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弟兄們風緊扯呼,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資治通鑑》裡面的”帝王術“。

《資治通鑑》四個字,宋神宗給起的。“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治道,講的就是治國之道。其實在資治通鑑裡面有很多回想起來細思極恐的細節,但是我們沒有注意,等到轉過頭回想一下,你才知道司馬光把大智慧、大陽謀都寫進了這本書裡面。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比如說資治通鑑裡面的《完璧歸趙》,對趙國其實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

趙國的藺相如將玉完整帶回來了,卻輸掉了刺探軍情、軍心的執政鬥爭中。

秦昭襄王作為一代雄主,看似一塊玉璧換15城有點荒誕,這背後藏著秦王的政治試探。

《資治通鑑》第四卷 周紀四
【原文】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
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
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
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
趙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
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


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
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譯文】趙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
趙王想不給他,又畏懼秦國的強大;給他,又怕被秦王欺騙,便徵求藺相如的意見。
藺相如回答說:“秦國用城來換寶玉而大王不允許,是我們理屈。而我們給他寶玉,他不給我們城,是秦國理屈。
衡量兩種辦法,我看寧可讓秦國在道義上有負於我們。
我願護持寶玉前去,假如秦國不交出城來,我一定能完璧歸趙。”
趙王便派他前往。
藺相如到了秦國,看出秦王並無真意用城來換趙國的寶玉,就哄騙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隨從藏在懷中,從小道潛回趙國,而他自己留下來聽任秦王的處置。
無奈之際,秦王只好稱讚藺相如的賢能,不但不殺他,反而以禮相待,送他回國。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這個故事我們都讀過,那個時候老師講的是藺相如不畏強權,不辱使命的故事,但是大家想一下:

用一塊玉來換取15座城池,是不是有點荒誕不經?

其實這用玉換城池的做法,正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陽謀。

當時的秦王,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南征北戰,那個時候的他除了對趙國之外的地方都不停地發動戰爭。

等等,為什麼說他最除了趙國之外的地方發動戰爭,而沒有動趙國呢?

其實秦王與趙王之間還有這樣一些故事: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1、前一位趙王對秦王有知遇之恩

秦昭王的上一位皇帝是秦武王,這個秦武王在舉鼎之後身體受傷,沒有治好,一命嗚呼了。

而且這位舉鼎的秦武王還沒有孩子,所以秦國之內對皇位的爭奪十分激烈。

而咱們的下一位皇帝秦昭王,還在燕國當人質,那麼這秦昭王是怎麼通過人質而上位的呢?

是趙國的趙武靈王給了秦朝朝廷壓力,然後一路護送秦昭王回國登基,這才讓後來的秦昭王在位期間並沒有攻打趙國。

2、趙國本身的實力就比較的強大

當時互送秦昭王回國的趙武靈王是一位雄主。他當時推行的是胡服騎射,讓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

當時的趙國還跟秦國有一場“軍事比賽”

趙王出擊匈奴,秦國也出兵10萬到邊境待命,以防趙軍戰敗匈奴進攻秦國。結果趙軍打的匈奴丟盔棄甲,給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但是後來趙武靈王去世,他的兒子趙惠文王繼位,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

趙惠文王當時並沒有做出太大的績效,這讓秦昭王終於忍不住想要對著趙國動手了。

他要求趙國獻出和氏璧,其實就是在看看趙國的虛實。

藺相如完璧歸趙看似風光,但是暴露了新趙王並沒有他爹趙武靈王那般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趙國對秦國的恐懼,可謂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

在完璧歸趙之後的第二年,秦昭王就開始攻打趙國了,這就是通過一個和氏璧來探趙國虛實的戰略。

而齊國是怎麼對待秦國的探虛實的?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齊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病逝,而新繼位的齊王年幼,當時是他的母親齊後當政。而秦王想探一探齊國的虛實,就派人給齊國送去一塊連在一起的玉連環,讓齊國的人來解開它。

而這個玉連環是雕刻在一起的,根本不能從中解開。就在秦國使者準備看齊國笑話的時候,齊後拿著玉連環一下子就摔碎在地上,說到:這下這不就破解了嗎?

依常規思維,這個用整玉雕成的玉連環永不可解,君王后卻以超常思路,於“破”中得最佳之“解”!

秦王看見齊後如此智慧過人,氣魄雄偉,便不敢對齊國輕舉妄動。

所以說,這完璧歸趙,看似是完整的玉歸還到了趙國,但是趙國卻在其中的政治鬥爭中輸掉了。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中國文化的“氣”,很大程度是靠著這些歷史經典傳下來的。《史記》和《資治通鑑》,是其中最優秀的兩部。

如果您也想于都資治通鑑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這本資治通鑑是白話文文言文的對照版本,不需要擔心全是文言文而讀的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