩;再说国外的,百年前的可口可乐,原是一瓶治疗咳嗽的药水,谁又能想到,它日后能够成为碳酸饮料的王者呢?



学习,切忌好高骛远。现在大力提倡的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努力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到极致。普通人,往往没有刘皇叔那样的背景,但是,可以学习草民刘备那样的,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倘若有一技傍身,总不至于那么心慌吧?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斗胆接上一句,刘皇叔牌草鞋,助您走上人生的坦途。不知这个广告词编得如何?肯定是献丑了。不过,我还有一枚杀手锏,那就是,请李佳琪做营销总策划。


怎么样?这个思路靠谱吗?不瞒您说,一想起向刘备学习这事儿,我在梦里都会笑醒呢。


俚言杂谈


刘备,布衣出身,鸿鹄之志,其性格——不抛弃,不放弃,坚韧不拔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胁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刘备布衣身,鸿鹄之志谁人知;

潜龙岂肯居人下,布衣刘备不惧曹,

终其一生被追杀,东西奔走恨无家,

别人死了他没死,别人降了他没降;

龙回大海得其志,曹操从此无南胜,

苍天不负有心人,三分天下得其一,

不以成败论英雄,三国当属曹和刘,

若非出身无资本,英雄之名一人称!






夏洛不烦恼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这句千古流传的论断让刘备出尽了风头。那为什么曹操只认为刘备是英雄呢?刘备身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质值得后人学习呢?

第一、要学会包装自己

首先,这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说刘备深知自身的优势劣势,知道如何让自己能够在出身不好、家境不好的情况下获得最优的资源配给。包装不是弄虚作假,而是将自身最优的一面呈现出来。酒香也怕巷子深,闷声不一定能发大财,好的包装是对自己最好的宣传。

  1. 不论刘备本身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件事有几分真几分假。也不论汉室宗亲在汉末时候还有几分斤两可言。但有总比没有好。这就天然地让刘备可以不以寒门的身份立足,也就能够让更多读书人愿意追随。汉末时期终究还是很看重出身的。有了这样一层身份的鼎立相助,刘备也才能在很多时候获得意想不到的资源——陶谦让贤很大程度是看中了刘备本身才干及其汉室宗亲的号召力。

  2. 刘备从小就学会了自我包装。小的时候他就知道指着村里一颗十几米高的桑树大声宣言:“我以后一定会坐上皇帝的车架!”这很荒谬,但也确定了同宗刘德然对刘备的另眼相看,也才会有了后来倾力相助刘备求学。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刘德然的相助,刘备一介穷苦出身是不可能攀上大儒卢植的,也就不可能认识公孙瓒这样的高官之后、富家子弟,更不可能在未来获得那么多单凭他自己的努力根本得不到的资源。
  3. 以卢植当时在朝中的威望,刘备认识的绝不仅仅只是公孙瓒。而且,《后汉书·公孙瓒传》写道:“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缑氏山在哪里?洛阳!天子脚下,富家子弟遍地的洛阳,什么最重要?人脉!所以刘备明明是找卢植学经的,但他偏偏不太喜欢读书,反而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因为这样的自我包装才能让他更好地被士家子弟接纳。如果刘备骨子里真喜欢这些东西,他又哪里忍得住往后那么多年的奔波呢?

第二、要学会坚持

仅《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就被擒获家小4次。这辈子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到自己正式拥有大半个荆州的时候,刘备已经是快50的人力。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多次败逃、多次寄人篱下后,身负惊天之志的刘备是如何将自己的不甘、不满和失意快速消化,进而转化成继续前进的动力的。但他就是坚持下来了,也正是凭着这份百折不挠的精神,刘备让身边的人也甘于同他一起继续意气风发。

第三、多交朋友

刘备从缑氏山返回涿郡后,没干别的事情,就是广交朋友。所以“年少争附之”,张世平和苏双“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靠着这群朋友、伙伴,靠着张苏的厚待,刘备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顺便要说的是,张飞和关羽都是在这期间和刘备结识的,而不是184年黄巾起义才认识。《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汉末三国时期,15岁束发以后就不称少了。张飞出生时间大概在166年。

也正是依靠自身交友广阔,并且能得人信赖,刘备才可以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总能找到接纳他的下家。公孙瓒深与之相交,也成为刘备最先投奔的对象。袁绍和公孙瓒对砍期间,刘备没少为公孙瓒出力。但刘备奔逃袁绍的时候,袁绍不仅接纳了他,更是出迎200里相接。这就足以证明二人关系匪浅。“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备用实际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朋友多了路好走。


孤罔炎之一家也史


谈点个人认为有用的吧,刘备固然很出色,但不是所有优点都能被借鉴的,比如礼贤下士,笼络人心,知人善用等等,这个大部分普通人没半毛钱关系,普通人找谁去礼贤下士呢,你要是老板另算,但大部分人可都不是。

在刘备奋斗的过程中,基本是越晚的事,越没有借鉴意义,都成帝王了,普通人借鉴个啥?

借鉴的应该是在现实中,可以操作的东西,所以更该关注的是刘备的发家史,从一个织席贩履的普通人,走上创业成功之路的过程,这个离大众更近,才具有现实意义。

不能脱离现实背景谈问题

我一向认为:脱离现实背景谈问题,都是耍流氓!

汉朝的现实是什么?是世家大族的天下,出身是个极重要的因素,没有出身,真的没人理你,这不只是统治阶级的认可,也是老百姓的认可。三国穿越小说中,有点钱就招兵买马打天下的基本不可能,否则刘备也不用天天喊着汉室宗亲,匡扶汉室了。


有个好出身别人先天就尊重你,同时好出身也意味着占据大量的奋斗资源。

当然刘备是没有什么出身的,草根一个。这就是重点了,因为很有现实意义,草根逆袭的人,自古都是万中无一。

顺势而为

个人认为刘备值得学习的就是:顺势而为、借势而进!

关键就是顺势和借势。

这句话可能有点熟悉,因为知名大佬雷布斯也说过类似的话:聪明勤奋不保证你能成功,聪明勤奋的人太多了,有能力的人也不少,这都只是前提,真正成功的还是要顺势而为,他认为这是成功的关键。

个人认为是挺有道理的。

刘备的发家史,借势之行贯穿始末!

首先是汉室宗亲的名头,先不管是真是假,因为就算是真的也含金量不大,300年前的中山靖王,活着的时候就100多个儿子,300年后,后代没有一万,也该有个七八千人,这只是个契机。

除了这个名头,当时落魄的刘备身上,没有任何闪光点。

其次是匡扶汉室的口号,两汉历经四百年,对于凝聚人心作用巨大下。

光说没有用,你得让别人相信,这才是最难的。

如果在汉末老百姓中搞个调查,谁是真正匡扶汉室的,刘备肯定榜上有名。这一点上,刘备做的还是挺出色,不管你服不服,当时大部分人是认可刘备的口号的,对于赵云诸葛亮为首这些人来说,这也是个不小的吸引力。

然后就是仁德之名,刘备在民间的声誉肯定是比其他诸侯强很多的,空手入主徐州,可见一般,它确实有实用性。贵族出身的曹操袁绍,肯定不会太在意老百姓的看法,否则曹操也不会屠戮徐州了。

最后还有借他人之势成自己之事,简单的说就是找到自己的贵人。

草根一族成事,没有贵人相助,几乎是不可能的,强如朱元璋也不能免俗。

所以要跟着能力或势力都比较强的人混,有出路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

这一点刘备可是“集大成者”,跟过的“贵人”,可真不算少。

刘备先后跟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手上能掌握的实力,基本都是在这些人手里获得的。

唯一实打实赢得也就一个实力较弱的益州了,但自从拿下益州之后,天下再在没有可以供他借助的事物了,又打不过曹操,只能在益州困守终生了。

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不者,势也。”

借助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势的力量。

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掌握趋势的发展,再加上因势利导,所做的事就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起码所做的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怎样借助于势,就需要个人经历以及领悟判断的能力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能把握到,不代表其他人能把握到,否则天下到处是成功的人了。

实在做不到也没事,多看看央视新闻,跟着党走,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嘛!


书僮聊历史


看三国,人们说20多岁时喜欢孙权,30多岁时喜欢曹操,而到40多岁时,才能真正读懂和倾佩刘备。因为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习刘备之志:他直到四十多岁时,还在织草鞋,艰难谋生。然而生逢乱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心怀天下。关羽张飞愿意桃园结义并誓死追随,就是因为看好他的大志。

到60岁时,刘备还在哭自己已老而天下未平,坚持御驾亲征,直到病亡之际还不忘自己匡扶汉室的大志。而我们多少人,才到40就放弃了学习,到60就开始养老休闲。

<strong>


学习刘备之勇:曹操借父亲被杀攻打徐州陶谦,天下诸侯莫敢救。唯有刘备带区区两千兵马前去劝和。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他的这份勇气,已经让他博得仁义之君的美名。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有志向的人,必定先求名而后成势。


学习刘备借名借势:刘备自称中山郡王之后,借皇亲之名为自己积累资源,并以此打出了恢复汉室,自居正统。因此人才纷纷投奔。在无力自立时,刘备善于借助诸侯之势,先后投奔了公孙瓒,陶谦,吕布,袁绍,刘表,刘琦,孙权。然而他所投奔的人都先后失败,刘备却在转转之间越来越强,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所以创业之人,切忌起步时就造船过河,而应借船顺风过河。

<strong>

学习刘备识人之明:曹操生擒吕布,爱其英勇,本欲留之,然而刘备一句:君忘董卓丁原呼。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曹操一生爱才,而识人之明确不如刘备。刘备托孤孔明,劝其勿用马谡,而一世英明的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时,才想起了先帝的嘱托。再看刘备手下文有孔明凤雏,武有五虎上将,皆为不世出的人才。而刘备一死,诸葛亮再也不能为蜀国储备大贤,终致没落。


学习刘备的待人之诚:徐庶大才,然而被曹操骗走。临别之际,刘备率领兄弟一送数十里,一片树林挡住了徐庶离去的背影,刘备命人砍掉树林。刘备听说孔明大才,于是率领关羽张飞雪中三顾茅庐,终于感动孔明。溃退中赵云拼死救回阿斗时,刘备痛哭,因犬子而差点失去大将,当着众人面要摔死自己的儿子。刘备种种举动,虽显得矫情,然而其爱才之诚,却让蜀国上下无不感动,即便颠沛流离,也要誓死相随。

<strong>


用故事读天下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早期的刘备实力弱小,屡败屡战,但从未放弃。刘备将近半百才结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困境。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的蜀国。

仁民爱物:刘备曾称赞徐庶有王佐之才,非常器重徐庶。当徐庶母亲被掳向其请辞时,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只好与徐庶挥泪道别。正是刘备仁民爱物的精神,才有了元直荐诸葛亮,才有了徐庶终身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仁义精神:刘备平易近人,处世仁义,使刘备深得民心。

以德服人:刘备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